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时见卿(58)

作者:木秋池 阅读记录

孟如韫在桌子底下轻轻踢了陈芳迹一下,想让他闭嘴,陈芳迹没有反应,陆明时却似笑非笑地望过来。

她不会是……

“看来这茶桌太窄了。”陆明时揶揄道。

果然,踢错人了。

孟如韫脸上倏然变得通红,四下又找不到帏帽遮掩,忙以手扶额望向窗外,从陆明时的角度,只能看见她红透的耳朵。

陆明时心下愉悦,却不敢再多说,怕再惹她生气,对陈芳迹道:“别说闲话了。”

于是孟如韫给陈芳迹讲文章,陆明时坐在一旁垂眼听着,他手里翻着本《瓦鉴冰集》,心思却不在上面。孟如韫偶尔觑他,见他昏昏然仿佛睡着,但他听着孟如韫的声音,心中十分清明。

她说话的语调不高、不疾、不徐,引经据典时不晦涩,评议抒见时不张扬,如飞花入水,从容其中,又如闻隔云玉钟,时遐时迩。

她引佛教机锋派与棒喝派之辩,教陈芳迹何为写文章的“悟心”,“机锋派以言辞之利见长,善用寓言,‘悟心’就是贯穿表寓与本意的微妙连结。棒喝派不借助言语,而是通过给人一棒、一喝的方式,促其顿悟,此‘悟心’比机锋派的悟心更抽象。”

陈芳迹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

孟如韫宛然一笑,继续讲到:“以此观文章,机锋派的悟心在作文者心中,棒喝派的悟心在观文者心中。有的文章明辨是非,考究道理,教人学问,正如机锋;有的文章则只叙不论,只述不评,个中幽微,要靠读者自行顿悟,正如棒喝。但这两种文章都是有‘悟心’的,一个悟心在写文者,一个悟心在读文者,如此,可明白了些?”

这下陈芳迹如醍醐灌顶,“孟姐姐的意思是,文章的‘悟心’是作文者与读文者相互成就的?”

“悟者,明白也。仅一人,谈何明白?锦衣夜行,难彰华服之美,空山操琴,未闻宫商之雅,”孟如韫说得有些口渴,端其茶盏抿了一口,“所以你欲作文,须先明悟心。”

“是要明白自己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是吗?”

孟如韫点点头,“可以这么理解。”

陈芳迹沉思了一会儿,提笔将她说的话写下来。窗外雨丝的沙沙声与笔墨在宣纸上晕开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陆明时觉得心中一片安宁,刚自宝津楼离开时的躁郁之气也渐渐平息。

孟如韫歇了一会儿,继续与陈芳迹谈论文章之道,她的很多观点与韩士杞有异曲同工之妙,陆明时凝神听了一会儿,竟也颇有所悟。

又半个时辰过去,窗外的雨渐渐停了,孟如韫看了眼天色,合上书对陈芳迹道:“今天先讲到这儿吧,听了这么久,你也该累了。”

“我不累,孟姐姐,你比学院夫子讲得好多了!”陈芳迹高兴得说道。

孟如韫道:“我也不过是一家之言,你若有幸去阜阳听韩老先生讲学,那才是真的有如时雨化春风。”

“你何时听过韩老先生讲学?”陆明时在一旁突然问道。

孟如韫说道:“从未,只是读过老先生的几本著作,心中景仰而已。”

其实孟如韫听过。前世韩士杞为陆明时讲如何作史之时,她一直跟在身边悄悄听着,获益颇丰。如今她重作《大周通纪》,越发觉得韩老先生的提点有四两拨千斤之能。

话说多了陆明时必会追问,所以她敷衍了一句,便起身微微整理仪容,离开茶桌往外走,陆明时跟着她身后,又瞥见了她后颈的那颗红痣,忙将视线移向别处。

“芳迹嘴上不问,但心里一直忐忑。韩老先生那边有消息了吗?”陈芳迹离开后,孟如韫问陆明时。

“尚未,应该快了。其实他不必担心此事,今日他与你交谈,听得出是个有慧根的孩子。”陆明时说道。

“是吗?比之陆大人当年如何?”

陆明时笑了一下,“我当年若也有位孟姐姐倾囊相授,早该被点了状元。”

第23章 表白

孟如韫凝神听他说话,未主意脚下的门槛,闻言险些一脚把自己摔出门去,幸亏陆明时眼疾手快,揽着她的腰扶稳了她。

“小心。”他声音极轻地在孟如韫耳边叮嘱了一句。

孟如韫站稳后甚至忘了道谢,急急迈下了台阶,待心中略略平息方觉失态,只此时再道谢更显突兀,于是索性闭口不言了。

两人一前一后走了一段距离,天空又飘起雨,陆明时默默将伞撑到她头顶。

陆明时来时未打伞,这把伞是孟如韫适才慌张离店时落下的,伞面不大,容纳两人有些牵强,陆明时靠在她身后极近的地方,才能用伞将孟如韫罩住。

伞下自成方寸天地,脚步交织声、环佩碰撞声显得十分清晰。此时再不说话,气氛就过于旖旎了,孟如韫正在心里思忖着说点什么,忽听陆明时问道:“那你想听韩老先生讲学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