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62)

作者:乌鞘 阅读记录

便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了解卓家情形的曾大人也只是叹息后道几声罢辽,其余人见此,也是从旁相劝,都说若不是真的有事,以卓侍诏的勤勉品格,必然不会违抗大人的意思。

然而其实那日于勇乡伯府发生的事,早已传遍帝京高门世家官宦府邸之间。素来欣赏卓慧衡的勇乡伯听侄女说了当日的事,怒道再不许唐家人登他们的家门,平白辱没他们的门风,更让赵兰萱不许同唐家大小姐来往,他们武将家里可不吃自以为清流的门阀那套做派。后又让赵兰萱教人送些名贵药材去卓家。

其余少女也都连气带骂将那日情形转述给家人。

好些消息灵通的武将都了解如今朝上的风波,听闻唐家竟以如此手段拉拢与高永清有故旧情谊的卓思衡,还把人家带病的妹妹逼成这样,都颇为不齿。

这事儿从武将堆里传出至文臣处,更让众多朝中文官觉得斯文扫地,他们的理解更多一层,便是唐家要借卓思衡被高永清拒之门外的事做文章,故而许以姻亲拉拢,谁知卓思衡不是那种为攀附世家就好搬弄的小人,听说他告假后第二日入宫,向皇上表示自己身份尴尬不应再染指此事,如今皇上已然派任多位监察同往均州,真相如何自会有分晓,此时卓思衡已是不由自主被迫立在风口浪尖,如若再关联此事反而有损朝局脆弱的平衡,导致各处流言纷纷,于此事的公正严明和朝野清议都无有益处。

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皇上也有个身体不太好却和他感情极其好的妹妹。

皇上当即表示这件事谁再拉卓思衡下水谁就是居心叵测,就是怀了构陷结群的念头,于是唐家就此彻底安静下来,卓思衡一时也成为朝中时论里立身极正的有为君子。

……

“啪”的一声,均州窑白瓷薄胎茶盏掷在地上被摔了个粉碎。

“卓家是什么东西!北方流放地乡下来的土狗,我唐家旁支的庶女嫁过去我都嫌弃脏了门楣!”

唐祺飞骂过仍不解气,一个茶盏自他手中再度弃掷地面碎散有声。

唐祺薇已是哭得不能自已:“爹爹从来没罚我打我,今日下朝却这般凶恶!如若不是他安排吩咐,我怎会愿意去拉下脸面说这件事?卓家也配与我家联姻?卓慧衡便是给我当奴婢我都嫌弃不够高贵!我不要了面子照爹爹话做,结果惹了麻烦他还怪我不会做事不配当唐家的女儿!”说罢又是一阵啼哭。

唐祺飞心疼妹妹,又气又恨,怒道:“他们兄妹一贯狡猾市侩!卓思衡那小子什么心机我是领教过的,他那个混账妹妹也是一般做派!我早就告诉爹这小子不是什么好东西,偏爹觉得他和高永清那个混蛋的关系可以大做文章!”

“哥哥,我可怎么办啊……我的脸丢得满朝都是……爹爹不心疼我,哥哥你要为我出气做主啊!”唐祺薇拼命扯拽自己哥哥的袖子哭道,“难道咱们家还要受这种破落户的气吗?”

“好妹妹,有哥哥在呢!”唐祺飞拍着妹妹的后背,咬牙切齿道,“爹表面上是骂咱们,实则他最爱面子,此番你被羞辱便是折损他与咱们唐家的颜面,放心,有了这一事,爹必然不会让卓家人好过的!”

第42章

半月后,杨柳尚青江花未红,监察使浩荡归来,将见闻和勘察的结果报呈奏章,皇上倒是一副自己绝不打算偏私的样子,将高永清陈奏当日在崇政殿的一应官员全部叫来,同听结果。

除了卓思衡。

他得到旨意可以远离此事,但心里却好像刚淋油的松鼠桂鱼,吱哇乱响,他被留在翰林院,假装真的在认真抄写,实则一颗心早已飞去崇政殿。

旁人见他虽深涉此事,仍泰然自若,不禁都心生敬佩,只有卓思衡自己知道什么叫坐卧不安还得假装与我无关。

与他相比,此次监察使的工作更难做。但自古御史台都是最“难”的官职,因为世间公正本就极难昭彰,牵涉越广越多掣肘,弹奏不法肃清内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与其强迫人人都做官场清流,到头来让只会自己失望,不如先自正其身先为君子,不与谋利之人同流合污,再去思考人的社会属性可能带来的策略抉择为自己将要达成的目标所用。

这是卓思衡正在为自己总结的朝堂为官方法论。

监察御史不管怎么不敢两边得罪,最不敢得罪的也是皇上。要是亲去一趟回来还是不咸不淡的那套折中说法,皇上定然不满,说不定把气撒在他们头上,治一个首鼠两端的罪过。但唐家确实不好得罪,唐祺飞的舅舅正是六科司谏史禹史大人,督查院和六科同属御史台,低头不见抬头见,极难撇清。然而永清贤弟的战斗力和不怕死的精神他们也是有目共睹。

如果这批监察御史当中有诚恳精干且一心为民的官吏,索性实话实说,看到什么陈奏什么,不必夸大不必涉及两方立场,只根据均州民众的情况公正汇报。

这是最好的情况。

坏的情况则是唐家根本不怕调查,因为地方已经打点完毕,监察御史也都有人情相欠,大家你来我往心照不宣,一封奏疏回禀四字“断无此事”即可。

但这两种出现的可能性都不大,最有可能出现的奏疏内容是避重就轻两不相扰。

地方上嘛,确实有些问题,农田荒芜人口失流,河堤多损可见灾民,这些问题与高巡检的奏疏吻合,造成的原因也如唐知州所言。邻州灾厄多发,均州竭力救援致使自身疲敝不堪,如今好些人口流落他地,难以短时间复苏。前三点罪状都可以大书特书,但门阀结党这在田野调查里很难一句话说清的真相,最容易被避重就轻抹去,唐令熙就算治罪,也不会太严,高永清即便成功,也仍有夸大其词的诬攀嫌疑。

思考间,翰林院众人归来,白大学士满头热汗,一入内便喊茶,曾学士紧随其后,眉头深锁,仿佛是没有睡够就被人吵醒一般。跟随同去的侍诏们要么脸色发白要么面露惊惶,连一向胆子最大最敢说话的彭世瑚都眼神飘忽了。

糟糕,出事了。

卓思衡不敢多问,立身朝二位大人行礼,白大学士疲倦地摆了摆手道:“你们都去忙,我和曾大人商议一下。”

他话音刚落,门再度被推开,走进来的正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沈敏尧,他看起来还算镇定,摆手叫行礼的众官员不必多礼时却晃动太快,暴露了他内心的焦急。

三位朝堂大员钻进翰林院内堂关起门来不知在说什么,其余人等皆是噤声入座,不肯多言一句。

卓思衡更着急了,莫不是上疏出了什么事?按照他的分析,不管是哪种情况,以皇上的城府都未必轻举妄动,可是人人都一副朝堂惊变的模样,难道说他的预计有问题?

时间一点一滴的折磨卓思衡,他虽焦急求知真相,也只能枯坐等待。

三位大人再出来时已是上灯,早到可离院回家的时间却无一人敢走,沈敏尧出门前目光若有似无扫过卓思衡,但脚步如飞,似又其他要忙的事,并未迟疑逗留。白大人略胖一些,还没出春天便开始不停冒汗,他对属下不像曾大人那般不冷不热,从来都十分可亲,见天色已晚便温言让众人先行回去,明日莫要迟了。

然后,他转向卓思衡:“皇上说你的编目做得很好,让你再填删些内容,给著文局刻板刊印,具体事项今日已晚,明天你入宫再议。”

卓思衡哪有心思惦记自己抄录的那些破实录,却也只能行礼答应。

谁知曾大人此时从袖子里拿出卓思衡之前交给皇上的前几代君主与御史台相关诸事诸案实录抄编,抖开清晰可见上面的朱批勾画与墨笔添删。

“皇上已有御批,命我同你增删,你先留下,这是皇上钦点的差事,不得怠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