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年集摊位穿成庶子后(180)

作者:Mod 阅读记录

商业区计划也得要商人入驻。

今晚就让赵毅找阿勒汗谈话。

三面城墙一面码头,除了码头和南边经常出门的码头还能使用以外,其他地方的城墙已经破损不堪,石料都不太行。

紧接着时柯开始挖墙脚。

他的县衙真的没人了!

各种皂吏不说,朝廷指派的典史、主簿、县丞三人还没下落。

幸好时柯来之前要了圣旨,不用等待朝廷下令,他自己任命就行。

问题是,他这儿没人啊!没人!

自己的地方没人,他只能挖墙脚了。

锦衣卫里有不少人识文断字的,他先借了点人充当班底,又在军营里搜罗了一番,这儿找找,那儿敲敲的,总算把衙门坯子撑起来了。

此外,他还找了四个村子里的人编制成巡逻军,就在附近巡逻,还公开招聘了一些底层小吏。

戏台子总算搭起来,时柯不至于说手底下空荡荡没人干活。

最让他着急心梗的是,这边的人员混杂,经过一番势力角逐,鱼鳞册都没更新,还有税务人员上门问他要税收。

时柯:“……什么东西?”你给本官重复一遍,要什么东西?

税务官茫然地双眼看着时柯,重复道,“大人,东海县欠了三年的赋税。”

“怎么会欠赋税?”时柯接过账本,账本还是老式记账方法,看得人头晕眼花。

但他还是找到税银税粮记录,上面确实写着欠税粮三十万石,税银五万。

南岭府整个府的税银是七十六万石,税银是三十二万两。

按理来说,东海县是个下等县,粮食产出不多,税银也不太够,就算是来往商队多,那也给不出一年这么多的税银。

而且,南岭府下一共五个县,单东海县一个县承担了半数税粮,隔壁县不交税粮的吗?

而且,他没记错的话,黔西道这边似乎报过灾情,应该是江南水灾蔓延到这边,燕文帝索性免了这边的赋税。

他有钱之后就没再把这点税粮放在眼中,更何况黔西道这边受灾确实严重,所以免了三年。

算算日子,应该没有赋税才对。

找了两个年龄最大的老人一问,吴老摸着胡子一头雾水,“没啊,税粮一直在交。不瞒大人,您要不来我们都在怀疑今年还有没有人收税,要不要交。”

“行,本官了解了,您老先忙。”时柯听完这话就拿着税粮账簿去大营找余监军。

余槐是个监军,自然懂得粮草一事,赋税问题他也看得懂,那个数目他一看,恨不得立刻把刀再砍一刀这儿的前任县令。

“东海县是个下等贫瘠县,标准是一万石税粮,五千两税银。税粮几十万,税银五万银子?他当山匪来抢啊!”余槐骂骂咧咧。

一个南岭府的税粮抵得过整个江南道的税收!

这边虽然热闹,但是最近余槐也看清了这热闹就是假热闹。

而且这里面文章大着呢!

来了这么多天,这儿的情况他们摸了个大概,有阿勒汗和牧燃做卧底的情况下,总算是看到了这边的门路。

来往的商船不仅是为了鱼获期而来,更是为了半夜上岸逃避南岭府的商税!

商税?!

时柯和余槐二人对视一眼,同样想到关键,时柯语速极快,“这根本不是税粮和税银,是商税记录和本地税粮税银才对!”

或者又叫府衙受贿记录?

不管叫什么,反正这账本肯定有问题!

余槐原地走了几圈,整理他们目前得到的消息,“船只从外边来,船舶司肯定第一时间上船统计货物,货物越多,税收越多。”

“在东海县补给的商队数量虽说少,却不是没有。如果每过一个商队,这里的县令伸手,把这些东西加到税粮之中。”

余槐说着说着怒上心头,“一群蠹虫!咱家这就上奏陛下,必须严惩不贷!”

这么多的税粮税银,没进国库还能去哪儿?

很大可能就是上边几个人分了。船舶司、南岭府府衙、守军这些人全都有问题!

于是时柯看着余槐洋洋洒洒一口气不停写了六页奏折批判南岭府府衙,用词激烈,堪比时柯当年御前告状。

等他写完,时柯拿着账簿回衙门继续办公。

税粮这事儿等上面决断,他现在要清点东海县户口,附近几个村子也不能放过。

重新登记籍贯,避免山匪海贼钻空子,里应外合搞事。

除此之外,还要重新规划鱼鳞册。

这就是个大工程了。

幸好衙门的草台子搭出来,他有的是人可以指挥。

户籍和土地都是户部管理,他直接拆成四队,让锦衣卫护着人去四个村子挨个登记,有任何争议和疑问都先记着,暂且不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