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时见卿(168)

作者:木秋池 阅读记录

“皇上既然已醒,太子必猖獗不久,让伯襄候在刑部再等等,若是到了腊月还没消息,您再出手救他不迟,”霍弋见机退让一步,劝萧漪澜道,“眼下最重要的是弄清楚皇上的态度。”

萧漪澜之所以急着救伯襄候,是担心皇上救不回来。太子继位后,自己可以跑到封地去,被关在牢里的伯襄候却跑不了。如今听闻皇上已醒,萧漪澜的态度也有所松动。

她问孟如韫:“许太医的话可信吗,他之前从未向我示好,如今为何突然告诉你这么重要的事?”

孟如韫道:“想必是因为陆明时的缘故,他与陆明时是至交。”

“陆明时的至交……”霍弋玩味道,“看来陆安抚使对临京的事并非一无所知。”

“皇上已醒,却装病不出,望之,你觉得他在旁观什么?”萧漪澜问。

霍弋想了想,说道:“最初或许是想揪您的错处,如今您闭门不出,反倒拿住了太子的把柄。”

他看向孟如韫道:“此次竟真让阿韫猜准了,多亏阿韫阻拦,我险些害殿下酿成大祸。”

萧漪澜安慰他道:“此事常人难料,你也不必自责,最初我与你想法一致,只是看阿韫态度坚决,她那样谨慎的性子,能说出如此斩钉截铁的话,容不得我不信。”

孟如韫假装听不出萧漪澜话里的探询意味,笑了笑道:“那天只是直觉过于强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那样。”

窗外传来鸽子的叫声,紫苏敲了敲门,将从鸽腿上摘下的字条送了进来。

字条上是一句密语,霍弋对照着书册将其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出来,搁下笔时,神情已是一片冰冷。

“汝青送来的消息,”霍弋将字条扔进火盆中烧毁,“皇上欲刺杀您,嫁祸给太子。”

萧漪澜冷笑了一声,倒也不十分奇怪。是她这位好皇兄能做出来的事。

孟如韫心中一紧,蹙眉道:“堂堂天子,行如此卑劣的手段,他到底想做什么?”

“看来即使闭门不出,皇上也不打算放过您,”霍弋说道,“他大概是想看您和太子两败俱伤,再无人与他争权夺势。殿下,这几日您先不要出门了。”

萧漪澜默然片刻,说道:“此事我已知晓,该如何应对,先容我好好想想。”

月寒天冷,长公主府中宫灯摇摇,碧游院的书房里灯火未熄。

孟如韫的书桌前铺了一张信纸,她思虑许久,然后才蘸墨落笔。

这是一封写给陆明时的信,但这次她并不打算托人送往北郡。若一切顺利,陆明时可能根本见不到这封信,若事有差池……

孟如韫叹了口气,不敢再想,缓缓落笔:“子夙兄亲启。”

宣成帝既然给季汝清安排了刺杀长公主的任务,季汝清必须要有所行动,才能对皇上有个交代。长公主万金之躯,身负国脉,不能亲身涉险,最好是有人替她,又不能让皇上瞧出破绽来。

她是长公主最信任的女官,孟如韫心想,获得乘坐长公主车轿出行的恩宠,听上去很合常理,不至于使季汝清被怀疑与长公主暗中通气,又能替长公主挡掉一难。

这是个两全的主意,但她并不打算告诉任何人,写信给陆明时是为了另一件事。

另一件她时时牵挂在心,若不幸遇险、希望托付给陆子夙的事。

《大周通纪》。

她在信中写道:“此乃吾父生之所愿,吾死之执念,故人清白之所系,今人哀思之所寄。吾与君托知己于行迹外,共神交于笔墨间,虽死无憾,唯此一事托付予君,望君执笔续作此十一卷,以全故人之名。”

她知道陆明时会做得很好,就像上一世那样。等一切都尘埃落定,他会携书稿前往阜阳,在韩老先生的指导下,将最后几卷写完。

他会让《大周通纪》传扬于世,这是他对自己的承诺,更是对故人的承诺。

了却这桩心事,孟如韫自觉再无遗憾,重生一世能陪他至此,她已经心满意足。

何况霍弋给长公主配备的护卫都是精锐,一场刺杀而已,孟如韫心想,也未必能把她怎么样。

十二月初,宣成帝对外依然称病未醒,临京城内人心惶惶,太子愈发肆无忌惮。

戎羌往临京送年贡的车队已经过了北境关,再有三五日就要抵达临京,届时长公主必须出面与太子共同接见,为了防止长公主那天遭遇行刺,孟如韫打算今日便偷偷乘坐长公主的车轿出门。

她拿着长公主的令牌去调车队,又点了几个武功高强的侍卫随行,说要往大兴隆寺去请平安符。

没有人怀疑她,她成功乘坐长公主的马车离开公主府,一路直奔大兴隆寺的方向而去。孟如韫在路上频频回头,却又不敢推开窗往外瞧,怕被人发现她不是长公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