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时见卿(3)

作者:木秋池 阅读记录

若是程鹤年愿意遵守他的承诺,代她完成《大周通纪》最后一卷,孟如韫想,她大概就可以破执消怨,无憾而去了。

二月十六,临京红梅盛开,程鹤年任满回京。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打马穿过长街,惹得满京小娘子纷纷翘首。程鹤年风尘仆仆地赶到江家,得到的却是孟如韫已经病逝的噩耗。

孟如韫第一次见他那么伤心的模样,眼泪浸湿她坟前的土,她仿佛能隔着棺椁尝到那苦涩的味道。她知道自己无法触碰眼前人,还是忍不住冒着阳光灼烧的疼痛走到他身边,虚虚环住他。

此生得遇程鹤年,就不算上天薄待。

青鸽听闻了程鹤年回京的消息,辗转将孟如韫生前遗物交付予他。十二卷《大周通纪》被她仔细收在一方黑木箱里,夜深人静时,程鹤年点灯披衣翻阅这些未完成的书稿,本只是想睹物思人,凭吊故人,结果渐渐被书稿的内容所吸引,直到灯烛燃尽,东方破晓,才恍然回过神来。

今日休沐,程鹤年匆匆洗漱更衣,带着十二卷书稿去找父亲程知鸣。程知鸣很看重这个有出息的儿子,很少拒绝他的请求,可他翻完前两卷《大周通纪》后却轻轻摇了摇头,道:“子逸,你还是太年轻了,这部书稿绝不能出世,更不能以官修国史之名示之天下人。”

程鹤年疑惑,“为什么?这部书稿的文笔和内容都非凡作,我读翰林院集众人之识所作国史,不能及此一二。”

程知鸣道:“你如何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怎么想。单凭这部书稿中敢记载当年的呼邪山之战,还妄言此战之败‘非将无一战之力,帅有贰主之意,实天命所限……’我且问你,朝堂之上,谁敢称天命?”

“自是陛下。”

“呼邪山战败分明是因为主将通敌,书稿中却将罪责推给陛下,若是被陛下知晓你我为此等大逆不道之辈所作野史扬名,你说程家有多少脑袋够砍的!”程知鸣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地拍了拍桌上的镇纸。

程鹤年顿了顿,还是不愿就此放弃,他答应过孟如韫要帮她完成这本国史,他不想食言。

程鹤年道:“许是作者无心之过,但瑕不掩瑜,将此不当之言删去即可。”

“无心之过?瑕不掩瑜?”程知鸣冷笑着翻开第六卷 的目录给程鹤年看,“把叛贼陆谏列入《武官传》之首,为其立传,作何解释?迟令书为当朝首辅,当属百官之首,《名士传》中却不见其名,意欲何为?还有第七卷……第七卷名为《内史传》,暗讽宦官为乱,你以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是好招惹的吗?”

程知鸣越翻越生气,一扬手将十二卷书稿推到地上,冷声呵斥程鹤年,“我不过随手一翻,但见此书荒唐至此,何况此书贼笔力深厚,字里行间不知埋了多少春秋笔法。子逸……此贼分明是要陷我程家于不义!”

程鹤年弯腰将散落的书稿一本本捡起来,装回黑木箱中,低声道:“我明白父亲的意思了。”

“回去记得将这些书稿焚毁,万不可落入他人之手,听懂了吗?”

程鹤年魂不守舍地应了一声。

“子逸啊,你是程家小辈中的栋梁之才,当以家族为重,莫学清流的作派,以忤逆上意为荣,拼身家性命搏耿介之名。”程知鸣语重心长地说道。

程鹤年抱着箱子,失魂落魄地回到自己院子里。天气尚冷,他屋里还置着火盆,侍女刚添过新炭,燃得正旺,悠悠散着暖意。

他从箱中取出一册《大周通纪》的书稿,心不在焉地翻了翻,然后握着书的手悬空停在火盆上方。

孟如韫旁观着这一切,那颗已不再跳动的心此刻仿佛悬到了嗓子眼。

不要,程鹤年。

不要松手。

一颗火星从炭盆中崩起,落在程鹤年青筋凸起的手臂上,他倏然一惊,缩回了手,将书稿扔回了箱子里。

孟如韫微微松了口气。

“阿韫,是我对你不住,答应你的事,怕是要再等几年了。”程鹤年疲惫地靠在软椅上望空喃喃,孟如韫绷紧了脊梁,有一瞬间,她竟怀疑程鹤年看见她了。

“你说得对,朝堂污浊,君昏臣乱,是盛世转衰之相。枉我自诩少年得志,身为言官史吏,除歌功颂德外竟不敢发一言。”程鹤年自嘲地笑了笑,转而幽幽叹气道,“不过你放心,十年也好,二十年也罢,我程鹤年必会在朝中大有作为,届时我一定会完成你的心愿。”

孟如韫看着他睡去,梦中也是紧蹙着眉心,似乎并不安稳。火盆噼啪地燃烧着,她望向窗外,发现天色忽暗,竟又下起雪来。

她忽然有些拿不准将这件事托付给程鹤年究竟是对是错。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