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好村光[种田](22)

作者:当归矣 阅读记录

这样做出来的底子,搭配手缝的鞋帮子,絮上新棉花,就是乡下人每年冬天必穿的翁鞋了。虽然看起来笨重,但非常耐穿耐磨,唐笑笑两岁时的翁鞋底子,现在找出来照样结实。

但翁鞋做起来着实太费力气,也耗时间,所以姜冬月每年只按人头做三双新的,同时把唐笑笑那双剪大一点儿。

小孩脚丫长得快,秋天做好了看着合适,翻过年就卡脚了。

至于林巧英,她吃了小时候缠过两年脚的亏,老了穿不得硬底翁鞋,只能穿市面上的毛毛鞋,多裹两层厚袜子。

忙碌半天,姜冬月终于做好了仨褙子片,饭桌上铺一张大的,天地台晾一张小的,水瓮盖子上也搭了一张。

“妈,我小时候脚这么小吗?”唐笑笑来回摆弄自己的旧鞋底,“一层,两层,三层……哇,三层布。”

姜冬月笑了:“要不怎么叫‘布鞋’呢?等你以后长大了,妈就带你去城里买皮鞋。”

“能像我的裙子一样红吗?”唐笑笑揪起裙子边,“我太喜欢红裙子了。”

姜冬月给唐墨做好半袖,就翻箱倒柜找出去年的一块红底碎花棉布,给唐笑笑裁了条红裙子。

因为布料少,做成了方领样式的无袖裙,长度刚过膝盖,末端打了十六个小褶做修饰。

唐笑笑一年到头也没几件新衣服,当即喜欢得不得了,每天穿出去找小伙伴玩耍兼炫耀。

王燕燕嫌她小孩子没上学,不肯带她去地里疯跑,她就找同样没上学的刘美娟,还有模有样地叫人家早点儿交学费,把何富美笑得不行。

“红皮鞋……”姜冬月想了想,“妈先记着,到时候领你一起找。先吃饭吧。”

今天七月初二,是唐笑笑生日,虽然不怎么过,姜冬月也特意压了面条,做了两碗凉拌面。

待吃过午饭,又小睡半个钟头,姜冬月就洗把脸,拉着闺女出发去平村镇赶集。

平村镇下面有石桥村、东牛庄、西康村等好几个村子,每月逢二、逢八有集市,可以买卖农具菜籽、干货调料、衣裳布匹等等。

但是没几家卖菜的,因为这年月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菜,夏天黄瓜西红柿茄子,秋天白菜白萝卜大葱,再配上咸菜,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吃上。

“冬月!冬月嫂子!”

姜冬月怕下午凉快了人挤人,特意赶了两点半的空,没想到刚进镇上就听见有人叫自己。

回头一看,是刘小娥。

她占了杨树底下一块儿荫凉地,正抓着把竹签子穿蘑菇串,旁边盘子里放了高高一摞炸好的。

“嫂子,你咋这么早过来赶集了?”刘小娥热情招呼姜冬月,跟亲姐妹似的,“我刚铺开摊儿,你带孩子在树下歇会儿,我开火给笑笑炸两串尝尝。”

她家卖的蘑菇串就是平菇撕成细长条,裹了面糊下锅油炸,虽然分量很少,一片平菇能撕出二十几串,但面糊里掺了盐和胡椒粉之类的调味料,又过了油,炸出来香气扑鼻。

加上一毛钱五串卖得便宜,所以生意很红火。

姜冬月好几次赶集,都见到刘小娥和唐贵两口子被围在人堆里,一个炸串,一个数钱,忙得不亦乐乎。

但凡碰见,刘小娥必定大声招呼姜冬月,看起来亲近得不得了。然而大半年过去,唐笑笑都没吃着一签子。

就冲这份本事,姜冬月也是服气。她姥爷在世的时候,常说“转人转一张好嘴儿,转兔子转一双好腿儿” ,刘小娥的的确确生了张好嘴,难怪能把马秀兰哄得团团转。

“大热天的,小娥你赶紧忙吧,待会儿生意就上门了,我先带孩子往前转转。”

“哎呀嫂子,你看你这客气的,待会儿一定带孩子过来啊!”

“成,待会儿回来找你。”

姜冬月四下打量,发现刘小娥的三轮车上挺干净,蘑菇也新鲜,不像能吃坏人的模样,想想也不能提这种没影儿的事,拉扯两句后,便牵起笑笑的手直奔十字街口买布。

和卖零食、日用的比起来,卖布的算是大摊位,出摊时就扯开陈年旧布,在头顶搭了个帘子遮阳。

一眼望过去,成匹布料整整齐齐排放着,从做被子表的光滑绸布,到做被子里的细棉布,再到各色的确良和老粗布,什么颜色都有。

“掌柜的,这的确良怎么卖?”姜冬月拿起布匹一角,正跟掌柜的问价,余光瞥到个熟悉的人,赶忙打招呼,“香惠嫂子,你也来买布呀?”

刘香惠是石桥村人,人如其名非常实惠,从前姜冬月刚开始做裁缝生意的时候,刘香惠见她日子难,就主动找过来做衣裳,还逢人就夸她手艺好。

种地时遇到那奸猾的欺她寡妇人家,故意把地垄往她这边翻,也多亏了刘香惠的丈夫赵成功帮忙劝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