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1084)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一般而言,按照大都督府的要求,最好是能保证有三个基数的炮弹供应。

三个基数,就是整整三十六枚炮弹,以及所需的发射火药。

这些加起来,就又有好两三百公斤重了。

而考虑到这一次大明对西域用兵,必然是要经过无数次的战斗,需要将大明的存在投射向葱岭以西,还要配合四川道、四川都司、陕西道、陕西都司仰攻高原,就需要更多基数的炮弹和火药供应了。

这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的军需供应!

张二工的脸上也同样的,显露出一丝吃力。

他犹犹豫豫半响后,才低声开口道:“殿下,将作监现在已经按照工部和大都督府前期的要求,打造出近六百门这款新式马拉炮,但是这一批火炮中,有三百门是要运往南征大军……”

朱允熥直接说道:“南征大军的订单需求,先往后拍一拍。现在还有四百余门火炮的短缺,能否在大军西征前打造完毕?”

“那要看朝廷什么时候下旨出兵西域。”

张二工同样很直接的给出了一个答案。

朱允熥想了一下。

眼下快要到七月了,而西域那边八月底九月初的样子,尤其是北庭,就会有降雪出现。

明军今年肯定是不可能出阳关,攻入西域的。

但再此之前,朝廷却必然是要调兵遣将,囤积在阳关之后的肃州地界上,还会前出一部分兵力驻扎在哈密卫等地,提前做好部署。

那么,最迟最迟也会在明年,也就是永盛元年的时候,大明就会正式对西域发起攻势。

“今年腊月前,就要将这一千门炮装船,运往河南府。”

朱允熥给出了一个时间节点。

腊月前一千门火炮装船,从应天出发,走运河转黄河,抵达河南府。

然后在河南府卸货,转到西部铁路上,经由西部铁路运输到陕西道,最后就要通过马匹将这一千门火炮,硬生生的拉到肃州卫和哈密卫的地盘上。

漫长的河西走廊,就算朝廷调集更多的人力物力,恐怕也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将这一千门火炮送到哈密卫的西征前线去。

至于大明进攻高原。

即便是新型火炮,也很难派上用场。

实在是那边地形太过险要,还不如多调集迫击炮送过去使用。

张二工则是走到一旁,叫人拿了纸笔过来,一个人在那里写写画画的。

朱高炽便开口道:“大青城那边如今已经豢养了不少良种战马,大青城北边的草场上,朝廷的马场也建成了,到时候可以下令让大青城将这批战马转到陕西道境内等候,配合朝廷筹集的驮马,一同转运火炮前往哈密卫前线。”

朱允熥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这个转运方式。

这里就体现出了当初营造大青城,拉拢招抚那些草原牧民的优势了。

如今的大青城可不光光是单纯的为京师输送源源不断的牛羊肉,以及那些用作军需的牛羊皮,还在饲养着众多的良种战马。

要知道,中原之地从古至今,都是不能大规模养育良种战马的,最近的也就是河套地区以及青海湖一带了。

如今,大青城就坐落在河套地区的外河套,再加上一直掌握在大明手中的内河套地区,每年都为明军提供着大量的良种战马。

倒是青海湖一带,如今还不在明军手中。

那边。

张二工在经过一系列的计算之中,终于是手掌重重的拍在那张布满文字的纸张上。

他回过头,沉声道:“若是能在三个月内,将太平府矿那边的钢铁厂改进,就能为朝廷增加一条火炮生产线,这样臣就能保证在腊月之前,凑足一千门新式马拉炮,交付军中。”

还有更多的问题和要求,是张二工没有说出来的。

比如,这中间就需要增加不下三千名工人的要求,还有需要扩大太平府那边铜矿的开采量和冶炼量。

他只是计算,朝廷能不能在满足这些条件下,腊月前凑足剩下的四百余门火炮。

至于这些条件,只要自己说可以完成任务,那么剩下的要求朝廷也自然会满足。

朱允熥笑着点点头:“那就按照你说的办,具体需要什么,只管和内阁提,便说是孤的意思。”

京师这边涉及钢铁行业的工厂,早晚是要搬迁走的。

总不能让大明朝的京师应天城,日后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再也不见蓝天白云。

将重污染的产业转移走,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产业和污染,是必然存在的事情,没道理一棍子全都打死,就不做这些事情了。

但应天城却是大明朝的京师所在,于情于理也不能太过埋汰人。

反倒是如将作监火器研发厂和龙江造船厂研发室,这样的存在是需要保留,并且还要进一步扩大,留在应天城范围内的。

朱尚炳这会儿功夫,也已经摸够了那门重达三千公斤的重型火炮,悄无声的走了过来。

“要是有条铁路能从应天城直达西域就好了,便是再多的火炮也能送过去。”

他只是随口嘟囔了一嘴。

朱允熥却是很赞同的点头道:“内阁已经做出了一个长达十年的计划,有关于改进京师连通边缘地区的道路问题。”

应天城地处中原以东,在计划之中,是要有三条分别连同北方、南方、西方的铁路和水泥路的。

至少是要有这三条大动脉,途径各处要紧地方。

朱尚炳颇是有些意外,默默的冲着朱高炽使了使眼色。

大有一副,我一言而中的意思。

朱高炽默不作声。

内阁有十年计划,同样的税署也有诸多计划。

只是朱尚炳这个憨憨一直在上直亲军卫当差,所以才会不知道罢了。

而这边,让将作监为西征做准备的事情已经敲定,朱允熥便转身带着两人离去。

至于说军中所需的火铳。

大都督府那边自然会和工部、将作监敲定细节的。

明军更大批量的换装火器,已经不是一个争议的问题,而是一个必然要做的事情。

等朱允熥离开将作监在应天外城的试验厂,自朝阳门回到内城。

就发现了城中的不一样。

东城区域的各部司衙门,已然有不少人是等候在这里的。

很显然,有人先前是关注了自己去向的。

其中有户部尚书夏元吉,还有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白玉秀,以及其他部司衙门的官员。

而在最前面的,却是皇城东墙根下书报局里做管事的孙青书。

他当初因为岁数大了,已经没了入仕从政的念头,便一直在书报局做着文报的事情,连带着传播心学。

不过这两年心学也有所改进。

在理论之下,还增加了不少实践的东西。

总的来说,已经和原本该出现的心学思想,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如果再以心学而论的话,倒是有些偏颇了。

而今,更应该称之为新学。

从天下和百姓出发,一切有用的、先进的、未有的、已有的,都是值得分析、改进和利用的。

孙青书不在朝中为官,但因为书报局和文报的存在,在朝中和民间却有着不俗的身份和地位。

他站在路边,看着回城的朱允熥,满脸笑容的拱手上前。

“小人恭贺殿下,今日获封东宫太子。”

在他之后,则是夏元吉、白玉秀等人的贺喜了。

虽然现在朱允熥还没有经过册封大典,但旨意却是实实在在的下来了,皇帝也不可能再有所改变。

而如果一切都按照现在走,在大明永盛朝之后,皇帝位便是朱允熥的了。

容不得这些人不来恭贺。

朱允熥下了马,拱手还礼。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官员们,有过去支持洪武新政的,也有过去反对洪武新政的。

但随着朱标登基,自己被册封为皇太子,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