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流/灼灼风流+番外(185)

刘衍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袭暗紫色的官袍威压沉重,让人不敢逼视,他总是面含微笑,却让人笑不出来,这个看似温和的青年,常常让人忘记了他的身份——他是陈国的战神,北凉的魔神,他从来不是什么谦逊有礼的君子,只是很少露出他锋利的爪牙。

“本王是个军人,更习惯以军人的方式处置人和事,有错就罚,死罪必斩,可惜,朝堂之上的事不能尽如人意。”刘衍似笑非笑叹了口气,看着如临大敌的几位老臣,轻声道,“所以本王愿意说话的时候,你们也不希望本王动刀,是不是?”

他若愿意,只需要二十万兵马,顷刻间便能颠覆了这朝堂,就算是千年的世家,也敌不过铁蹄南下。

可是他不愿意。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年少的锐气被磨平了不少,他觉得自己似乎更加容易心软,也不知是受了谁的影响……

能和谈解决的事,他便不愿意再造杀戮。

而他愿意给脸的时候,这些人最好也要点脸。

恩荫之争足足持续了一旬才落下定论。

早朝之上召开廷议,众大臣就恩荫制之变革再度上陈奏疏,这一回,却没有硝烟与雄辩,所有人都默契地低下了脑袋,在议政王陈述了恩荫制的变革条例之后,都随声附议。

刘琛看着底下乖顺服帖的一众大臣,压抑不住心底的冷笑。这些人,终究只能被利益驱动,没有真正忠君爱国的心啊……

朝中许多官员虽然不满,但早都被按压住了,也只能苦着一张脸低头弯腰,不敢再提出质疑。

沈惊鸿随后出列,俯首道:“启禀陛下,吏部考功司重新对地方官进行慎重复核,重订考绩结果,有二百六十七人考绩不合格,应予以罢免,一百一十六人考绩为中下,应遭贬黜。”

名单被送到刘琛手中,近四百人的名单是极厚的一本,刘琛扫了几眼,便收回了目光。

“这些人按陈国律例查办,空缺之位,由这几年来的进士和举人补上。吏部草拟名单,三日后上呈风华殿众议。”

吏部尚书一怔,迟疑地俯首道:“臣遵旨。”

这是地方上的一次大换血,在早知恩荫制变革势在必行之后,众大臣都在暗自琢磨着如何安插自己的人手了,这时却听刘琛要用这几年来的进士和举人补缺,面上都是愣了一下。

户部尚书周次山出列道:“陛下,臣以为近年来的进士与举人欠缺经验,还是选用老练之士方显稳妥。”

刘琛似笑非笑地看了周次山一眼,眼中冷意更甚,缓缓道:“周大人此言也有理,诸位心中若有觉得合适的人选,也可以一并举荐。”

这些大臣心中谋算的自然是五品以上的实缺,见刘琛轻易地同意了周次山的意见,都是心中暗喜,还以为刘琛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应允了周次山的建议,却不知他们心中想要安插的自己人,在这一刻都被刘琛打入冷宫之中了。

举荐是他们的事,但用不用,却是他的事。

众人心中正筹谋着,却见沈惊鸿后退了半步,撩起下摆跪了下来,将官帽摘下放在地上,朗声道:“微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刘琛一惊,下意识地站了起来看向沈惊鸿,奇道:“你这是做什么?”

沈惊鸿磕了头方才起身,直起脊背道:“此次吏部考绩,微臣蒙陛下看重,委以重任,主持考功司一应事务,若非出了庄文峰之事,让陛下察觉疏漏,此番便会有三百多人蒙混过关,为害百姓。此事罪在微臣失察,有负圣恩。”

刘琛叹道:“你如今已是将功折罪了。”

沈惊鸿摇头道:“是陛下圣明,臣不敢居功,还请陛下降罪责罚,革去臣吏部侍郎一职,以儆效尤,微臣甘愿领罚。”

刘衍眼神晦暗地扫过伏在地上的沈惊鸿,一转头,便看到刘琛游移不定的眼神。

“陛下,沈大人言之有理,有错不罚,难以服众。沈大人终究还是年轻,难以胜任吏部侍郎之职。”刘衍声音沉稳醇厚,刘琛看到他的眼睛,心中蓦然便安定了下来。

刘琛心中虽然觉得沈惊鸿有功无过,但沈惊鸿既然自请责罚,而刘衍也附和,那必定是有原因。

刘琛只能无奈点头,道:“既然如此,便革去沈惊鸿吏部侍郎一职,罚俸半年。”

沈惊鸿此次一力主张废止恩荫制,几乎是得罪了朝中过半大臣,不知多少人想要寻他的错处整死他,万万没想到,沈惊鸿居然携大功而自请责罚,非但没有升官,反而被革职罚俸,让准备了一肚子弹劾之词的大臣目瞪口呆,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再看转身离去的那个人,背影洒脱,一身轻松,哪里有半点戴罪之身的愁闷?

随宇而安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