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之死+番外(41)

作者:远行歌者 阅读记录

忘掉那些头疼的课本和习题,忘掉那些对她的评判,这方天地只有她一个人——

但拉到一半,郑亭林蓦地停了下来。

手伤早已痊愈,连疤痕都没留下,然而冷静回落,她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空虚,浑身无力,像要被绞进漩涡里。

那是来自心底最不可言说的恐惧——她已经一无所有。

曾经的荣光离她远去,谩骂与失望声不绝于耳,最后沦为庸碌平凡。

又或者踏入光鲜的牢笼,被期望的枷锁束缚,在无休止的压力中倒向血泊。

血和雨。

郑亭林眼神逐渐失焦,手变得冰冷而无力,啪地一声,琴弓落地。

她站在原地出神,好一会儿后,才蹲下捡起了琴弓。

万幸没有摔坏。

郑亭林舒了口气,索性瘫坐在了木地板上,下巴搁在膝上,眯眼休息起来。

重生后仅有的几次拉琴,都很不顺利。

艺术节站在舞台上时也会这样吗?

答应得太草率了,郑亭林默然,转念安慰自己,她需要的只是练琴。

练琴,练琴,练琴。

——她原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告别这一切。

如风的绸带飘起,送来门外的阵阵琴音,郑亭林侧耳倾听,是傅令君在弹钢琴。

耳熟的舞曲,郑亭林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

好奇心占了上风,她撑着手掌站起身,推门而出。

休息室内,黑白琴键舞动,旋律灵巧,情绪如波澜层层推进,引人流连忘情,似有脚步踏着琴音交错,翩翩起舞。

指尖抑扬顿挫按下,傅令君停了下来。

“舞曲?”郑亭林问。

傅令君随意拂过琴键,高低起伏的旋律响起,她微垂头,轻笑:“不记得了吗?”

“耳熟。”郑亭林实话实说,她对各大名家的古典乐曲烂熟于心,但对通俗纯音乐上心不多。

傅令君回:“《一步之遥》。”

她又弹了起来,昂扬的旋律染上凄婉,仿佛情人在诉离别。

郑亭林想起来了。

这是一首著名的探戈舞曲,曾在不少经典电影中反复出现,小提琴版同样广为流传,算得上最出圈的流行乐曲之一。

上一世在在国外时,她偶尔会应邀拉这首小提琴曲助兴,比起钢琴,弦乐更能将这支舞曲的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弹得很好,画面感很强。”郑亭林真心实意赞扬,忽地想到什么,语调升高:“你给了我灵感——”

“或许我可以演奏这首。”郑亭林惨淡的心情终于透出一丝光亮,“难度不大,而且大部分人都能欣赏。”

更重要的是,适合手感生疏了的她。

“你怎么突然想起弹这首的?”郑亭林问起,这首曲子虽然有名,但并不在她的常用曲库里。

“我会的曲子就这几首。”傅令君答得毫无破绽。

郑亭林无言以对,顿了顿才说:“你看起来不像会喜欢这种的。”

缱绻柔美,每一个音符都情绪饱满,热烈又疏离,最考验的是情绪处理。

傅令君轻笑:“我应该喜欢哪种?你对我有什么刻板印象?”

她很少这样一连串的反问,在郑亭林印象里,傅令君总是平淡无波,言辞谨慎且平铺直述,偶尔夹杂几句不知道是不是嘲讽的夸赞。

这样带着明显情绪的傅令君让她感到陌生,却又自在放松。

“喜欢纯粹理性。”郑亭林扬唇,“而且不通人情。”

傅令君失笑:“音乐本身就不存在纯粹理性,我也没有不通人情。”

郑亭林盘腿坐在了清凉的木地板上,微微仰视:“那为什么你看起来总那么远呢?”

不是高高在上,而是遥不可及,明明相对而坐,只差一步,却像是咫尺天涯。

她们之间像隔着一层薄薄的膜,看不到也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存在着。

郑亭林朋友不少,对她的领域一窍不通的也不在少数,但只有傅令君,让她如此明晰的感受到巨大鸿沟。

上一世是这样,如今同一屋檐下也是这样。

傅令君背对着钢琴坐着,缓慢地同她视线相交。

郑亭林屈膝,托着脸认真地盯着对方,脸上带着单纯的疑问。

先移开视线的是傅令君,她垂眸沉吟:“很远吗?那怎样才能靠近你呢?”

郑亭林微怔,转笑:“应该是我来靠近傅神才对!”

两人不过一步之遥,她保持着坐姿挪动,靠近琴凳时,伸出的手一不小心碰到了傅令君的裤脚。

宽松的裤管里是受伤的双腿。

郑亭林顿住,短暂的安静后,傅令君说:“好啊。”

出乎意料的直率,傅令君忽地提议:“如果你确定演奏这首的话,我可以为你伴奏。”

“怎么样?”她偏头微笑,看得郑亭林的心跳紧跟着漏了一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