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374)

作者:乌鞘 阅读记录

提及先帝,刘煦有短暂的沉默,他的笑容渐渐化作一丝忧色,声音也压低几许道:“有一件事,朕必须听听卓参知的意思,否则实在不能专断以诏。”

其实刘煦在位这半年大多政务都已上手,除了天性使然的略有谨慎和柔仁外,一些略显棘手的政事他也未有处置不当。如今,许多事也不需卓思衡事事指点,他完全可以自己擅专,然而却特意这样说,看来是真有为难,卓思衡于是道:“陛下吩咐。”

“昨日顾大学士求见朕。刑部这半年一直有陆陆续续在审理郑镜堂与唐氏勾连结党的案子,不过朕和你都以为不宜搞得人心惶惶,顾大学士也一直教人私下盘点抄下来那十几家的财物与往来书信留待为证。昨日顾大学士带给朕二十余封信件,皆是……皆是景宗篡位前与这几家往来的亲笔。”

提到这位自己名义上的爷爷,刘煦也十分为难。

卓思衡也没想到竟然还有留存这样的物证,想来是这些家里为留作自保之用,他思考后镇定问道:“敢问陛下,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多是沟通朝中布置安排,将什么人任到哪个位置上,又怎么共同商议一件事要如何联名上折子……朕看过很是触目惊心,假若逆王刘翊有景宗的手腕,今时今日哪有朕的立足之地?”刘煦回忆起半年前的一切仍是心有余悸。

“陛下还有臣不是么?”卓思衡笑着安慰道,“陛下觉得为难是因为其中涉及我家与高家等臣的内容?”

“瞒不过参知。”刘煦苦笑,“还提了不少,都是一些颠倒是非的构陷之语。”

“我们几家同当初景宗一党也算是朝野公开过的敌意,他们这样说倒不稀奇,那是什么让陛下为难?”

“顾大学士问朕,这些是否要辑录成册公之于众,朕很想为先帝和参知你做些什么,如果这样可以还参知的祖父与父亲一个公道,还戾太子一个正式的尊号,朕觉得理当一试!可是……”

“可是如果这样难免朝野震动,会有因景宗一朝得利延续至今者惴惴不安,又有人妄图结党以巩固朝野地位,恐拉开党政序幕。”卓思衡含笑说道,“陛下的顾虑臣都明白。”

“参知是怎么想的呢?”刘煦此时很需要卓思衡这个当事人的结论。

卓思衡沉默许久后站住脚步,他左侧是潋滟的太液湖谁,右侧头顶正插一株开得正艳的石榴树枝丫。

刘煦也停了下来看向他。

卓思衡自贴身的怀中取出一封信,恭敬递予刘煦道:“此封信还请陛下过目。”

刘煦不明所以却仍是接过拆开,外面的信封很新,可里面竟还套着一个,却是泛黄糙旧多有斑驳痕迹,显然有些年头了,上面挺括劲毅的字迹略有些像卓思衡的笔迹,但一看便知只是神似,完全出自不同手笔。

“东宫洗马卢载亲启……”刘煦轻声念道,随后拆开阅读,只读了两行,他便顿觉周身寒冷似火的七月也无法抑制那份不可言说的战栗。

“卓参知,这是令尊留下的?”

“是当初东宫涉事之一卢家的后人所留,乃是我父亲亲手所写书信,其后人交予我手,此人陛下也见过,正是如今吏学司事陆恢。”

与刘煦的惊骇面孔相比,卓思衡却是要沉静得多。

“戾太子竟在死前曾造景宗毒害!若此事当时查出,景宗也无法向群臣交代,所以他才灭口行事。以免污其圣名。”刘煦立即理清信中所揭示的真相,他看着卓思衡问道,“卓参知,敢问先帝可曾看过此信?”

卓思衡平静道:“臣从未曾将此信献予先帝亲观。”

“为什么?”刘煦不能理解,“先帝纵然遇事深思熟虑,可若视此信,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定然要还戾太子一个公道给景宗一个论断,卓参知与高御史……还有其他人家也能就此扬眉雪恨,参知为什么一直隐忍不发?”

“臣并非不想为家人雪恨,可正是因为先帝会因此信于朝野肃清拨乱,臣才保持缄默至今。”卓思衡看向那封信上熟悉的字迹,目光流露无限的思绪,“景宗驾崩多年,若追究起来他才是元凶,可这世上如何去找死人复仇?陛下今日不知此事何为,其实还是有所执念,但这件事并非陛下登基第一年就该做之事,当事人均已过身,公道是给活在当下之人的,臣还活得好好的,可以等到合适的时候再行机变,或许还能作为援引也说不定。陛下也陪臣一道等等看吧。”

刘煦觉得自己虽不敢说十足了解父亲,却也多少知悉其个性。父亲对此事深恶痛绝,只是一直隐忍不发,也并无好的借口来发作。其实这封信完全可以作引而出,但卓思衡却放弃了,要是真在父皇一朝凭借此信论功,他何须辅佐自己上位?以他的才干加上昔日东宫忠良之后的身份,平步青云甚至无需指日可待,简直是唾手可得。

但卓思衡却没有。

他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并且顺利抵达重点——路上还捎带了自己一程。

刘煦对卓思衡的感佩一直有增无减,今日更添重重一笔。

“将这些人送去陪他们的好主上景宗,我也算做完了人臣人子应尽之事。更何况……”卓思衡看着刘煦笑道,“和陛下您说不也一样能有朝一日将公理昭彰天下么?急不来的事臣就不去急,把握当下才可论来日。”

刘煦经此一论,也以拿定主意如何回复顾大学士,就在君臣二人相识一笑之际,高公公却急急赶来,额前全是汗珠禀报道:“启禀圣上,皇后娘娘产时已至,请您快去看看罢!”

……

“你快去看看!我进不去内宫啊!”

卓思衡火急火燎叫来云桑薇,却只能等在天章殿外,云桑薇倒是镇定,她说道:“有太后和圣上陪伴,想来无事。我去看看便是,你别慌。”

云桑薇也有了诰命封衔,时长入宫陪伴太后,二人往往相谈甚欢,于是太后赐下了宫中可通行的宫令,赐云桑薇可随意进出探望自己。

卓思衡赶紧示意她快去,云桑薇走出一步,却转过头回来压低声音对丈夫笑道:“宫变那天你都没慌过,皇后生孩子你倒如临大敌。”

“宫变那是宫变,都是有迹可循能推敲分析的。可是生孩子……我是真不懂啊!”卓思衡觉得自己脑袋如斗,一晃荡里面都是液体的声音。

云桑薇看他的样子实属无奈,让他别瞎担心便离开了,到了皇后中宫处,太后和长公主都已至此,而大长公主也不知什么时候到了,几个女人都非常镇定,只有皇帝像是被烫到脚的蟋蟀,根本不能在一处安静下来。

真不愧是她男人教出来的帝王啊……

云桑薇也只能在心里感叹一句。

皇后的哭声与其说尖锐不如说凄楚,云桑薇在等候时听来未免有些伤感。

尹毓华的这个后位来得着实艰难,因受刘翊谋逆案中从罪的家人连累,前朝许多人极力反对,不过云桑薇也知道,那些反对声音最大的都是自己家有适龄女子的高门公卿,当年他们未必就愿意将女儿嫁给尚为东宫的新帝,毕竟那个时候新帝的太子之位仍有悬念。可后来一夜潜邸化龙,眼看新帝又是孝顺的儿子要为先帝守孝,他们便都急了起来,一面催促后宫不可一日无主,一面又非要赶快给太子妃的母家论罪言诛……

用卓思衡的话说,看着像替你着急的人,可能真正在着急的不过是自己的事,你只是个台阶。

事实也恰好如此。

新帝和卓思衡都不希望掌权伊始就因后宫和外戚将局面变得复杂,于是干脆也快刀斩乱麻,给彼时的太子妃母家按照国法定罪,但又说太子妃是先帝所选,要是不给封后,岂不是对先帝的安排有所怨怼?皇后要封,家人也要处置,可是皇后的母家按理女眷可以有些许从宽,于是就让太子妃的母亲和妹妹从株连的死罪变为流放。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