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番外(257)

从某种程度上说,柳贺的《治水策》给其他官员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因而在不少官员看来,柳贺写这一篇《治水策》完全是沽名钓誉。

“他柳三元只是会写文章罢了,他懂什么治河?”

“文章写得好便能蒙天子嘉奖,那天下官员都学他写文章便是了!”

不仅是外官,南直隶本地的官员对柳贺也有抱怨,毕竟柳贺督查时极严,可以说一点情面都不留。

过年这几日,柳贺总算稍稍安生一些。

他并非工作狂人,前世在大厂时,他也相当痛恨996和007,但来到这大明朝,见识到徐、淮等地百姓遭遇水灾后的惨况后,他便很难随意散漫地对待治河这件事。

并非为了他的官帽,而是为了百姓的性命。

一缕堤修筑稳了

,便能多一个百姓免遭水患,柳贺觉得这样的交易很划算。

过年这几日,柳贺未前往徐、淮二地,而是留在了扬州,但即便在同知衙署内,他依旧闲不住,总要和顾为一道去高邮湖转上一圈。

此次治河,重点虽在徐、淮二府,但扬、泰之间的堤坝同样在进行中,吴桂芳与柳贺的设想是,要想尽办法将黄河与淮河分流,这样方才能同时解决黄河与淮河水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中途对黄河与淮河进行多次疏浚,黄河夺淮的实质不改变,所谓疏浚也只是一时罢了。

分流,便是用大坝将二水分隔,直至入海时方流到一处。

想要做到这一点,堤坝的质量便极其重要。

柳贺来看一看高邮湖,也是为了查探高邮湖两侧堤坝的修筑情况,等到天气晴朗之后,他便要派人对河水进行清淤,捞出一些淤泥与沉积的泥沙。

“大人,先回去吧,夫人在家中恐怕已经等急了。”

时间已经有些久了,顾为便出声提醒柳贺道。

柳贺在清水潭等地再查探了一番,见堤坝筑得踏实安稳,他心中便也有种安定感。

柳贺觉得,他这种心态大概就是初次为外官,做出些实事总要看了又看,就像上辈子刚工作的时候,做了什么总要让主管见识一下,但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满脑子残念的打工人。

回到家中,天色已经有些暗了,纪娘子与杨尧知晓柳贺公事繁忙,都没有多说什么,待柳贺到家,桌上已经摆好了晚饭。

柳贺一眼就认出,其中有几道菜是纪娘子烧的。

他在同知衙署的餐食可谓精细,无论摆盘还是色泽都极其出众,然而对柳贺来说,最让他有食欲的还是家里做的饭。

外面风一直在刮,屋内却极其温暖,这是官员的新年。

那么柳贺希望,待明年大堤筑成、淮河与黄河得到疏浚之时,淮河两岸的百姓不再受水患的侵扰,也能过一个平和温暖的新年。

第130章 闲逛

“今日也要上衙?”

天才蒙蒙亮,柳贺已起了身,他动作很轻,原是想让杨尧多睡一会,却还是把她吵醒了。

“你多睡会,等到了下午,我们一道去保障湖玩一玩。”

扬州富庶不逊于镇江府,春节时分,保障湖及府衙附近都有灯会,加上城中有大明寺等风景绝妙之处,这几日城中的读书人都在呼朋唤友到处游玩。

在大明朝,官员们春节通常有五日假,在这五日里,衙门不办公,公文奏报等也暂时停一停,不过在外地为官的官员依旧不能回老家,毕竟春节各处可能发生火情,也有一些恶霸会借着春节闹事,此时也是官员与本地士绅叙乡情的时候,毕竟没有本地士绅的支持,外来的官员也难以办成事。

柳贺也随扬州知府见了数位本地豪商,扬州城的豪商大多手持盐引,说一句富甲天下也并不夸张。

大明朝施行纲盐制,仅扬州一地产生的盐业收入便不下三千万两,而大明朝一年的税收是一千万两,这还只是官盐的收入,而不包含私盐。

在大明朝,盐与粮息息相关,明初实行开中法,原先是让商人将粮运至边关换取粮食,之后商人们为解长途运输之困,干脆在边关屯田开中,然而因盐引一本万利,权贵们便将手伸向了盐引,再将其转卖盐商,权贵们的腰包倒是富了,收来的盐税却日益减少。

扬州府城的这些豪商看似平平无奇,但他们身后站着的要么是内阁某位阁老,要么是某位公伯侯,寻常官员的确得罪不起。

拜会这些士绅的时候,柳贺一直跟在知府身后,他刚来不久,与扬州本地事务牵扯不多,和本地的士绅也并不相熟,盐商们听过知府介绍,只在心中默默感慨柳贺的年轻。

同知是五品官,柳贺如此年纪便已至如此高位,日后前程必定是比年近五十的谢知府远大许多。

远上天山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