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431)

作者:枫香 阅读记录

军队,起码明面上是有数的。

尉迟兰在兵部,这些数目都清楚。

姜卓肯定背地里养着不少兵,但就像大月的皇帝暗中养着镇北王府一样,一是养不了几十万那么多,二是仔细算完全能算得出来。

竺年当初发作工部,就是因为工部是一个可以轻松“黑”掉许多钱的地方。

如果这么大笔的钱是经过了姜卓的,那他就能算出大概能养多少人。

结果工部是纯黑了钱。

姜卓也很生气。

他一番白忙活就很生气。

最后他只能借着在户部混,才算是接触了一些东西,可惜姜崇小叔叔本事不怎么样,有些事情脑子还是清楚的。表面看着整个户部对他敞开,还时不时就让他去帮忙,实则真正的核心,他一页账本都看不到。

好在也不是没有其它办法。

军队嘛,人少了,发挥不了作用。

人多了,开支庞大。单纯靠着宫中的私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姜卓又不是宋恒。

宋恒不仅有好爹,还有好爷爷,到他手里头的财富非常多。他本身看着纸醉金迷,其实真要算上大的开销,其实没那么夸张。这份纸醉金迷背后,指不定是为了给镇北王府的军队花用走账呢。

姜卓不仅没有好爹,也没有好爷爷,留给他的是一个表面光鲜,实际上已经行将就木的王朝。

姜家的生存空间被庞大的世家体系挤压到只剩下一口气,伐月近乎耗尽了姜国的国力。

姜卓如今手头还算阔绰,得多亏了宋恒。

但其实他到手的财富,并没有外人想象中那么的多。

要知道宋淮称帝的时候,皇宫里很长一段时间当家做主的人是尉迟兰。估摸着金银铜钱一类方便搬运花销的东西,大概都搬空了,剩下的都是一些珠宝摆设之类表面光鲜不好变现的东西。

当家主母藏钱的本事可大得很,竺年都不清楚。

人多不仅要花钱,还得吃东西。

考虑到低成本培养军队,最好还不要距离京城太远,那就只有一个地方——遍布京畿的军屯。

作为一个堪比卫州的大州,京畿的名气没有沃州响亮,但是实打实的膏腴之地。虽说京畿东有迁山,南有蒲岭,但同样是大片平原,还位于沃水沿岸。京畿的位置更加靠东,降水条件比沃州还好。

京畿地区的军屯数量众多,哪怕竺年几乎占了整个北片区,也搞不清楚具体各个军屯。

但他是有经验的。

军屯,操练是本分。

什么兵甲车马,出现在军屯一点都不奇怪。

本来沃州倒也有可能,但是先前趁着天罗教闹事,尉迟兰把整个沃州跑了一遍,没什么发现。

几万人的军队,也不可能一两年搞起来,哪怕换个地方那么多人也打眼。

既然人在京畿,那有什么能比得上京县的位置好呢?

反正只要军队要从京畿到沃州,就绕不开京县。

京县作为京畿地区的首府,本身就具有辐射控制整个地区的功能。

等休息过一晚,第二天上午开了个会,商量了具体部署。

借着就从野湖……荷花池码头出发,南下先把二号码头给占了。

说是占了也不确切,全程没动一兵一刀,百姓们在看到“嬉”字旗的时候,全都山呼雀跃。

码头内倒是有人还有点小心思,但情势比人强,也不想白白送死。

整个沃州早就在当地百姓的控制下,竺年手下的人马只是走了一遍流程,把一些必要的岗位接管了一下。

需要接管的岗位也不多。整个沃州,上至知府衙门,下至码头工人,大都是竺年的拥趸。

宁死不服的,倒也没血流成河,而是被抓去修城墙了。

沃州城很好,但毕竟年代久远,每年需要修葺的地方有很多。

“城里的路也要修一修,下水道倒是排得差不多了。污水集中处理,到时候夏天应该会少点疫病。要不是得重新修城墙,许多房子修屋顶的都还没排上,有的他们的活好做。”沃州知府张大人穿着一件短袖交领贝壳钮的衣服,下面乍一看是普通的长袍款式,其实是一条宽大的裤裙,脚上踩着的竟然是一双皮质的凉鞋。

竺年看他步履轻盈,说起话来腰板笔直,完全没有早前的踟蹰不自信:“你现在就穿短袖不冷吗?”

“不冷。每天跑这么多地方,我还嫌热呢。”张知府说着,对竺年恭敬地拱手作揖,“学生为官这么多年,头一回……”

头一回的事情太多啦。

以前做官,说白了是做给上头看的。和底下百姓没多大关系。

治下风评好坏,只要考察的官员说好,那就是好。无非是多少银钱的问题。

现在做官,就不一样了。当他实打实给百姓做事,关注百姓的学业、前途、医疗、康养、住房,合理解决百姓的纠纷,到每一个村子去查探当地的困难。不搞什么敲锣打鼓的仪仗,他自己骑个小毛驴,带上一篮子针头线脑,充个行脚商人,就能把最真实的情况看个大概。

“……头一回知道什么叫父母官。”

为人父母,哪有不顾子女死活的?不都是盼着子女好的嘛。

竺年扶起他:“你做的,百姓都看得见。谁心里面都有一杆秤,明白着呢。”

官员做得好,百姓日子过得好,谁还会管张知府是月人,还是姜人,还是将来的什么人?

竺年时间紧张,又见了本地负责军事的将领,把各种布置都安排了遍,又沟通了信息。

前后三天,他临走突然注意到大码头边上有个地方瞧着像庙:“那是什么?”他记得桃花坞没那东西,来来往往的百姓还不少。

张知府脸色一僵,心里开始骂当时搞桃花坞的官吏,种什么桃花啊?桃树修剪之后长得低矮,怎么可能遮得住那么高的龙王庙?这不,被嬉王发现了,搞不好要拆!

几个随侍在旁的官员,和竺年接触得少,不知道他的忌讳,不清楚他们的知府大人怎么就不吱声,就代为回答:“是龙王庙。”

竺年明显皱了一下眉:“龙王庙不是在城里吗?”在他看来,日子过不下去,这种神神叨叨的东西才会兴盛,“怎么还多了个庙?”瞧着还不小,难不成其实百姓生活其实没有他看到的那么好?

也不对啊。

他每天晚上都悄咪咪摸出去观察,身边的银鱼给他的情况也比他预想中的还要好。

他没时间纠结这个,就下令:“拆了!别搞这些个没用的。”

张知府猛地感受到四个字从天灵盖飞出来——为民请命!

“不!”

“啊?”

张知府挺直腰板:“反正就不能拆!”

竺年不开心:“沃州是有钱,但是最近经历这么几年,都有钱到把闲钱弄来建庙了?”有钱也只是相对而言。见识过上辈子物资过剩的时代,沃州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张知府倔强解释:“庙里头没搞那些神神叨叨的,有义诊,有学校,有庙会,都是和百姓生活相关的。不能拆!”

什么神神叨叨的都没有,只有嬉王一家的龙王像。

这怎么能是神神叨叨呢?

这不是百姓给嬉王一家立的生祠嘛,是寄托百姓们对嬉王一家的感激之情。

有人来催竺年:“小王爷,得起航了。”

竺年无奈,最后交代:“少搞那些!”

张知府……张知府倔强!

送走了竺年一行人,又得安排竺年送来的一部分军队,其中有一支峪州来的水军,也有一支正经两万人包含骑兵和神火手在内的陆军,极大的缓解了沃州的防守压力。

在一番交接安排之后,有人就换了私服,想去看龙王庙。

沃州府衙的一众官吏这下知道了竺年对庙宇的态度,还以为这些人是想着去毁庙,死活拦着不让他们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