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281)

作者:枫香 阅读记录

带过兵和没带过兵的,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竺年和尉迟兰看兵的眼光很毒辣,尤其是尉迟兰挑选骑兵起来,那绝对是专业的,甚至当做了教学现场,一条条跟竺年细讲:“这一队可以,这队不行。这一队会更好一些,这队可以凑合。”

被说行的未必觉得骄傲,被说不行的当然都很不痛快。

尉迟兰又讲,什么样的身形更适合当骑兵,经过严格训练的骑兵体态方面会看出什么样的痕迹。

竺年只有在阳州的时候,稍稍训练了一支骑兵。

他是新手,骑兵也是新手。当时从杨家小叔叔那儿学了一点,但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杨凉小叔叔都不如尉迟先生。

教学水平不如;骑兵水平不如;打仗水平也不如。

两人最大的根本差距,还是杨凉、乃至于整个杨家都格局太小,拘泥于阳州一地。

尉迟兰则是心怀天下的。

站的位置不同,面对同样的事情,处理方法自然也不同。

再加上关系的亲疏远近,尉迟兰教导竺年,不遗余力。

竺年自认看人的能力还可以。

他上辈子是个大老板,接触的牛鬼蛇神多了去了,从小磨砺出来的好眼力,不说一眼就能把人看穿,三五句话内也能摸清楚对方的大概底细。

但是骑兵方面,他需要学的还很多。

禁军统领听他们挑肥拣瘦地选了三千人,脸色都有些绷不住。

竺年认了认骑兵的各个队长,给了清单,让选中的三千人去准备,又给了禁军统领一张清单,让照着准备,最后约定了集合时间和地点。

前后不到一个时辰,两人又手拉手上了马车,带着小吏走了。

禁军统领回头就把脸拉得老长:“让你们平时不好好训!都给老子加练!”

疏于训练这种事情,在军营中很常见。

在一个出门打仗,因为粮草不够,必须得打一年休养生息几年的年代,想训练一名“合格”的士兵,日常消耗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

各种兵甲的磨损、维护、损耗,足以拖垮一个地方乃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

像是战马,一匹合格的战马,养到能上战场得几年?接受训练要几年?

战马还得是公公马,不能繁衍生息。

第二天,竺年和尉迟兰没有来。

竺年负责调集足够多的船,以及码头方面的戒严工作。

尉迟兰作为当家主母,交代家里面的事情,再跟着竺年学后勤调度。

他看着一队队大小不一的,大部分从京县方向过来的船,瞧了瞧竺年,表情奇异:“我们坐……画舫……去打仗?”

竺年见一艘画舫靠岸,不用跳板,轻松跳到船上,还招呼尉迟兰下来:“又不是驾着画舫打仗,只是乘着去沃州,什么船都一样。”

这是他在京县时候的画舫,坑了那边的纨绔好多钱。

现在还在的,画舫自然兑付了,只不过都轮不到自己用,而是租给了茶社代为运营赚小钱钱;或者干脆卖了的。

至于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在了,那就没这回事了。

京县的船厂还是在造小船,只不过是披着画舫、渔船壳子的小战船。

尉迟兰有过在海船上生活的经历,踩着跳板到船上稳稳当当。

沃水今年的水位不错,虽然天气冷,但这么大的河,主航道不会冻住。加上一号码头各种设施的逐步完善,不少南方过来的商船来京城,过年前赚一笔。

运送三千人马和相应的辎重,船很容易就能凑齐。

竺年在一号码头这边的威望也足够。

一些商人想着能够提前看看一号码头,再加上有不错的报酬可以拿,也没有推脱。

其实他们也推脱不了。

这是打仗。国家要征调,不服直接被砍了的事情多得是。

再说商人们把货运送到京城,也得停留一段不断的时间才能把东西都卖出去,还得采买合适的货物运回南边。

这段时间船也没什么事情做,停靠在码头还要付挺多泊船费的。

等到了约定的时间,果然人马、辎重等等,全都到位。

在竺年的安排下,三千人马不多一会儿就上了船。

内河码头不够大,在最后的船拔锚的时候,第一艘船已经只能看到一个小点了。

姜卓带着几名朝臣,坐在被清空了的茶社二楼,看着竺年轻盈地跳上最后一艘船,不多时就像是一匹在草原上奔跑的欢快小马,从船队的尾巴一直跑到影子都看不见,显然是跑到头船去了。

姜国的儿郎在马背上长大,南地的儿郎则是在船上长大。

姜卓下意识问了一句:“诸位有谁能像竺年这样的?”

姚大人是姜卓的武先生,比较好说话:“在船上,自是不比世子殿下。在平地,倒是可以先训训。”

船在水面有起伏,这一次调用的都是民船,大小宽窄更是几乎没一艘一样的。行船的船夫也都不同。

想要复刻这么一条线,哪怕南地的水军也没几个能做到。

本来,军中能够有竺年这样身手的人,也没几个。

姚大人觉得,既然肯定做不到这样,也没有太大必要,不如先把普通士兵的身体素质提高上去。做几个高低宽窄不同的平台也不费什么,反正大部分训练也都是空操,怎么练不是练呢?

“南地多山,台子也不用搭,直接去山里。”

京郊有名的山,包括罗沱寺在内,都遍布了大大小小的坟茔。在这种地方练兵是不合适的。

京郊不行,那就往更远一点的地方。

“不急,先在军营里练着,起码等雪化了,再选地方。”话是这么说,姜卓心里面已经定好了地方。

往北,北部六州山林密布,道路崎岖,但是没太大价值。唯一的祸患就是宋觉。

往西,至少表面上还有北境尉迟撑着。再远群龙无首,先放着让当地势力斗一斗也不错。

往南,越过蒲岭,就是江州和萍州,是他最想打,却暂时最不能打的地方。他得稳住南王府,这地方就不能动。

只有往东,先把东州打下来。

到时候无论是往北,攻打阳州,还是拿捏住东萍府整个军港,都是不错的选择。

阳州也得再认真计较。

偌大一个茅家,几十万的军队,落到阳州像是落进了深井,掉下去连点水声都听不到。

尉迟邑说了一句:“原先的迁山围场就挺好。以前臣还未有幸去,不知道明年陛下是否能给臣这个荣幸?”

“呵呵呵。”姜卓就喜欢尉迟邑的这份贴心,“今年错过了,明年确实不应该再错过了。”

尉迟邑见河上的船帆逐渐消失,闻到了一阵食物的香气:“瞧着今天臣还能一饱口福?”

张茂实带着一排服装整齐显然不是宫人的侍人,端着一份份花色精致的攒盘上来,摆放在众人面前。

“以前只知道家中姑娘小子们爱往这里跑,只当他们举着玩耍,没想到餐食也是如此精细。”

姜卓说道:“是糕儿贴心。”

他笑着邀请诸位大臣一起用餐,心里面却愈发肯定要除去竺年的决心。

出征在即,竟然还有闲工夫考虑茶社这里的安排。

此时大雪封路,走水路,确实比走陆路要快得多。

只两天时间,三千骑就下了船来,除了有一些人晕船之外,就没有不完美的地方了。

上岸的时候已经是傍晚,竺年没有让人直接在船舱内休息一晚,而是直接上岸,并不扎营,直接带着队伍前进。

哪怕随队有不少还晕船的士兵,队伍的行进速度和整齐程度,也远超他上次带着的公子哥队伍。

一夜直接走出了三百里地,过了子时恰巧遇到一个空荡荡的村子,才就地扎营。

村子显然是刚废弃不久,里面虽然不剩什么家具,有些连门板都被拆走,但没有多少落灰,屋顶完好,有几间内还能找到几个锅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