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时见卿(234)

作者:木秋池 阅读记录

屋子里传来痛苦的哀嚎,孟如韫心里一紧,萧漪澜安慰她道:“是王翠白。”

孟如韫又坐回去,捧着茶碗的手微微颤抖,萧漪澜又要挂心里面又要牵挂她,自己反倒无暇紧张。

她们从清晨等到暮色将起,房间的门终于被打开,一股翻腾的血腥气涌出来,孟如韫扶着桌子一阵干呕。

鱼出尘一边揉按脖子一边走出来,“好了,没什么大问题,就是咬碎了两块木头,疼昏过去了。”

许凭易留在里面处理后续伤口,有人进去将昏死过去的王翠白抬出来,萧漪澜特意让人盖住了他的腿,怕孟如韫见到他的惨状后联想到霍弋当年的情况,无端惹她伤心。

“陛下,人还活着,是抬回死牢还是?”

萧漪澜看了王翠白一眼,“让太医署的人稍微照拂一下,等人醒了,送他回家吧。”

霍弋的腿恢复的比鱼出尘想象中要快,三天止住血,五六天后就开始感到剧烈的疼痛,两条木然了近十年的腿似乎要一口气将所有的知觉爆发出来,有几回直接将他疼昏了过去。

霍弋拒绝了萧漪澜和孟如韫的探望,只让鱼出尘和许凭易轮流守着。但有些疼是必须要捱的,否则后续恢复情况会不尽如人意,所以两位大夫守着他,也不过是看着别让他活活疼死。

北郡斥候传回了消息,分散了孟如韫一心牵挂霍弋的心思。

陆明时在信中说,他率领铁朔军回北郡后,与沈元思、李平羌在花虞城会合。恰逢胡达尔请来的援军花虞城,李正劾又被胡达尔拖住了脚步,赶不及救,陆明时与沈元思里应外合解了花虞城之困,将胡达尔请来的西北部落援军全歼,自此再没有周遭部落敢借兵给胡达尔。

陆明时整顿花虞城之后,留江段、向望云等人留守城中监视世子呼格尔,他与沈元思、李平羌率骑兵支援李正劾,与胡达尔在戎羌北境的大草原上相遇。

李正劾被戎羌连弩射伤了腿,陆明时代他为将,与胡达尔对战,沈元思与李平羌各对胡达尔的副将,双方自黄昏厮杀至平明时分,胡达尔与其副将皆被斩首,共俘虏骑兵两万多人、战马一万六千匹。

至此,戎羌被尽数踏平,再无与大周一战之力。

信是八月底写的,陆明时说待戎羌诸事安排妥当,年前就能班师回朝。

孟如韫读完信后便开始数日子,高兴地在屋里转了好几圈。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戎羌已平,朝堂初定,正是读书作记的好时候。

孟如韫将搁置了好几个月的《大周通纪》书稿翻出,从头至尾开始修改。

这段时间她亲身经历了大周的皇权更迭,对朝政和身处其中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重新修改了帝王、公侯、文臣、武官四卷,写起最后的《国策卷》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前世《大周通纪》的后两卷是陆明时为她代笔,虽与她的风格有脱节之处,但仍然十分出色。这一世孟如韫思来想去,决定在陆明时那一版的基础上,保留其风骨而改其形貌。等他从戎羌回来,估计那时已经完成,届时再听听他的看法。

除此之外,孟如韫也理解了韩老先生对她的评价,何为“不敢臧否人物”。经历这么多事后,那些与她距离遥远的故人,如今在她心里逐渐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存在。于是她干脆利落地将明德太后的传记从周仁帝的传记后面分出来,在《帝王传》中独成一篇,将许多隐晦的句子都删掉,堂堂正正地评论她有“帝王之才德胸襟”,也敢于说她”去太子之实而留太子之名,游移失大计”。

倘若明德太后当年能狠下心来自己称帝,明白宣成帝非帝王之才后能换太子,或许之后不会发生这么多事,宣成帝没有机会弑母夺位,孟陆两家也不会家破人亡。

但孟如韫也明白,人居于世,如雾里行舟,行一寸见一寸,而非俯瞰天地,草木分明。并非人人都有她这样重生一世,早早窥视天机的幸运。

倘明德太后对子不仁,那她也未必会仁于百姓,可能正是因为她见权势而不自私,才令她流芳身后,恩泽山河,此为憾之始,但更是仁之源。

腊月快到底的时候,孟如韫终于写完了《大周通纪》。

陆明时紧赶慢赶,在年底之前赶回了临京。萧漪澜早与内阁议定,在朝会上封他为五军都督,并赐下一座位于晋云街的府邸。

孟如韫特地选了座只有三进的小宅子,一早就带人将府邸打扫干净,庭院种上梅花绿竹,屋内陈设桌案床几。将正座府邸装扮得明亮大气。

陆明时是个不挑剔的人,租的小院子也能住,军营的硬床板也能睡。但孟如韫有私心,自她上次与程鹤年茶楼一叙后,她也偶尔会梦见前世的景象,梦见长公主登基后,官至五军都督的陆明时住在深寂空荡的高宅里,过得像个没有人气的和尚。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