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382)

作者:枫香 阅读记录

他们聊了一会儿,竺年和红四就从水磨坊里出来,转身又去了作坊里。

尉迟兰看着样子明显是想去别的地方溜达,结果还没走出两步,就被竺年叫了进去,进去前还抱怨了什么。

小张公公离得远,没听清,想想也不是什么大事,就径自去整理东西。

两个长随被安排在隔壁人家,过了一会儿才安顿完过来。竺年和尉迟兰拉拉杂杂的小东西很多,哪怕只是在外面简单留宿一两天,也得好好收拾。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在水磨坊里的不是三个人,而是四个人。

多出来的一个是熊北北。

高大壮硕的汉子一段时间没见,相貌像是完全没变,坐着也像一尊铁塔,压迫感十足。

水磨坊里空间不大,一筐一筐排着许多人家待磨的米面。

红四守着一扇窗户望风,外面河对岸的林子里,一个树上一个草丛里蹲着两个人在观察周围。

熊北北是直接负责统筹整个东部各州军队的人,从新兵招募、后勤补给,到练兵、布置、工事等等一清二楚。

听他直接讲述,比看几张小纸条传递的情报,更加详细精准。

他还带来了最新的舆图。薄薄的丝绢放在一根细竹竿里,得四个人拉着角一点点展开才能看全。

“这样的话,可以动一动手。”光说不练假把式。

竺年琢磨着往哪里打才好。

熊北北说道:“这一片的匪寇都已经荡平了,想要再找对手,只能出涉阳关往北。”

往北是哪里?自然是姜国。

涉阳关外,那是老熟人茅家的地盘。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茅家经过两三年的发展,显然已经缓过了最痛苦的一段时间。虽然丢失了许多朝廷方面的利益,但至少趁着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月地的时候,他们保住了自己原有的地盘,没有被其他大世家瓜分掉。

熊北北显然已经派人去探查过了:“还以为茅家人都死光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人才。这人能把金城运作成这样,很不简单,有机会得去见见。”

竺年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你见过的。”

“啊?谁?”

竺年语调怪异:“是原先咱们家的猫猫啊。”

“猫猫?”熊北北转了个弯,才猛地反应过来,“茅高远?!”

这一下连红四都转过头来。

要说熊北北,其实和茅高远不熟。茅高远是竺年的伴读,是竺年到了南王府之后的事情,之后也一直负责南王府的相关运作。熊北北则是跟着竺瀚和罗英行军作战。

反倒是红四,由于红组有时候会跟在竺婉身边,倒是和茅高远有过不少接触。

“嗯。”竺年小声抱怨了一句,“为了从吏部拿到名单,可不容易啊。”

他前后搞了多少次事情,连后宫的名册都拿到了手,才拿到了一份不完全的吏部的名单。好在年轻候缺的部分,他应该已经全了,剩下的看具体运作。

不过茅高远逃到迁山还能活命,也不容易。

红四不太明白:“茅高远不是茅家分宗?怎么轮得到他去坐镇金城?姜姑姑呢?”

“茅家本宗的男人差不多都死光了,剩下几个当年不足十岁的小孩儿,被姜姑姑一并带到了京城。本来姜姑姑应该已经放弃了金城,她也守不住,带着家里的姑娘们在京城卖女儿呢。”

竺年这话说的不好听,但就是事实。

茅家的家世,卫氏能看不上眼,其他人还是得高看一眼的。

哪怕时至今日,茅家的当家主母照样姓姜,正经王爷的女儿,是个郡主。对于战争中新晋升的新贵们,茅家高不可攀。要是能够求娶到茅家的女儿,无疑是光耀门楣的大事情。

姜姑姑就想着靠这种联姻的方式,来拉拢聚合势力,等家中的子弟成长起来,再重振家业。

这种想法不能算是错,但时机错过就没有了。按照她的布置,等过了三五年,茅家原来的地盘早就被人吞个干净。他们无论是想恢复旧家底,还是去别处抢地盘都极难。

茅高远就是瞅准了这个机会,把金城抓在手上。

但现在金城既然稳住了,姜姑姑和茅高远之间总还有一番争斗。

熊北北说道:“蛇鼠一窝。用不着他们窝里反,我直接去把他们一窝端了。我会尽量动静小一些,金城那一片地方男人已经不多了。茅高远既然是‘自己人’,想来比较好说话,倒也不是不能留他多活一段时日。”

红四奇怪:“茅高远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人吧?”

竺年说道:“茅高远识时务,太懂权衡利弊。只要情势比人强,他自然知道该怎么选择。”

打工仔有什么错呢?无非就是爱跳槽罢了。

就是跳槽前坑了一把老东家,让老东家不太痛快。

到这里,几个人不能再停留了,装模作样地拿着一沓红四早就画好的图纸离开。

小张公公和长随已经整理好了房间,出门接人的时候特意看了看图纸,发现上面有红四和竺年的两种笔记,竺年的字更多一点,觉得还是和以前一样,大概是想起要做什么了在那儿商量。

角落里还有一些尉迟兰笔记的草稿,计算一些他们看不明白的数字。

晚上,竺年他们还去准备婚宴的棚子里转悠了一会儿。

等第二天婚宴的时候,两人还给新人们发了红包。

大红色绣了彩色鸳鸯的荷包小小一个,里面是精巧的金子打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东西不大,对竺年他们来说谈不上贵重,但对军屯里这些吃饱饭都没多少时日的人家来说,已经是闻所未闻的好东西了。

别说新人,就是蒋军官瞧得也眼热。

小张公公和长随们倒是不觉得有什么,顶多觉得竺年在银城的集体婚宴上没这么大手笔,也不知道是没想到,还是没来得及准备。

竺年则是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双标。

银城里的那些人,说到底也不是自己人。

军屯里的这些才是真正会给自己拼命的自己人,为了自己甚至拖家带口放弃南地的家业,跑来北地这里隐姓埋名。要不是怕出格,他还觉得给得少了。

当然,红四他们可不这么想。

军屯之所以能够弄成现在这样,难道真的是靠他们这两年和银城做生意赚来的?

没有他们王爷的支持,他们哪来的钱盖房子?

就算有钱,按照现在水泥和防火砖的紧俏程度,他们也买不着啊。

也就蒋军官好糊弄,觉得房子用上一点石子儿,就能不花几个钱盖起来;觉得那么好的牧草,就是随便从地里面拔两根草的事情。

除了买东西确实不怎么方便,他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可一点都不比在南地差。

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医馆。大夫还能直接去银城跟人学,只要有点基础,就怕你不去,完全不用担心不教的。

靠着学校和医馆两大杀器,他们就能理所当然和周围的军屯加强往来,慢慢就能把这些原本已经控制在姜国手上的军屯,重新拉拢到自己手里。反正他们原本的基础,就是竺年打下来的,完全没有障碍。

不能说指着军屯给姜国造成什么巨大的破坏,至少能够发展出一个比较不错的后勤基地,还能在必要的时候掩护一些人马。

上次就是时间太短了,但也保障了镇北王府的安全撤退。

婚宴结束又休息了一晚,竺年他们回到银城,发现人少了很多,叫来赵县令问了一声。

赵县令说道:“上头来人,说是另有安排,都给装走了。过几天给咱们装厢军来。”

厢军这事情,他们从年前开始准备,结果眼看就要入夏了,才算是有了消息,也不确切。

“过几天”这种描述,很多时候过了几个月也叫过几天。

竺年看着码头原本剩下不算多的工作量,眼看着就要拉长不知道多久,手指头搓了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