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时见卿(252)

作者:木秋池 阅读记录

有一回陆明时瞧见德川像一个真正的赘婿一样,亲自牵着马绳送薛平患出门,他感觉十分怪异,与孟如韫聊起此事时说道:“德川在东瀛时可是出了名了气焰嚣张,见了他们君主都不行礼,亲生母亲都不曾得他一跪,竟也有当上门女婿当的如此趁手的时候,若被从前的他知道此情形,可能会被自己气死。”

孟如韫闻言一笑,“你觉得他现在生不如死?”

“嗯……我不是质疑你的决定,你与德川非亲非故,做事自然不必顾及他,你是为解薛采薇和皇上的两难,这我知道。”

孟如韫道:“可你看他现在过得不是挺好的吗,他对采薇和阿归是真的上心,并非别人三言两语说这是他妻子就能让他做到的。”

陆明时不同意她的看法,“那是因为他忘了。”

“他是忘了,可他还是他,他的本性如此,”孟如韫顿了顿,想到了什么,突然抓住陆明时的手,柔柔一笑,“若你也什么都不记得,重来一辈子,你也会一见我就喜欢我,你信不信?”

陆明时笑着摸了摸她的脸,“信,哪个凡夫俗子不喜欢九天玄女。”

孟如韫知道陆明时在哄她,但是没人比她更清楚这件事。

对有些人而言,爱是一种本性,无论重来多少次,无论是否记得,永远只求一种果。

孟如韫说道:“德川死过一回,也是同样的选择。”

作者有话说:

明天完结~

第82章 尾声

淳安四年春, 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迟令书上书致仕,萧漪澜依惯例再三挽留,见他去意已决, 最终痛快地批了他的折子。

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尚书被视为“天官”,更有兼任内阁首辅的惯例。因此吏部尚书之位空缺, 朝中有资历有声望的官员皆虎视眈眈,近日户部、刑部两位尚书在朝中上下打点, 收拢人心,让自己在吏部为官的门生上书举荐自己做吏部尚书。

萧漪澜将这些折子都堆在一起留中不发,众人从她的态度里揣摩出她并不满意这两个人选。

依照惯例, 吏部尚书致仕后, 其后继人选要从其他五部尚书或者吏部左、右侍郎中挑选。既然五部尚书都不得君心,那吏部左、右两位侍郎……

吏部左侍郎赵英, 是明德太后生前拔擢的重臣, 宣成帝继位后将其贬至通州做县令, 萧漪澜重新起用了他。

而吏部右侍郎则是孟如韫。

如今朝中已有将近二十位女官,其中品秩最高的就是孟如韫, 她是诸女官之首, 是她们的师傅、座主, 乃至于未来的榜样。

有聪明人已经猜出了萧漪澜心中的人选。

孟如韫近日收到许多诰命夫人的拜帖, 她心里清楚,真正想来拜访的是她们的丈夫,只是碍于男女有别,和陆大都督那闻名临京的醋坛子名声, 不方便亲自上门罢了。

孟如韫谁也没见, 对朝中风声只作不知, 早上去吏部应卯做事,傍晚归家闭门,很少待客,就连暗中将其引为竞争对手的赵英也不得不感慨,她也太沉得住气了。

孟如韫最近在琢磨一套新的吏部考功法,以裁撤朝中日益增多的冗官。这套法子十分得罪人,就连陆明时都劝她不要在这个关口上提出来,以免失了人心,给升任吏部尚书这件事造成更大的阻碍。

孟如韫不以为然,“先帝在位时,将朝中搞得乌烟瘴气,这几年好不容易朝堂稳定,外无戎敌,内无叛乱,正是革清吏治的好时候。陛下迟迟不定人选,不是怕朝臣反对,而是在观察我与赵英,谁更适合辅助她肃清朝政。”

陆明时道:“赵英比户部、刑部两位尚书聪明一点,没急着让人举荐自己。听说他上折子要求给御史台的官员增加俸禄,很得人心。只怕人心拥戴到了极致,陛下也别无选择。”

“那就看君心与人心,谁更胜一筹了,”孟如韫笑了笑,“我相信陛下。”

孟如韫将新的考功法整理成折子呈递到通政司,第二□□会上,萧漪澜对此一言不发,朝会结束时,她点了赵英去长信宫详谈。

众人都悄悄觑孟如韫,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同情可惜。

赵英心中十分得意,满面春风地去了长信宫,以为萧漪澜要将他拔擢为吏部尚书,谁知萧漪澜压根没提此事,而是让他看孟如韫关于新考功法的折子。

萧漪澜缓声说道:“赵卿在吏部待了近二十年,吏部有什么弊病,你应该最清楚不过,孟卿年轻,你看看她的折子,可有不妥当之处?”

赵英接过折子,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后说道:“孟侍郎这个法子初衷是好的,若能不折不扣地推行,确有震荡朝堂疲敝之效,只是求之心切,手段未免过硬。譬如‘刑部、大理寺每年冤狱不得过十,逾者则罢黜官长’这一条,恐会致使底下官员不敢有作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