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122)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朱允熥见蓝玉还不知晓缘由,这时脸色终于是沉了下来:“开国公,监督杖责,就在这大殿前!”

被点了名的常升,无奈的苦笑一声。

就知道自己今天是怎么都跑不掉的。

他现在监督杖责蓝玉,无疑是被自己这个外甥给硬推出来的,要从蓝玉的手上接过昔日开山王一系的班底。

见蓝玉还要说话,常升快步上前,叫了锦衣卫的人将蓝玉拖向一旁。

等离着远了一些,常升这才开口道:“舅舅,今天是皇太孙第一天御门监国。”

常升小声的提醒点拨了一句,随后招招手。

锦衣卫们早就准备好了爬凳,将蓝玉给架了上去。

两名臂膀粗壮的锦衣卫缇骑,则是手持木杖。

随着常升低声喊了句开始。

那木杖,便重重的落在了蓝玉的身上。

瞬间,大殿前响起凉国公蓝玉痛苦的怒吼声。

而那一下下的杖责,却是深深的打进了在场文武百官的心中。

百官心生畏惧,不曾有一人敢看向被杖责的蓝玉。

而随着杖责的时间推移,蓝玉一开始的怒吼声,也变成了痛苦的叫喊声。

朱允熥则是始终年色阴沉着,看了眼一旁似乎是在默默记着次数的蒋瓛一眼。

他这才看向面前的官员们。

随着皇太孙的目光看过来,人人都不由的低下了头。

就连先前出班要奏事的官员,也不由的迟疑了起来。

耳边就是凉国公在杖责下,那一声声逐渐虚弱起来的痛苦叫喊声,那声音传到这些文武百官耳中,尤其是这些文官耳中,就好似是一声声惊雷,惊得他们后背发凉。

朱允熥眼底泛起一丝笑意。

老爷子想要的便是现在这样的效果吧。

“尔等先前,要奏何事?”

……

“外面是允熥在杖责蓝玉那混账的动静,你别急,就算出了事,还有咱给那小子撑腰!”

殿内,朱元璋浑身舒畅的搬了个小凳子,就坐在太子的床边,剥着一颗黄橙橙的橘子,分开一片片的送进太子朱标的嘴里。

朱标含糊的咀嚼着被老爷子送进嘴里的橘子,脸上带着忧虑的表情。

等将嘴里的橘子吞下去之后,朱标拒绝了老爷子又送到嘴边的橘子,缓声开口:“他还太年轻了些,骤然掌权,难免会滋生傲慢,于他往后总是不好的。”

朱元璋哼哼两声:“有咱在,有你在,他能出什么岔子?早些经手这些事,咱两往后也能舒坦些。”

说着话,朱元璋神色舒畅的往自己嘴里塞了好几片橘子,一边畅快的咀嚼着,一边往太子的嘴里也塞了一片。

然后才含糊不清的说道:“你瞧瞧,咱爷俩多少年没有这么清闲过了?”

朱元璋一边轻松的调侃着,不忘叫了伺候在边上的宫娥,送了茶水过来。

他嘬了一口,发出畅快的感叹声。

朱标眼底却是闪过一丝犹豫,最后却将其掩饰下来,尝试着笑起来说:“只是蓝玉这次,不知能否幡然醒悟,改过自新。希望他能吧,这样往后军阵之上允熥要用人的时候,还能让蓝玉替他撑几年,等到军中新人成长起来。”

“哼!”朱元璋却是不满的冷哼一声,瞥了一眼太子:“都这么多年了,蓝玉什么样的秉性,你还不清楚?允熥能压得住他便好,指望他改过自新?

哼!若他……算了算了。

倒是老二那混账玩意,明明都要到了,却因为怕牵扯进应天的事情,躲在滁州不敢入京!当真是放肆!”

朱标笑着安抚道:“老二虽然平日里胡闹,但这些时候却是明白规矩的。想来,用不了几日,他也就乖乖回来了。”

朱元璋脸色却是微微一变,侧目看向殿门处:“老二胡闹,却知道规矩。但咱瞧着啊,某些人,倒是忘了规矩是什么!”

朱元璋冲着一旁候着的内侍挪挪下巴。

那内侍便赶忙走到软榻前,将一道旨意并着昨夜里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送来的那本册子取上,向殿外走去。

此时的殿外。

蓝玉的惨叫声已经越来越小,整整杖责一百下,需要的时间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停下来的。

随着余下的杖责落下,蓝玉已经是出气比进气多了。

站在一旁监督着的常升,伸头看向蓝玉的屁股和后背。

血肉一片模糊,鲜血顺着朝服滴落在宫中的金砖上。

他却是松了一口气,微微点头。

别看现在蓝玉半死不活的,可这杖责只是伤及皮肉,并没有伤到筋骨。

这大概是皇帝老爷子私下里有过吩咐交代的。

不然便是几棍,就能要了一条人命。

而在殿门正前方,朱允熥却是看向那几名出班,还未奏事的官员。

几人被皇太孙盯得有些后背发麻,一直在犹豫着要不要开口。

终于,有人是顶不住压力,直接跪在了地上。

“臣启奏,希望皇太孙能解答,为何太子妃会被废黜封号。”

“昨日宫中,究竟生了何事,就连平日仁厚纯孝的广陵郡王,都被夺了封号,圈禁中都皇城?”

“臣等请皇太孙开释,以安百官之心!”

第一百三十八章 既万死,何来恕罪!

大明应天城。

皇城大内,伴随着凉国公蓝玉在杖责下,发出的一声声惨叫声。

首次御门监国的皇太孙朱允熥,便目睹着近十名在场官员,出班奏请同一件事情。

这里不过百余名朝堂文武,各分一半,出班奏请的皆是文官,则占据了文臣之中的两成。

朱允熥目光淡淡的扫向文官总领,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

在场奏请的文官,大多是五六品的各部司衙门职能官员。詹徽身为吏部尚书,管的就是朝堂官员们。

面对着身后文官们群起出班奏事皇太孙开释太子妃被废、广陵郡王被废,詹徽也是一阵头大。

皇帝这些年废黜了丞相的位子,朝堂上各部司衙门直接负责于皇帝,这就导致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对官员们的压制和控制。

哪怕他詹徽是吏部尚书,还执掌都察院。

詹徽迎着朱允熥的注视,脸上露出一抹无奈。

臣办不到啊!

“启禀皇太孙。”

“太子妃乃是洪武十五年,由陛下亲自册封,入大明宗室册宝。”

那些出班奏请的官员,这时已经是再次起身开口。

“如今太子妃骤然薨逝,朝廷要废黜太子妃名号,另葬坟茔。与礼法不合,与朝堂不合。”

“若我大明太子妃、宗室郡王,不明不白便被剥夺封号,废黜、薨逝,如何叫天下人看,如何叫史家秉笔记录。”

“臣等身为明臣,当思为国效忠,辅佐君王社稷,断不能使我大明宗室因礼法之事,受后世人诟病,以全我大明天家浩荡皇威。”

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些官员面色庄重,神情坚决果敢,当真瞧着是为了大明社稷着想。

面对着见过皇太孙的目光审视,他们沉声提气,再次说出了他们的要求。

“臣等请奏皇太孙,开释臣等,太子妃因何而薨,又因何而被剥夺名号。”

“广陵郡王并无狂妄忤逆之事发生,又为何会被废黜郡王封号,而被圈禁中都皇城。”

说完之后,这些人纷纷一挥官袍,动作整齐的跪在了地上。

詹徽等几名文官魁首,一个个的,额上的两条眉毛,已经是纠结在了一起,好似是要干仗一般。

朱允熥缓缓的斜靠在了圈椅上,目光淡淡的注视着眼前这十来名,想要知道吕氏和朱允炆之事真相的官员们。

他斜眼扫向一旁。

那边二舅常升正在监督锦衣卫杖责凉国公蓝玉。

这会儿应该是板子打够了。

两名执杖行刑的锦衣卫缇骑,已经是收起木杖,悄然离开此处。

另有人上前,将看似已经奄奄一息的蓝玉给搀扶起来,送到了朱允熥面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