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211)

作者:乌鞘 阅读记录

“倒不至于烦心,只是总觉得时机不对,看来今日又是一场闹戏。”皇帝说完自己也意味深长得笑了笑,“不过我倒是想知道,卓思衡会如何应对。”

“皇上一直赞他有为强干,也不知道今日会不会帮他一帮?”罗贵妃最后调整过皇帝下颚上的朝冠系带,带着些不似平常那么端庄的娇俏气笑了笑。

“朕可是立誓要做垂拱而治的圣帝王的。”皇帝也是笑意迎面,揽住她轻抱作别,低柔道,“好了,朕走了,教孩子不用中午等着朕一道用膳了,你们先吃,今日的小朝看是没个结果各家都不会善罢甘休了。”

等皇帝摆驾崇政殿时,殿内已然有了令人噤声慢步的气氛,只见六部官吏列于前后两排,中书省沈敏尧、曾玄度、唐令照三人再加苏谷梁同位在最前。

御史台的顾缟也在其间,同时还有翰林院检校吕谦行,今日只有他一人绿袍,格外扎眼。

当然还有卓思衡。

皇帝坐下受拜后,仿佛不知今日的剑拔弩张,笑道:“今日春倦疲乏,惹人贪睡,朕让诸位好等了。”

众人皆道不敢。

卓思衡看皇帝红光满面的样子也像是睡够了,晨起他看自己镜中满面倦容,梳洗后才有了精神,熬夜过后的人和吃饱喝足的精神状态果然不一样。

几位中书省大员先陈禀今日报上的各地奏章,从南方各州夏耕即将开始的筹备,到北部几地边防的轮换,夹杂水运、盐务与互市等冗杂繁驳的诸事,皇帝一个个听来,一个个询问,最终拿定大家都觉得稳妥的办法,再命中书省下发政令到各地去。

待到说完这些,吏部尚书曹廷玉才依照流程开始汇报自己的工作:“圣上容禀,中察六月初一始启,仍旧是先中京府再宁兴与江南二府的顺序,吏部已将详细中察列序汇于折内,请圣上参看。”

接过此折,皇帝先打开参看,这其中的空档与沉默教崇政殿内其余官员紧张极了。

虽说是吏部的折子皇帝在看,众人却有意无意都暗暗把目光朝卓思衡处去,在列哪个不是官场中的翘楚,坐至此位,人人皆知吏部的用意,若卓思衡为国子监上下五十余官吏妥协,那吏学怕是都办不成了,最难的是皇帝已经下了旨意,想要推翻何其之难?怕是还要见罪于圣上。然而若不从……这一番中察下来,怕是整个国子监的人都要脱层皮。

卓思衡自己也明白,除了沈相一贯中立,为人正直不偏不倚,除去吏部外,其余五部虽都与他有交易在暗处,但在他有明确信号得以扭转乾坤前,他们是不会帮助自己的。

利益换来的盟友只在分赃时才是伙伴,而风险来临只会作鸟兽散。

但卓思衡并不怪他们,自己来到这里便是做好了孤军奋战的准备。

所有人都在等他表态,甚至曹廷玉自己也纳闷,为何卓思衡还是不语?皇帝此时将奏折重重一合,笑道:“中察之事便按照吏部的意思来。”

直到尘埃落定的一刻,卓思衡仍是一言未发。

就在所有人以为他是要放弃或是打算暗中给吏部一些好处来认输时,胡百川照例询问是否还有奏请。

此时,卓思衡才缓步而出,轻声慢语一入寻常道:“臣有奏。”

众人的神经再度紧绷。

“哦?可是学政一事?”皇帝也下意识直了直背,仿佛也是好整以暇期待已久。

卓思衡拿出连夜赶出的奏章递上,才略略提了提声音道:“臣奏请督学一制,改塑天下学风,监察学政之弊。”

“何为督学?”皇帝自胡百川处接过奏章甚至没有翻开,忙问道。

“‘督’为督查院之‘督’,取其行督责之术含义。臣请圣上开新一职是为督学,用以监督考核中京府与各地学政官吏……”

卓思衡在众人的震惊中,介绍完了他此次设督学并与之配套的全部四项政策:

其一,创立督学官职,由御史台统率下辖,对天下学政相关官吏进行每三年一次的例行考核;

其二,督学的工作范畴与御史台类似,只不过专为学政而设,其考核对象为中京府和其余二府的国子监及府学、各地州学,考核内容为以上官学每三年的科举三试入围人数及比例,与当地学政官吏所管辖地方的公私二学学生入学率与百姓识字率。另外附加一条,将当地入学率和识字率二项也纳入当地父母官的考课标准;

其三,国子监与州学每年进行一次学力考试,学生的作答与合格水平才是评估博士与教课人员的唯一可量化标准。也就是说根据第二点和第三点,对于国子监太学以及各地州学乃至学政官员的考评今后将以此等数据为准,而不再采用吏部现行的传统“德义、清谨、公平、勤格”四项查验法;

其四,各地私学可自行选择是否参加学力测试,但测试结果需统一递交国子监参看。而私学的教学也要受到督学的监察,虽不必三年一查,但督学会随机每年抽取各地私学,亲临视察,形成报告形式上交朝廷。

卓思衡说完后,享受着此时的寂静,他抬头便看见皇帝眼中的震撼之意,那是一种完全出乎意料后不受控制发自内心的情绪。

皇帝曾想过许多办法,假如自己是卓思衡该如何既能保全属下又能继续推行吏学新政,但卓思衡没有用他所想到的任何一种办法,而是剑走偏锋出其不意,使出一招当年釜底抽薪般的绝计,令吏部失去对国子监和学政官吏的监察之职权,将全国学政的人事考课权限分作三份:九五之尊也就是自己、御史台、还有国子监本身。

忽略掉皇帝惊艳的目光,卓思衡努力保持谦虚和警觉,不让自己陈述观点后那种自信写在脸上。

被震撼的众官吏终于渐渐缓过神来,顾缟作为被提到的御史台长官正要开口,却听一声怒喝抢在他前。

“如此藐视国法的行径,还望圣上予以严惩!”

不同于其他人的惊艳与钦佩,曹廷玉的表情只有极力压抑下的惊恐和狰狞足以形容,他抢出一步拜道:“圣上,敢问若各个衙门都若此,还要我们吏部做什么?”

“因学政一职较为特殊,全国上下无数读书之人,又因如今学风繁盛,许多百姓也自发断文识字,故而统筹作算反倒比原本考课更有说服力,毕竟这是实实在在的数字,若不看本地识字读书的人多寡、学生学力的强劲与否,那学政官吏又该参考什么呢?”卓思衡慢条斯理的样子完全不像是在争辩。

如果郑镜堂真的在背后为曹廷玉出谋划策,那必然替他筹谋推测出自己可能做得反制手段,再加以详细提点,传授如何一一反驳。

但卓思衡却不按常理出牌,此举何止是釜底抽薪,这简直是一脚给吏部的锅踹了,任凭多少人抱柴来也别想生火做饭!

曹廷玉没了腹稿的应对,果然水平迅速下滑至第一次廷议时的水平,翻来覆去只会说卓思衡哪里不顾祖宗之法,又哪里专断无礼,却说不出任何有效反驳其督学制度的话语来。

然而卓思衡是一个人在战斗,曹廷玉不是。

但见其词穷之时,唐令照迈出一步礼道:“历朝历代吏部职责皆为最重,因要对天子治下官吏无论哪省哪部哪里南北,都务必一视同仁,若独出一套不同的考课标准来,岂不让朝野内外人心动荡,失了公正的准衡?”

终于来了个能抓住重点的,卓思衡当即接招道:“唐大人所言亦有其道理。然而只是从吏部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国家角度,为臣与国谋,该将视线不只囿于朝野内外,更要去站在万民与时代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不就是上升话题高度吗?卓思衡心道,你敢往上迈步,我就直接跳过下一个台阶,再跃至更高一层去。

“我朝若说学风兴盛,非太宗一代莫属,敢问太宗一代为何学风兴盛?源于其间太宗下令,将各地州学变为常设,又添了额外科举廷赏专赐予各地州郡县三级,若本地出了进士,自上而下皆有恩典,全国读书人便齐心得沐天恩,致使学风仍旧可以荫蔽今朝。”举过例子,卓思衡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太宗一朝已完成了赏赐机制,赏罚赏罚,也该到圣上将罚与察贯彻上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