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妃+番外(305)

作者:莲静竹衣(出版书) 阅读记录

朱棣听了,面色更加难看。

永乐元年?那时自己已然登基为帝,就算他们偏安一隅,这样天大的事也不可能不知道。况且自己又派了人到山东境内遍寻,各州府衙门到处贴着告示。她看了就应当知道自己的心意,却偏与旁人成婚,当真是心里一丝一毫也没有自己的存在,枉费自己还念了她这么多年,想来当真可恨!

朱棣铁拳重砸于案,马云立即跪下请罪。

朱棣目光紧盯着案上那幅画,原本伸手要将画作揉烂,只是指尖才碰到纸却又像是被烫到一般急急地抽了回来。

舍不得,终究还是舍不得。

仔细看着那画中的人,将近二十年未见,却一如当年模样半分无二,她终究还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再仔细看眉眼间的神情,分明是那样熟悉。是啦,想起初见若微,总觉得似曾相识,原来竟是故人之后!

半晌之后,朱棣开腔:“她现在何处?”

马云苦着脸:“眼下还未查到!”

朱棣沉着脸思忖片刻:“差人支会吏部,把孙敬之调到北京去修天寿山皇陵,还有,她不是还有个儿子吗?一起调去!”

马云怔然,神情惊讶。

“马云斗胆请万岁爷息怒,这不是马上就为皇太孙举办大婚典礼了吗?女家的父兄按制应调入京城,却怎么反而发落到北京去了?到时候,这聘礼都没法下啊!”

朱棣眼睛一瞪:“聘礼?聘谁?朕倒要看看,如今把她相公、儿子都调去修皇陵,她还能不能躲的下去?她若再躲,朕就毁婚,把她闺女送到庙里当姑子去,朕看她还敢再躲!”

马云惊愕万分,再不敢多语。

四知堂书房内。

满地散落着写满诗句的白纸,有的纸已摞起老高,每篇纸上的字或行或草,或隶或篆,却皆是四个字——浮若微尘。

书案前,朱瞻基面无表情,仍然执笔写字。

目光凝重而悲怆,隐忍不发,落笔如力负千钧。

咸宁公主探了一个头。

小善子上前:“公主殿下,您可来了!快劝劝吧,皇太孙一整日都在这里写字,三餐都没用。”

咸宁公主神情踌躇,来之前攒了一肚子想要安慰的话,此时却觉得说一个字都是多余。

静雅轩中。

若微怀抱琵琶凝神静思,十指在琵琶弦上流泻,神情凝重静默,看不出悲喜。

音律此起彼伏,忧伤的感觉缓缓而出,阵阵拨音透着骨子里的刚劲与沧桑。

紫烟站在身旁,默默垂泪。

湘汀满面忧虑,却强作镇定:“姑娘莫急,湘汀这就去太子宫打听清楚。”

湘汀说着,便急匆匆退下。

咸宁随即入内。

紫烟迎上,立时便哭了出来:“公主殿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好端端的万岁爷突然下旨让礼部为皇太孙重新选妃?”

咸宁摇了摇头,一脸踌躇:“我也是才听说,刚去问过贵妃娘娘,可她也糊涂着呢!若微,你先别急,明早我去找父皇问个清楚。”

若微手中拨弦,仍是无语。

咸宁看着若微的神情:“你倒是说句话啊,我才去看了瞻基,整个人跟你一样,也跟傻了似的。”

琴音骤止,若微淡然一笑:“公主对若微的好,若微五内感铭,只是天子金口一开岂有回旋余地,想来求也无望,不如顺受吧!”

咸宁傻了眼:“顺受?这……这怎么受啊?先前还只是选嫔妾、选侍女,如今可是选妃,听说礼部已经推荐了三十人,要在这三十人中选出太子妃来,若微,你就不急吗?”

若微唇边含笑,眼中噙泪,无言相对,又弹起琵琶。

咸宁公主怔愣着,呆在当场。

夜色深重,宫灯如雪。

朱棣坐在榻上看着奏折,马云端着一盏参茶入内,将茶盏轻手轻脚置于案上,朱棣放下手中的折子,喝了一口参茶,将目光扫了一眼马云。

朱棣:“那边,可是闹起来了?”

马云:“若微姑娘得到消息之后,并没有哭闹。”

朱棣:“没有?”

马云:“倒是身边跟着的两个丫头慌了神,一个急得直哭,一个去了太子宫打听消息。若微姑娘并没有说什么,听王充回来说,若微姑娘只是一个劲儿地弹琵琶,弹了两三个时辰。”

朱棣:“瞧这倔劲儿,倒真像极了她娘。”

马云:“万岁爷,若微姑娘这边没怎的,可是皇太孙那边却闹得凶些。”

朱棣:“哦?怎么个闹法?”

马云:“从一早到现在,不仅免了膳食连口水都没喝,就是一个劲儿的在写字,听说那四知堂写过字的纸如今堆起来都有人高了。太子妃去劝过两次,连门都没让进。”

朱棣:“这孩子,这样的闹法倒新鲜,朕还以为一得了信儿,这两个小冤家得跑到朕跟前来聒燥央求。没成想,还真绷得住劲儿。”

马云:“万岁爷,这皇太孙午膳和晚膳都没用,这样下去……”

朱棣:“两顿饭不吃又饿不死人,甭管他。”

马云:“那明日这礼部推荐来的淑女是否真要检选?”

朱棣眼睛一瞪:“当然要选,不仅要选,还要弄得大张旗鼓,把声势做足!”

马云:“万岁爷,这……”

“这什么这?朕将孙忠父子调到北京去修建皇陵,这董素素还是躲着不出来,现在朕就亲手废了孙若微的婚事,等选出新妃召告天下,到那时候,朕倒要好好看看,她这个当娘的是不是真能狠下心来还不露面!”朱棣说罢,将茶盏一饮而尽后放在案上,随即身子向后一歪,一脸倦色,似是要闭目凝神:“你去吧!”

马云端起茶盏原该退下,却犹豫了一下,留了步子。

殿内没有半点儿声响。

朱棣微微皱眉,睁开眼睛:“怎么,是有话要说?”

马云:“万岁爷,小人跟在万岁爷身边数十年,从来不敢多言。”

朱棣:“嗯,朕也是喜欢你这沉稳练达的性子,若是你多言多语,朕还烦你呢。怎么,看来今日你是要多言了?为了谁?”

马云:“为若微姑娘。”

朱棣哼了一声:“这孩子琴棋书画、才学品行的确十分出众,朕知道,你们都喜欢她。”

马云:“小人是什么身份自己心里知道,小人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太孙喜欢。万岁爷何苦要让皇太孙难受。”

朱棣神情稍稍一顿盯着马云:“你不懂。能忍常人不能忍,失去想要的,明白什么叫‘得之不能’,这也是身为储君所必修的功课。”

马云:“小人不懂这些大道理。小人只知道若微姑娘的好不止是琴棋书画才学人品。小人敬重若微姑娘,是因为当年北征。小人永远忘不了,那天夜里面对敌人来犯,就是久经沙场的将士都变了颜色,可是若微姑娘当时镇定自若,临危献策舍身引敌,那种大义凛然,小人从未在一个女子身上看到过。当时小人就觉得,若微姑娘是位奇女子,有她襄助皇太孙,是皇太孙的福气,也是万岁爷的慧眼独具。”

朱棣深深吸了口气,停了半晌,目光对着马云:“你说的这些,朕又何尝不知道?小女子的大义凛然,朕虽没在若微身上瞧见,但是当年……董素素能为朕夜弹《短歌行》,以三国风云激励朕,她那种虚怀若谷、俯瞰苍穹的气度,朕老早就领教过了。有其母必有其女,若微自然错不了。”

马云一愣:“那万岁爷为什么还要……?”

朱棣:“还要拆散他们?”

朱棣哼了一声:“你以为朕这一大把年纪了,还真是为了和董素素赌气才废了她闺女的婚事?”

马云:“不为了这个,那若微姑娘也没犯什么错啊?”

朱棣摇了摇头:“这次查清若微的身世,朕故然是为董素素生气,但是还不至于因为跟她怄气,就毁了自己亲孙子的幸福。”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