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好村光[种田](19)

作者:当归矣 阅读记录

正要开口训妹妹两句,唐贵和刘小娥推着三轮车回来了,车斗里满满两桶竹签子,旁边装蘑菇串的铁皮桶空荡荡的,显然生意不错。

“大哥你来了,吃饭了吗?”刘小娥从车边跳下来,热情招呼唐墨,“今天在家里吃吧,你们哥俩喝两杯。”

唐贵嘴上油光光的,拍拍日渐鼓起的肚皮:“是啊哥,在家吃吧。”

“我吃过了。”唐墨真不待见这俩人,不尴不尬地随便敷衍两声,就拎着空碗出了门。

冬月人勤快,手又巧,他早在自己家吃过韭菜包子了,哪儿稀罕唐贵那口稀汤,嘁。

第10章 缝纫机

唐墨出去送碗包子,大半个钟头才回来,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被马秀兰耳提面命,教他怎么当家做主管老婆了。

姜冬月也不在意,横竖唐霞成婚在即,马秀兰为了亲闺女的终身大事,明面上也不敢怎么着。

她现在当务之急,是说服唐墨买一台缝纫机。

这年月裁缝还是很吃香的,特别在乡下,绝大多数村民不会跑到城里商店买衣服,而是扯了布找裁缝裁剪好,再带回家自己缝制。这种方式叫做包工,按裁剪的复杂程度付个手艺钱,两三块到十几块不等。

如果从裁缝那里挑选布料和样式,直接买成衣,就叫包工包料。按普通料子算,大人一整套衣裳做好,至少需要花二三十块钱。

要用上好呢子料或裁时兴样式,就更贵一些。

所以村里人平日穿衣裳都很爱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实在穿不了的旧衣裳,也要改成小孩尿布或粘成褙子片,剪好了纳鞋底。

从前姜冬月就靠这点裁缝手艺,养活了一双儿女并供他们念书。可以自豪地说,石桥村没有人比她更会用缝纫机。

就是不知道唐墨这个死心眼儿,肯不肯花一百多块钱买……

“爹,你干什么呢?”

瞅见唐墨从西屋拖出来一只尺余高的木盆,拿了砂纸打磨,唐笑笑立刻甩着块碎花被单飞过来,好奇地盯着。

她方才泡在小瓮缸里,被姜冬月洗刷得干干净净,整个人香喷喷美滋滋,刚擦干就迫不及待地披上被单,乍起胳膊挥来晃去,假装自己长了两个翅膀。

小瓮缸太好玩了,她明天还想洗!

其实唐笑笑去年就用过这个小瓮洗澡,那会儿个太小,还在瓮底垫了两块砖头,但她年龄太小不记事儿,已经给忘了。

唐墨手上动作不停,说:“你妈肚里有娃娃了,身子重,以后天凉了,腿脚就会肿起来,给她做个泡脚桶。”

唐笑笑站在木桶前比了比,感觉没有自己的小瓮好,看了会儿又呼扇着翅膀飞走了,缠着姜冬月给她讲故事。

“妈,就讲那个,从前有个人,他去饭馆里吃面,后来怎么样了嘛~”

“从前有个人,他喜欢装腔作怪,天天闹笑话。到了饭馆,人家掌柜的问他‘吃不吃面呀’,他就说‘吃、吃、吃!’掌柜的赶紧把面条下锅里,给他做了三大碗。最后端到桌上,他才说出来,‘吃、吃不了!’,气得掌柜……”

这故事唐笑笑百听不厌,但她今天从早蹦跶到晚,中午也不肯睡觉,早已经累了,现下洗完澡听了故事,心满意足,没两句就开始打瞌睡。

十分钟后,唐笑笑呈“大”字躺到凉席上,翘着嘴角进入了梦乡。

姜冬月拎起被单,给闺女盖好小肚皮,准备去院里跟唐墨说说买缝纫机的事儿。

他顶好同意,要是不同意,她就找姐姐姜秋红借点儿,搭上唐墨的小金库,自己去青银县里买。

机不可失,再过俩月唐贵就要来借钱了,说什么也不能等。

姜冬月拿定主意,搬了板凳坐唐墨面前,还没张嘴,唐墨先开了腔:“放心吧,我没点头。都这么大月份了,照什么照呀。”

姜冬月心头一松,不知怎的就把肚里那些反复思量抛开,直接道:“我想买台缝纫机。”

“买缝纫机?”唐墨抬起头,浓黑的眉毛蹙到一起,“咋突然想起买缝纫机了?你会使啊?”

姜冬月:“你买了我就会使。”

“咱不是说好了,攒钱买个拖拉机头吗?”唐墨放下木桶,拍拍手里的碎屑,“我现在一天挣三块五,过了秋找老板说说,争取再涨五毛,一个月能有一百二。”

“咱家日子节省,秋天粜棒子再攒点儿,明年麦天差不多就能买个拖拉机头。到时候多方便呀,不用一排车一排车地朝家里拉粮食了。要再配个铁犁子,指不定两年就赚回本儿了。”

唐墨平日里话不多,说起自己的发家计划却头头是道,显然想了不知多少回。

姜冬月默默叹了口气,狠狠心开始打击唐墨:“你攒不够钱了。咱俩算算啊,你从去年涨的工钱,每天三块五,一个月一百零五,一年差不多一千二。今年又快六月底了,你统共攒了多少钱?”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