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240)

作者:乌鞘 阅读记录

越王仿佛根本没有领会到任何深意,开开心心得谢了恩典,就好像让他开心的根本不是开府自立这件事,而是不用读书本身。

不等卓思衡思考越王其人,皇帝就已经转向了太子,也是一样和蔼道:“太子,你是如何想得?”

卓思衡表面风轻云淡仿佛事不关己,但已经快要窒息了。

太子似乎很认真在思考,然后小心翼翼问道:“父皇,儿臣对封府一事有许多不知之处,可以问您么?”

“这个自然,你有什么拿不准的不问父皇又是问谁?”皇帝笑道。

太子听了这话点点头仿佛下定了决心,认真道:“那父皇,儿臣的封府是不是就是东宫开府?”

所有人听了这话几乎都楞在当场——包括皇帝。

这个问题太过直接和敏感,因为太子开府另立东宫就是要选出一套自己的班底,在东宫拥有一套三司小朝廷并染指真正的权力,但这也是很多太子悲剧的根源。皇帝在问题上十分巧妙地规避了东宫开府的事,只言出宫封府,似乎只是谈别居成家一事,没有言及关键,可太子直接点出,仿佛像是在索要东宫开府之权,实在令众人震慑,不知这个一向被视为木讷平庸的孩子哪里来的胆量和贪念。

——只有卓思衡例外。

他知道太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而这个关键,早在弘文馆时自己就已经提醒过了。

太子一定不会忘记。

孩子答出了自己曾经押中的文综最后一道大题,卓思衡终于松了口气。

“你很想要自己的东宫开府三司么?”皇帝还是笑盈盈地问,但每个人都感觉到了那一丝隐藏在笑容中的沉郁。

连素来沉静恭谦的罗贵妃都忍不住看了眼皇后,却见皇后端坐如常,并无任何波澜。

“儿臣已至弱冠,如同父皇所说,确实到了该出宫开府的年纪。可是,儿臣却不想要开府东宫三司。”太子轻声道。

“哦?这是为何?”

“朝廷每三年一次科举取士,天子门生如过江之鲫,可是,朝野内外仍是到处缺少贤才,父皇不也是每每感叹,若是天下人人读书,便可解选贤之忧么?所以才有学政之革,广布教化,为的便是让天下人皆知读书勤学,好有朝一日人人皆可为栋梁。事实上,朝廷确实是年年时时缺人的。父皇对儿臣从来都寄予厚望,若儿臣开府,父皇定然为我辗转反侧择优举良,可是这样一来,原本可以在朝中为父皇分忧之人却到了我的府上,而我也无什么需要三司才做得的事,岂不空耗国资枉费才贤?父皇,儿臣还是只出宫便是了,开府的事不如搁置,眼下朝廷用人各处都是燃眉之急,您常常教导儿臣无时无刻都要牢记‘农时不可夺也’,儿臣以为,贤才亦不可夺。”

太子说完略有瑟缩之意,声音都小了许多又道:“儿臣一点妄言,还请父皇恕罪。”

恕罪?怕是你爹要给你抱你一抱。卓思衡激动得想。

“这才是储君该思之事啊……”皇帝果然大悦,甚至眼中也有些许晶莹,“你自幼少些主见,如今能言及至此,是多年课业没有枉费,也是你母后教导得方。”说罢看向皇后道,“皇后贤明,才能教子如此,朕政务繁忙,于诸子学问上关心不够,有赖你一直费心了。”

皇后起身端肃道:“为陛下分忧乃是臣妾分内之事,怎敢受此盛赞。”

“是你应得的。”皇帝笑道,“只是太子即便不东宫开府也不能太简陋了,不然岂不失宜使人轻视储君?皇后你也参详参详东宫事宜,朕若有不周之处,你多提醒才对。”

皇后却只是再一行礼,将到手的巨大权责交还回去道:“陛下,臣妾是太子生母,若有偏颇之处,难免令人对陛下任人加诸非议,臣妾自请避嫌,还请陛下令择佳上之选。”

卓思衡感慨皇后的政治敏锐程度,要是她应承下来,一是皇帝多心万一连累太子,岂不得不偿失?二是,确确实实她或许知道皇帝心中真正的人选。

太子终究还是继承了他母亲的审慎。

皇帝稍加思索道:“皇家的事,总要多些考虑,皇后果然明察,不过一时朕也想不到合适的人选。”

皇后笑道:“臣妾倒有一个。”

“谁呢?”

“宣仪长公主殿下。”

皇后的声音略有放声,四周都已听见这个举荐,长公主似乎也有意外,可很快,她就坦然起身笑道:“皇嫂是看我书编完了闲不下来,立刻就给个差事做了。”

皇帝也是含笑看着公主点头道:“这个举荐好!你心细且公允,适合来将此等宗室之事交由你去放手,朕也放心。”

卓思衡注意到皇帝的语气是将强调放在“宗室”二字之上。

于是,长公主虽也有推辞,但最终还是耐不过皇帝殷勤,只得应承下来。

卓思衡忽然意识到,这是长公主一次水涨船高的绝佳良机,皇帝虽以家事和宗室的名义下令,但到底是安排储君东宫事宜,怎么会与朝堂权力毫无瓜葛?可见皇帝是在故意抬举长公主,授之以渔。

而皇后只是适宜得当地顺水推舟罢了。

皇帝为什么会忽然这样做?卓思衡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他的女学计划看来不日即将落地,他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今日是他和太子大获全胜的日子。

不过今后开府出宫,太子会不会面临更多困难?卓思衡既开心却也有着深深的隐忧。

长公主不是拜高踩低之人,也无须苛待太子,再加上这是她一次观众更广的政治表演,她定然拿出十足的诚意来对待,所以东宫的事必然会被长公主做得极为漂亮。然而这会不会让太子成为众矢之的?又是否会影响许多人心中的天平?

皇帝的本意或许是试探,但针对不同的试探结果,他也准备了不同的对策,显然这个结果他是满意的,尤其是太子拒绝开府立三司一事,机不可失,他当即顺水推舟将此事落地,也是果决明断。

卓思衡总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似乎在今晚,某些平衡将就此打破。

然而不破不立,他再怎么忧虑,作为太子一党目前唯一成员,他也必须与太子携手面对一切即将到来的风暴。

其实不只是他,一番交谈下来,许多列席之人也都陷入一种惴惴不安的氛围当中,好像这次朝局的变化完全超出所有人所料。原本的试探却落了地,之前未能表态之人多少都有些疑虑和后悔,毕竟谁知太子今日的隆恩令人咋舌,这是从来没有在皇帝口中听过的赞誉。而越王似乎也备受关注,皇帝对其更是不吝赞美宽容有加,他又是要到军中去,其意不言自明。至于赵王……先前“花椒童论”的天纵之慧就足够让人惊艳如斯,而皇帝对幼子的疼爱也是但凡得见之人都无法忽略的事实。

摆在面前的,是一个非常难以抉择的处境。

对于众人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皇帝春秋鼎盛,看起来还有足够时间让他们入注择选家族未来的荣光和命运。

似乎是感觉受到氛围的变化,皇帝适时命人端上佳酿,又用言及他事的言语安抚众人道:“今日朕深感为父之足,请诸卿同朕把盏。”

皇帝赐酒,众人莫敢不从,纷纷起立而侯,侍女则自侧小阶捧瓶依序而上,将御酒琼浆奉上。

杨令显和卓悉衡两人和一众世家子弟本是来进上菜肴的,却因为皇帝提及他们不能擅自离去,就在前排的黄金位置听完了人生第一堂风险投资课与政治课。许多年轻人都还是云里雾里的,全然不知方才发生了什么,学到的理论无法联系实际,只能饮下皇帝的赐酒,再混同众人乌泱泱得令而下。

离去前,卓悉衡小心看了眼还被留在皇帝身边说话的哥哥,心中怃然道:这就是哥哥每天过得日子么……

皇帝似乎也很满意今天的成果,他非但没有要卓思衡回去座位上的意思,反而是又叫来高永清和虞雍,为三人赐酒说道:“你们虽仍是朝臣当中的青壮,不过有朝一日定为朕之股肱。朕的儿子们开府后都要入朝理事,老人家的话年轻人未必爱听,但你们提点或许能对他们多有裨益,今后还请多照拂朕的这两个孩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