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流/灼灼风流+番外(179)

已有不少官员颤抖着发出了压抑的呜咽,肩膀剧烈颤抖着。各部高官沉着一颗心不敢辩白,刘琛大义凛然,他们无言以对。

刘琛疲惫地阖眼,胸膛剧烈起伏着,压抑着满腔的杀意和怒火。他如今是个皇帝,不能冲动行事,哪怕明知道这下面跪着的十个人里有九个不无辜,他也不能对他们下手。

“判,庄文峰,凌迟处死,府中助纣为虐者,斩立决,其余人等,刺配流放。”刘琛沉声宣道。

百官齐声道:“陛下英明!”

刘琛冷笑了一下:“难道处置了一个庄文峰,就足够给百姓交代了吗?这样一个蛀虫,堂而皇之地通过了吏部考绩,祸害了淮州不够,还要调去江陵?沈惊鸿,吏部考功司由你负责,是谁给庄文峰的考满批甲等升迁!”

沈惊鸿手执一封奏章,俯首道:“回禀陛下,庄文峰只是七品县令,他的政绩初评是由州府呈上,吏部考功司再做批复,吏部上下,确有失察之责。臣担心此番考绩还疏漏了其他像庄文峰这等败类,因此这几日臣详细复核过考绩结果,确实发现了不少错漏可疑之人,名单皆在其中,还请陛下圣裁。”

沈惊鸿此言虽然承认了吏部有错,但还是把主要责任推到了州府之上,这让吏部众人稍稍松了口气。

奏章被宦官转交到刘琛手中,刘琛摊开一扫,皱着眉头冷然道:“竟有这么多。”

沈惊鸿道:“一共一百三十五人。”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所有人都惊愕地看向沈惊鸿修长的背影。

众人以为沈惊鸿抓三四个给陛下出出气也就算了,怎能料到他竟玩得这么大!

沈惊鸿仿佛未察觉到旁人的目光和惊诧,他不慌不忙徐徐说道:“此一百三十五人,和庄文峰一样,皆是蒙其父恩荫为官,未经历科举,既无执政为官之才,更无圣人君子之德。臣以为,为民选官,乃重中之重,地方官为父母官,若无父母之仁爱,便会为祸一方,致使朝廷失了民心,更是陷陛下于不义,让天下百姓对陛下心存怨怼,民怨若生,则国危矣。因此臣斗胆谏言,恳请陛下,废除恩荫制!”

第五十七章

沈惊鸿掷地有声,如平地惊雷,让文武百官悚然一惊,随即便生出了熊熊的怒火与恐惧。

“陛下!沈大人此言差矣!”礼部侍郎高声道,“恩荫制乃是大陈历任贤明君主的恩德,此举一在褒奖有功之士的,让他们为报国恩,尽忠职守,二则是团结氏族,祸福与共,如此才能上下一心。恩荫制沿用至今数百年,岂能因一个庄文峰而因噎废食?”

沈惊鸿徐徐道:“蔡大人此言,难道不能恩荫子孙,为官者就不忠君爱国了吗?难道氏族就离心离德了吗?”

礼部侍郎怒道:“沈大人这是诡辩!本官断无此意!”

沈惊鸿淡淡一笑,却不理会他,而是向着所有人朗声道:“恩荫制有利有弊,如今弊端已现,七品以上官员皆可恩荫一子入国子监学习,不经考核便可为官,太祖太宗立此良政,本以为七品以上官员多为饱读诗书之家,则其子也应是知书明理之人,却不料到如今多是纨绔衙内入朝为官,纨绔又生纨绔,久而久之,这样一批蛀虫便自下而上侵蚀了朝廷的根基和栋梁!”

刘琛皱着眉头似乎在思索沈惊鸿话里的道理,吏部尚书冷冷看了沈惊鸿一眼,出列道:“陛下,沈大人固然是拳拳爱国之心,但终究是年轻,思虑不周。一项国策,岂能轻易废止?吏部考绩失察,罪在吏部,臣身为尚书,愿领责罚,但陛下若因此事迁怒所有官员,其他人岂非无辜。而且蒙恩荫制为官者不在少数,若是废止,这些官员又该何去何从,缺了的人手又该如何补足,没有了长官,地方政务又该如何处之?还请陛下慎重考虑。”

沈惊鸿道:“陛下废止恩荫制,非是为庄文峰一人之故,此番考绩,粗略一看便有一百多恩荫官考绩下等,还有更多人未经细查。可见恩荫官之弊,已到了非除不可之时。正值考核之时,德不配位者,该黜落该降职,不应手软,否则便愧对天下百姓。缺了的人手,自然会有人顶上,既有等候补缺的进士,也有被恩荫官顶了缺的忠臣良才。”

沈惊鸿说到此处,将目光投向了慕灼华。

按照两人之前的约定,此时慕灼华便该出来,拿出奏章列举历年为恩荫制多出的开支。但此事慕灼华脸色不佳,眉头微皱,接收到沈惊鸿的信号,她扫了一眼站在前方的户部尚书周次山,一颗心悬了起来。

她早在昨日便已经写好了今日早朝上要用的奏章,却不知为何今日竟然找不到了。慕灼华素来小心谨慎,绝对不会遗漏这般重要的东西,她怀疑是被人偷走了。而嫌疑最大的,自然是周次山。她这两日调阅不少资料,恐怕让周次山留意到了。

随宇而安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