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180)

作者:乌鞘 阅读记录

林劭使劲儿点头,又赶紧摇头道:“来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这次完蛋了,可没想到大人是来讲道理的,听完就觉得,自己从前真是不懂事……”

“我在国子监的时候讲得也是道理,可是你们听不进去罢了。”

“大人在国子监讲得道理都太难懂了。”

卓思衡忍不住敲了林劭脑袋一下说道:“那是你们平时不学无术!我引用些浅显的典故都听不懂!”

林劭揉着脑壳,显得很委屈:“那确实就好像听天书似的……”

卓思衡这次真的哭笑不得了:“就这么不喜欢读书么?”

“除了让我读书,让我做什么都行!”林劭立刻表示自己与读书势不两立。

卓思衡叹气道:“这你得和你爹娘商量去,他们要你读书求进也是一片苦心。”

“我爹从前倒是动过要我跟他昔日同僚的儿子去军中一道历练的念头……可我祖父和祖母当时觉得我年纪小,又舍不得,后来想着读书嘛……我爹就打算送我去那个熊崖书院,但祖父母打听过又觉得,那里待学生太严苛了,爹就只好给我送去国子监,离家又近,又没那么多规矩,谁知道……”

“谁知道我来了是吧?”

林劭还真敢点头。

卓思衡忍不住又敲一下他脑壳,现在的孩子真是可爱不足气人有余!

“若是真不想读书,回去后和你父亲心平气和谈谈,人这辈子哪是非得一条道走到底的,你自己也问问自己,到底想走什么路,想清楚该当如何,再开口说出来。经此一役,他会相信你已然成长,必然会听取你的意见。不过你那些所谓朋友以后就别来往了!”卓思衡感慨自己是忍不住操心的命。

林劭赶紧点头道:“那是肯定不会了!您今天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了!”

二人入宫时天色已晚,皇帝听闻卓思衡带着襄平伯世子求见,便在天章殿召见二人。他心中已是有数,卓思衡带着太学生来,必然是有要禀告处罚又不好做主的事,于是早就做好准备听听到底这位襄平伯世子又在国子监做了什么好事,可听到什么找人代笔,皇帝仍是心有愠怒,觉得这些混账小子,只会给他煞费的苦心添些节外生枝的麻烦,若要外面好些大臣知道,又要纠缠个没完没了,可若是要他真的下狠手去处罚亲贵有爵之家的子弟,尤其还是继业之子,致使人心不稳非议陡增,他又如何平衡贵与官两股晦暗不明的势力?

然后,他便看向卓思衡:“云山,此事归你管辖,该如何处置你有何想法?”

感受到皇帝的目光,卓思衡明白,这是皮球踢回来给他了,不过倒也正常,毕竟是他负责的事情,且他也想好如何应对。

“皇上,于公于私,臣都不希望此事愈演愈烈呈众人口诛笔伐之势。”

皇上本以为卓思衡定要严惩以维护他作为治学官的尊严和权力,却没想到听了这样一个大为出乎意料的说法:“你是在为他求情?”

林劭跪在地上也不敢动也不敢看,却忽然涌起内疚感,心想是不是父母的哀求连累了卓司业?

“国子监不是执掌国家法度的衙门,臣也不是手握法刑裁夺的官吏,臣能做最大的处罚,便是将他逐出国子监太学,仅此而已,但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可朕已然得知,故而也不能当作此事没有发生。”皇帝不动声色说道。

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发生的事情还少了么?你儿子差点被不明刺客弄死时候,你不也是含混过去了?那人现在还没逮住,您每天不也该吃吃该喝喝身体倍儿棒吗?这会儿较起真了?真是没有半点说服力。

卓思衡所想所说南辕北辙,只见他朝皇帝再度行礼,沉声道:“臣不愿蒙蔽圣上,致使有朝一日若是哪位大臣将此事揭露于朝堂之上,圣上岂不痛心疾首认为臣有所隐瞒辜负圣心?更何况臣是圣上任命,若是不能明察秋毫,岂不显得圣上也是如此?臣是断然不愿如此的。”

不敢和不愿是两种心理状态,皇帝能明白卓思衡字斟句酌里的弦外之音,听罢笑了笑说道:“若是诸位大臣都如云山一般,朕便可高枕无忧了。”

“皇上命臣治学理文,而不是命臣罚断刑狱,是要臣彰显德化广布崇文礼学之风,而不是要臣倾灭不学之人。此二者天地之别。臣以为,教化虽不是一味春风化雨便能杏林坐首,但终究是要人知德明理敞心纳言。说句不怕皇上嗤笑的话,臣有时读这些国子监学子的文章,真是能气至火冒三丈,只想揪出他们来一人一个耳光,问问是如何才写出这等狗屁不通的废话来!”

这话给皇帝也逗笑了,其实他自己也查看过部分此次讲学的观感记事,感受基本和卓思衡一样,他甚至很想把刑部尚书叫来,看一篇抓个人回去揍一顿,才能消去读这种屁话文章的火气。

二人对话的气氛因这一笑略显松弛,卓思衡便说了下去:“可臣终究是师,若是人人天纵英才无需善教,又何须我来拿此份俸禄去做这份差事?有些国子监学生实在令人生气,但不乏襄平伯世子一类,只是误入歧途并且尚未歪残。惩罚并不是臣到国子监的目的,臣希望能真正以教化育人,这样的学生能转圜一个便是一个,毕竟,臣是拜过大成至圣先师的,臣不能辜负圣上的期许,也不能辜负圣人的教诲。”

说完,卓思衡站到跪着的林劭面前,礼道:“臣前几日经筵之上曾闻听樊先生讲论,其有一言,臣铭隽至今,樊先生说‘孝宣之治,信赏必罚’,请圣上效仿炎汉孝宣皇帝,惩罚此子胆大妄为藐视国子监严规之举,再凭此子悬崖勒马且自告自错的坦荡上彰显治宜,措加宽宥,这岂不也是‘信赏必罚’的昭穆之德么?”

卓思衡觉得,哪怕汉宣帝此时忽然活过来,听了自己对孝宣之治的重新诠释都要佩服他讲逻辑的瞎掰能力,而皇帝的表情显然也是解决两难后的舒展。

“听到了么?你老师不可不谓为你忧勤百转,你回去教让父亲上一封表奏,将此事原原本本写出来,再替你认个错,事情便到这里吧。”皇上对林劭虽不至于和颜悦色,但也算天颜得展,“经此一役,便长点记性吧!”

林劭自然感恩戴德,只是认错比他想得情况要好得多。

“你能即禀公又怀仁,也是极为难得,此事做得很好,为免其余学子以为犯错便可效仿,先不必对外张扬,若有不知悔改的,朕也怕你难做,总之该以春坛为先,四月事毕,你从前对朕说过那些其余整饬的条例再一个个继续下去,你与朕君臣二人定能看到天下崇文之风大治的那一日。”

从皇帝的话来看,他的心情真的很好,于是卓思衡见好就收,也不再谈公事,领着林劭请辞离去。

回去的路上,林劭整个人喜气洋洋,好像受了表扬似的,卓思衡免不了看了生气,训斥道:“你稳重一些!想想回去如何同你爹说!”

“就实话实说呗……”林劭对卓思衡又怕又敬,他一用力说话,立刻就老实得瑟缩回马车角落里去。

卓思衡回到朝中便天天和十八个心眼的人打交道,今天忽然遇到个缺心眼的,一时转不过来,只好非常不适应地将话撂下在明面上:“你之前不是说不想读书了么?眼下就是最好的机会。”

但从林劭的表情来看,他的智商并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

卓思衡只好又道:“你告诉你父亲,圣上让你家自己主动请罪便是天大的台阶,不若就此请求逐你出国子监当做惩罚,这样一来圣上会觉得你家不与他为难且你父亲明事理识大体,而你也能脱去恼人的书本,你不是说你爹希望你去军营里磨砺磨砺么?还有比这更好的时机么?”

林劭眨着大大的傻狍子似的眼睛看着卓思衡,激动得一站,脑袋磕到车顶,又疼的龇牙咧嘴坐下,嘴里却憋不住傻笑声:“卓司业,你为什么能这么聪明想到这个?”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