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四爷福晋养崽有方+番外(710)

作者:快乐星黛露 阅读记录

胤禛更是借着永衍出生的机会打算在全国各地兴建学堂,鼓励孩童念书。

养心殿。

弘晖从初为人父的喜悦中缓过来后便又再次投入了朝堂之中,在得知了胤禛的打算后认真的思虑了许久,“皇阿玛,兴建学堂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之前皇额娘兴办染墨斋也是存了这样的心思,不知皇阿玛想要从何处入手?”

“朕会颁布旨意来下令各地区兴建学堂,但想要让各地官府大力实施,朕想着,是否可以将科举中榜人数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里,只有与官员休戚相关,他们才会真的上心。”

“皇阿玛的这个法子甚妙。”

“不止如此,江浙一带人才辈出,但其他地区也需要重视,还需要根据各地情况从朝廷拨出些银子。”胤禛说道这里不禁想到了乌那希之前扬言要成为大清首富的事情,轻笑了出声:

“这种需要用银子的事情,估计你还真得去请你妹妹出来帮帮忙。”

第567章 我劝天公重抖擞

雍正二年十二月,胤禛于封笔之前下的最后一道旨意便是要求各地兴修学堂,将各地区科考中榜人数同当地官员的政绩考核联系在一起。

同时,军机处接到胤禛的指令,制定了详细的人才补贴策略,策略的重点有二,其一在于对偏壤地区兴修学堂的补贴,其二在于对人才辈出地方的补贴奖励。

策略被分发到各地官员的手里,顿时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胤禛封笔之前写的最后一份墨宝,便是酣畅淋漓的一句诗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消息传至各大书院,学子们都像是被打了鸡血一般的奔走相告:当今圣上重视他们这些寒窗苦读之人,圣上求才之心昭昭,他们会更有机会成为天子门生!

就连京城的书院里都感受到了这般激动的氛围,更遑论京外的各个地区。

书院内,几名夫子呆在院长的屋子里都笑得极为畅快,几个老家伙为着炭炉说到激动地地方都脸色通红。

“皇恩浩荡,这东风终于吹到了大清每一处寒窗内,有幸见到这样的场景,老朽此生足矣。”院长明明喝的是清茶,却如同吃醉了酒一般。

“皇上能将国库打开,将银子用在培养人才上,这是我等万万没想到的。”一位夫子眼睛里都有些浊泪,“本以为皇上打完倭国的胜仗后会更注重武官些,是我浅薄了。”

“老刘,你家不是在西安府,想必经此一朝,你日后能在京中看到更多同乡子弟了。”身边的另一个夫子笑着开口说道,惹得先前说话的夫子连连点头。

......

泾阳县,一户寻常人家的院子里。

男人和女人正在准备着过年的东西,男人霍霍的磨着刀,“今年收成好,加上新皇登基减了两年的赋税,一会儿咱们村里杀年猪,咱们家换个猪后腿。”

“换得,我这就进屋子去拿银钱。”正在洗菜的女人闻言随意用衣襟便擦了擦手,起身笑着朝着屋里走去。

而小少年从屋里跑了出来,“爹,我一会儿跟你一块去。”

“你去什么去,安心在屋里读夫子教你的东西。”男人笑着说道,“夫子近来教了你们什么?”

“夫子说,皇上求贤若渴,希望我们能用功读书,以后成为对大清有用的人。”小少年头头是道的说道,晃着小脑袋读着胤禛写下的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男人也磨好了刀,起身拍了拍少年的头,“那便用功读书,等过了年新学堂修好了,爹就把你送进去。”

“谢谢爹!”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大清的各个地方,没有疑问的是,胤禛这一项举动直接为未来几十年大清的官员储备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此后大清得益于此项政策,百年间涌现出了数十位惊艳卓绝的名臣。

......

圆明园,康熙看完军机处拟定的人才补贴策略,唤来了一旁的阿福和弘易,“来,你们两个逐字逐句的读一读,而后告诉朕为何要如此做。”

之后康熙便悠悠的看着认真阅读的阿福和弘易,笑着微不可见的点了点头。

老四每件事情的行事都是极有章法的,对每一个时机的把握都到了令自己都觉得震惊的地步,并且做事谋定而后动,这才是最难得的君王之才。

先是布局福建地区,做好的攻打倭国的准备,而后找准毓庆宫有喜的机会,直接一举将倭国攻下。

这次更是借着永衍的出生,将自己的求才之心昭告天下,这个时间点简直是妙极。

老四登基时减免了百姓两年的赋税,这个两年末的关头,百姓们手里或多或少都是有些银钱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