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时见卿(128)

作者:木秋池 阅读记录

戎羌曾附属于大周,大周封其最高王为忠义王,嫡出的忠义王世子就是戎羌未来的继承人。

如今的忠义王世子被陆明时抓进临京后,一直关押在大理寺的牢房里。

戎羌王后让王翠白的人带信给萧道全,戎羌愿以二十年不北下侵犯大周为条件,并输岁贡每年一千张上品牛皮、三百匹战马,换回忠义王世子。如果太子愿意从中周旋,事成之后,戎羌不仅会私下以财物相谢,而且愿与他缔结盟约,在宣成帝百年之后,助他登上大周皇位。

萧道全收到信后十分高兴,单是促成二十年和平局面就足以令满朝称颂,何况单独许给他的条件又是那么诱人。萧道全恨不能马上就写折子给宣成帝,但是王翠白拦住了他。

“王后写信给您,并不是让您直接去求陛下放人,若是被人知道您与戎羌私下有来往,反而会弄巧成拙。”

萧道全觉得有理,“依你看该怎么办?”

王翠白早已想好计策,“戎羌那边早晚会派使者来正式商谈,咱们只要在此之前造势,让陛下和朝中百官相信放世子回去是笔划算的买卖,将可能阻碍这件事的人提前摆平就够了。”

“你觉得谁会反对这件事?”

“这件事最大的阻力,”王翠白压低了声音,“自然是昭隆长公主。”

萧道全眯了眯眼。

大周与戎羌的恩怨由来已久,但若说这朝中谁恨戎羌恨得最彻骨,那必然是他的小姑姑,萧漪澜。

当年萧漪澜的父亲,也就是他的祖父周仁帝,死在征战戎羌的战场上,萧漪澜的驸马薛青涯死于一种罕见的戎羌毒草,据说由此查出当年明德太后病逝并非全是劳累过度,或许也有可能中了戎羌人的慢性毒药,只是人死已久,不愿为此开棺惊扰先圣之体。

因此,在事关戎羌的政事上,他的小姑姑总是不啻以最严苛的手段、最狠厉的态度,让戎羌付出最沉重的代价。依大周律例,外族细作当处以杖刑和流刑,但是自萧漪澜从兴隆寺回来后,抓到的戎羌探子一律被判了斩刑,若曾成功探得消息回去,则要被凌迟处死。

忠义王世子是未来的忠义王,是戎羌王后唯一的儿子,她恨不能啖其肉饮其血,怎么可能会同意放他回去呢?

萧道全心里的兴奋淡了一些,缓缓道:“此事,是该好好想想。”

萧漪澜这边也收到了孟如韫的消息。

孟如韫将苏和州的受灾情况以及现行的赈灾措施详细地写在了信里。

她去苏和州之前,萧漪澜从公主府的私账上支了十万两银子给她,孟如韫已经花了三万多购买赈灾粮,剩下的钱除了赈灾粮之外,她打算拿去支持灾民整饬田地以备春耕,购置木石重建屋舍。除此之外,她将程鹤年与东宫谋算“以粮换地”之事的来龙去脉都写在了信里。

这封信洋洋洒洒写了二十多页,萧漪澜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几乎熬了个通宵。

对于花钱赈灾的事,萧漪澜放手任她去做,可是以粮换地事关灾民生计与朝廷颜面,她对此十分重视,将此事与霍弋商议对策。

“土地兼并是取乱之道,明君不为,”萧漪澜叹气,“太子既然敢提,必然提前知会过皇上,所以此次巡抚使的人选,他没过问我就直接定下薛录,本是想着以如今薛家的处境,薛录不会帮我,李正劾又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夫,以粮换地的政策想要在苏和州推行,简直没什么阻力。”

“阿韫在信里说她通过梁焕劝动梁重安,又让六殿下从中斡旋,”霍弋翻着信件,有些想不明白,“那薛录和李正劾又是怎么回事?她以您的私人名义前去,按理说不会受这两人待见。”

萧漪澜道:“是陆明时,他如今暂知苏和州巡镇使。”

霍弋皱眉,“他怎么也搅和进这件事来了?”

“前些日子他护送梁重安的儿子回苏和州,又受梁重安所托镇压流匪,皇上见他办事利落,索性给了他个名头,他在此事中露脸倒也不奇怪。”

霍弋轻轻摇头,“他这人若是管闲事,向来是只为公不为私,但您不觉得他在这件事里送您的人情太多了吗?救了六殿下,救了阿韫,甚至还派人护送您买的赈灾粮,劝告薛录和李正劾……”

霍弋话音一顿,后知后觉道:“他劝薛录和李正劾这件事,阿韫怎么会知道?”

“你的意思是,陆明时有意投靠我公主府,所以故意示好?”

“不,”霍弋话音转冷,“臣觉得,阿韫和他走得太近了。”

萧漪澜双眉一挑,心下了然。

第51章 受伤

苏和州这边, 由于议事会上没有通过赈灾银修堤、灾民以粮换地的方案,与程鹤年签了契的当地富商都十分沮丧,尤其是开钱庄的岳老板, 本想趁此机会放贷大赚一笔,谁知黄粱还没熟,梦先醒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