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153)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倭国的事情,朱元璋已经交给了朱允熥去办。

只是听到这个时间点,他却是皱起眉头:“今岁我大明就要出兵倭国?”

蒋瓛点点头:“皇太孙与倭国使臣商议时,已经探出对方实情,至多明岁,再多不过再下一年,南朝就要不敌北朝。”

朱元璋放下手中邮票,轻拍着桌子:“皇太孙可曾安排如何出兵了?”

蒋瓛答:“皇太孙命开国公抽调善水能战之兵,龙江船厂组织战船,万寿节后便发兵倭国。”

太子爷如今怎么这般爱看书?

朱元璋看向一旁阳光下的太子,心里不满的嘀咕了一声,随后吩咐道:“与常升说,这件事情低调的去做,不要传扬出来。锦衣卫暗中监视倭国那个……另一帮人,今岁便不要他们归国了。另外,抽调的将士要安顿好家人,你们锦衣卫要放些人手进去,如今更要提前赶紧安插了人手去倭国。”

皇帝一样样的吩咐着,蒋瓛则连连点头应下。

如此之后,朱元璋这才大手一挥:“你去办吧,近来锦衣卫诸事繁杂,回头咱叫皇太孙予以赏赐。”

蒋瓛当即开口:“臣叩谢陛下,臣等为国效力,为陛下尽忠,不求赏赐。”

朱元璋只是笑了笑,依旧无声的挥挥手。

蒋瓛躬身退下。

等到殿内再无外人之后,朱元璋则是目光幽幽的看向不远处的太子爷。

“你也不怕自己被晒化了?”

被自己亲爹突然来了这么一嘴,刚刚才再次拿起书卷的朱标不由一愣,只得是无可奈何的将手中书卷收起,放在一旁的案几上。

“父皇,是允熥与儿臣说的,若想腿脚筋骨好的更快一些,便要多晒晒太阳。”

朱元璋张张嘴,最后晦气的啐了一口:“那小子如今说话,你倒是愈发的听了。到底谁是老子谁是儿子?”

朱标默默的笑着,伸出双手拍拍自己的双腿。

似乎确实是因为晒足了太阳,前些日子没有多少知觉的双腿,如今也有些一些感觉,只觉得腿上的血脉在缓缓的流动着。

朱元璋挥挥手,想到那小子倒也与自己叮嘱过,要自己夜里头不要看奏章太久,如此心中才少了些吃味。

他向着儿子招招手:“你过来些,今日允熥提及的军中将士转为驿站吏目之事,我见你似乎还有些话不曾当着众人之面说出口,目下便只有咱爷俩,你且好好的说说。”

第一百六十一章 皇太孙爱我

咯吱咯吱。

偏殿内,响起一阵轴承转动声。

已经坐在轮椅上不少时日的朱标,如今已经能够不靠外人,自己便能操纵轮椅。

等他到了老爷子面前,望着老爷子的表情,无奈的苦笑着:“您不是也看出来了,那小子这是藏了好大一个手笔。”

被点破了的朱元璋,当即不满的白了太子一眼。

“仁政啊!若是办成了,便是历朝历代君王都不曾办成的大大的仁政啊!”

朱标面色沉着,倒不似老爷子这般动容。

他只是淡淡的说道:“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句皇权不下乡,便将我等天家权柄,被封死在了县衙之内!”

说着说着,太子爷的脸上再也没了先前那副闲云野鹤,修养身心的状态,目光之中有阵阵杀气肆意,其姿态好不威严。

朱标冷哼一声:“若非朝廷难以更改,又怎能叫那些地方士绅盘横乡野,鱼肉百姓。灾年低价买地,高价售粮,高利借贷。致使百姓不得不卖儿卖女,卖地卖身!”

朱元璋大概是被太子这番话给触动了,早年间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场景,重现在眼前,令他愤愤不平的哼哼着。

然而,愤怒之余,却又无可奈何的叹息一声。

“此事自古难全。乡贤村霸,若是乡贤自当无事,可若是生了村霸,便是百姓之祸。”

朱元璋叹气摇头,感慨万千:“咱想让百姓过的更好一些,可乡野之间却是利益纠缠最是繁杂的地方。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咱家父子爷孙,强推下去,稍有不慎,便会掀起轩然大波。”

自古皇权不下乡,皇帝的权威至多到地方县衙一级。

再往下,更多的是一种另类的民主自治制度。

或者说,是豪强士绅民主自治分润地方利益的制度。

朱标眉头皱紧:“倒是这一次,允熥能借驿站改制之事,将此事带出,或可为往后朝堂革新之旧历,也可事先看看会出现哪些问题。”

朱元璋手掌开始缓缓的拍在桌子上,沉声思索着。

作为一个皇帝。

尤其是一个时时刻刻将百姓生计挂在心中的皇帝。

朱元璋无时无刻不想着,他的一切决定,都能够直接给到天下芸芸众生,那亿兆黎民手上。

而不是在官府中流转,最后还要借助乡野豪强士绅之手,才能真正的推行下去。

良久之后,朱元璋心中已有定计。

“这件事情先按下不表,待此次直隶驿站改制之后观其反响。若是无错,便在朝中各部司衙门试探一番,随后再到大明诸道州府,一层层下去。”

这是要做自上而下的彻底的革新。

老爷子的力度不可为不大。

朱标不由看向眼中闪烁着威严的老爷子,想了想不免轻笑了起来。

大概也只有老爷子再有这样的自信和能力,直接在朝中办成此事。

而有了朝廷带头,率先改革,再往下面地方上的道府州县推行,到时候即便会出现波折,但只要中枢不乱,地方上便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朱标更是笑道:“今日允熥之言,倒是于儿臣有些启发。”

说着话,朱标看向老爷子。

朱元璋立马开口询问:“有何启发?”

朱标说道:“若是往后朝中再有大的变革,亦或是推行军转吏之事,可像如今一样,现在直隶督办推行,在一道一道的办下去。如此即便地方上出了乱子,朝中也能从容应变。”

说到这,朱标目光一凝:“要是当真出了大乱子,周边地方官府及卫所,亦能出手镇压地方上的不臣之心!”

朱元璋顿时哈哈大笑起来,随后幽幽说道:“你近来只看书,晒太阳。总是太闲了,这几日便将此事梳理出来放好。到时候若那小子不提出来,你便拿出来。若是他提出来了,你也拿出来,叫那小子知晓了,他小子能想到的,咱爷俩也能想到!”

老爷子竟然还和自家孙子起了争强好胜之心?

朱标一时间无奈至极,只能是苦笑连连的接下了这个活。

……

自出了大殿,朱允熥将今日之事与解缙三人好一生交代后,便将三人赶走,自己往东宫回去。

如今一样样的事情都在推进着,朝中政局也算是太平。

他却不能让自己闲下来。

一股紧迫感,总是压在他的心头。

解放大明生产力。

这是一个庞大到他觉得窒息的问题。

不论他现在做多少改革,最多不过算是缝补大明这个终将年迈的帝国。

只有彻底的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资源利用率,扩大资源收集量。

才能彻底的解决,一个封建王朝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周期性问题。

不论是他早有计划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还是商税改革,都只能是从制度和体系上改变和缓解大明未来的风险。

只有从技术上,从科技上,让大明发生改变,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科技推动社会进步。

这一条于科学的解释,在朱允熥是有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被老师灌入进自己的思想之中。

正待他要赶回东宫,规划一下大明的科技发展路线之时。

面前去路,却是被人给挡住了。

抬起头,只见一袭青衫儒服的方孝孺,正合手垂立,站在宫中通向东宫的甬道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