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时见卿(180)

作者:木秋池 阅读记录

“我不及阿韫远甚,不敢惹殿下笑话,”霍弋笑了笑,三分无奈,三分自嘲,更多的却是欣慰,“她能承继父亲的衣钵,替父亲完成《大周通纪》,也算了却臣一桩心事。”

他们在公主府等消息等到入夜,亥定时分,皇宫忽起大火,自公主府摘星楼往东北望去,只见福宁宫里一片火光冲天而起。萧漪澜静静地望着那方烧得赤红的天空,耳畔是夜风送来的奔走哭嚎的声音。

孟如韫将一件狐裘披风披在萧漪澜身上,萧漪澜拢了拢,转身到阁中坐定,一言不发。

这场大火烧了近五个时辰,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被扑灭。宫里的眼线传信过来,信中只有两个字:东宫。

两殿七阁十六苑,在一夜大火中付之一炬,其中也包括太子的十七位嫔妃,一百多个内侍,皆葬身火海。

天明时分,又有消息传来,是季汝青的信鸽。

“太子欲内毒杀皇上,外以戎羌连弩控制禁宫,事谋不密,皇上下令将三百连弩手赶至东宫焚杀,以纵行失火之罪拿太子下狱,观之不欲以谋反论处。”

虽然太子想要逼宫的事败露,但宣成帝没有对外声张,也没有当即杀了太子,而是以东宫失火罪将太子下狱。对一位储君而言,失火不论及德行,算不上什么大罪。

霍弋看完后嗤笑道:“皇上真是好大度,逼宫篡位这种事也能默不作声忍了。”

孟如韫也觉得奇怪,昨夜之事,一切都与他们设想的相同,独独宣成帝的态度令人迷惑不解。依照孟如韫的了解,这位帝王并非仁德能容之人,连亲生母亲秉政都忍不了,何况是亲儿子造反?

“莫非皇上对此事尚有疑虑?”孟如韫思索着问道,“可是殿下您在此事中并未露面,陛下没有道理怀疑您,季汝青如今尚能从宫中往外传信,可见其尚未暴露,更难牵扯到您身上。”

萧漪澜思虑许久,缓缓摇头,“本宫也想不明白,不过太子没死,也不算坏事,如今朝堂之上暗流涌动,经不起这番大动荡了。本宫只为避祸,不是非要置他于死地。”

与此同时,福宁宫内。

宣成帝坐在青玉案前以手撑额,脸色灰白,神情十分疲惫。李正劾跪在下方,向他禀报了如今东宫的情形。

“所有的连弩手与戎羌连弩皆在东宫内焚烧干净,此次大火烧毁了东宫一大半的宫殿,波及到旁边宫殿约十几间,除连弩手外,共伤亡宫侍约一百二十人,所有残骸和灰烬大约需要三天清理完。”

宣成帝沉默许久,问道:“太子呢?”

李正劾道:“已押入刑部天牢。”

“他可曾……说什么?”

李正劾摇了摇头,“殿下自出宫至刑部,始终一言未发。”

宣成帝又问:“他昨夜真的想杀了朕?”

此话李正劾没答,跪在地上磕了个头。

昨夜的情形宣成帝其实很清楚,太子的三百连弩手自离开锦柃山庄时就处于他的监视之下,李正劾早就带着禁兵埋伏在福宁宫外,锦衣卫也及时控制了钱兆松、何钵两位同谋。

太子此次逼宫靠的不是雄厚的兵力和倾轧的权势,而是走投无路下的一次铤而走险,一场豪赌,只要他能毒杀宣成帝然后火速控制宫廷,他就有办法把所有罪责推拖出去,然后凭着储君的正统身份登基为帝。

此事须一击即中,否则必然落败。

昨夜萧道全被禁军控制住,押跪在宣成帝面前时,宣成帝二话不说先抽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萧道全不怒反笑,笑得眼泪都流了下来,对宣成帝说道:“父皇逼儿臣至此,终于得偿所愿,能废掉儿臣,讨小姑姑欢心了吧?”

宣成帝怒道:“此事与昭隆何干?是她押着你来逼宫造反的吗?!”

“你我父子行至此般境地,哪一桩哪一件与她无干?”萧道全高声道,“您不明白吗,她将陆氏余孽留在身边,就是为了找您报仇!”

宣成帝质问他,“你早知陆氏余孽,为何不告诉朕?可见你也居心不良!”

萧道全冷笑道:“那当然是因为,儿臣想看您因为当年的事遭报应!”

此后无论宣成帝如何骂他,他都一言不发。

宣成帝本欲当场拟诏废太子,此时一直在旁默不作声的马从德出面求情道:“陛下,废立不急在这一时,当务之急是如何控制局势,给朝臣一个答复。只有先将这件事平息下来,处置太子才能依您的心意决断,否则必然会使朝堂之上起争端,使您心意不能自主啊陛下!”

马从德的话有几分道理。萧道全此时已不足为患,是杀是留不急在一时,和他相比,制衡萧漪澜才是接下来该做的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