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好村光[种田](16)

作者:当归矣 阅读记录

“笑笑,等你开学了呀,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到家了再给我说一说。这样咱们掏一份学费,就能有两个人学会认字儿,好不好?”

妈妈太聪明了吧……唐笑笑重重点头:“好!”

忙活一通,日头渐渐高了,姜冬月换了块蜂窝煤,把大铁锅坐上,然后搬出搪瓷大盆洗刷干净,开始在院里和面。

这年月已经有发酵粉了,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用老面,先揪下来一块儿,掰碎了泡到温水里,等个十来分钟,往里面倒入白面,然后少量多次地掺入温水,反复按压,就能把老面新面揉成一个白胖面团。

姜冬月一口气把布口袋里剩下的面全和了,和好后用笼布把面团裹住,再用盖帘儿把搪瓷大盆盖上,放到太阳底下。

所谓“盖帘儿”,就是把稍粗些的高粱秆用麻绳穿起来,然后修剪而成。有的地方叫篦子,还有的叫饺子帘,都是一样东西。

姜冬月只会做炊帚,家里现在用的这几个盖帘儿,还是姐姐姜秋红前几年给做的,很结实耐用。

“妈,不用盖被子吗?”唐笑笑在小水瓮和搪瓷大盆中间绕来绕去,像只勤劳的小蜜蜂。

“不用,现在天热,三四个钟头面就发起来了。等到了冬天,就得把面盆端到炉子旁边,捂上厚被子给它保暖。”

唐笑笑“哦”了一声,悄悄掀开盖帘儿看了看,又跑到大水瓮那里掀开:“妈,没水了,我来压水吧。”

姜冬月刚才和面舀水,清楚知道里面还有一半,听见这话就知道是笑笑想压水玩,也不说破,倒了小半盆水帮她把地下水引出来,就自去南棚子做饭。

这口井是唐墨结婚前请人打的,位置很不错,直到石桥村拆迁还能正常用。每次压水,先从顶部往里面灌水,同时上下压那根当手柄用的铁棍,一上一下反复十来次,清冽的地下水就会从井头的出水口流泻出来。

那根铁手柄对姜冬月来说太矮了,有身子后更费力,但对唐笑笑来说正合适。只见她将铁手柄抬到最高,然后一脚蹬在井边的石块上,荡秋千似的把自己压下来,嘴里嘿嘿哈哈,玩得满头是汗。

每压满半桶,就喊姜冬月倒水,竟也慢慢把水瓮装满了。

“快歇会儿,搬个板凳过来吃饭。”姜冬月招呼闺女,“晌午多喝绿豆汤,去火。”

大西红柿意外飞走,饭桌上只有一盆凉拌黄瓜,好在笑笑不挑剔,压半天水也累了,一口馒头一口菜,呼噜噜吃了个肚圆。

到了下午,唐墨果然回来很早,刚过五点就到家了,还带回来半袋白面和一麻袋麸子。

“爹!”勤劳小蜜蜂忽闪着胳膊扑过去,要接那袋麸子。

唐墨赶紧闪开:“四十斤呢,你可提不动。”

家里麸子快见底了,光靠磨面剩的那些不够喂鸡,他专门多买了。

“爹,那你快把麸子倒瓮里吧。”唐笑笑催促,“我想往里面埋西红柿。”

唐墨:“……”

难怪闺女今天这么积极,原来不是迎接他,唉。

放好白面和麸子,帮闺女埋好几个西红柿,唐墨就搬出大案板,洗了手开始揉面。

他平常干活忙,家里事儿做得少,好容易空闲了,当然不能让姜冬月大着肚子忙活。

既来了帮手,姜冬月就去调馅儿,切了韭菜炸粉条,再打三个生鸡蛋,最后撒上盐,半盆韭菜馅儿就做好了。

这时候唐墨已经把面揉得劲道光滑,开始搓细了切馒头。

姜冬月暗自叹气,人无完人,像唐墨这样勤快能干活的就很不错了,哪怕婆家糟心日子也能过,可惜……

“嘿,冬月你想啥呢?”唐墨伸手在她面前晃晃,“是不是累了?”

姜冬月摇摇头:“没,就是想地里种啥呢,韭菜地边儿上。”

“你头两天不是说种茄子吗?咱就种茄子呗。”唐墨毫无所觉,把切好的馒头挨个按一按,沾了面粉放到盖帘儿上,“回头平村镇赶集的时候,我去买点儿茄子苗回来。那块儿地不大,有个二十棵就差不多了。”

姜冬月一边擀皮一边道:“行,就茄子吧。对了,小霞定亲了你知道不?听说是西康村的。”

唐墨还真的不知道!他刷地瞪大了眼:“真的假的?哪户人家?”

“我哪儿知道?”姜冬月白了唐墨一眼,“昨天我回娘家嘛,去小卖铺购点儿东西,孩子奶奶和小霞都在,正跟大花说这事儿呢。”

“小霞那嘴叭叭的,还叫我早点送她,到了(liao)没露是定了哪家,我琢磨着问问你,别亲妹妹快结婚了还啥都不知道。”

“……”

自家妹妹什么德性,唐墨还是清楚的,听姜冬月这么一说就回过味儿来,熟练地开始和稀泥:“管她呢,早晚得过来说,有本事别找亲哥亲嫂子送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