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187)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可应天城,大明其他数十道,却会忌惮会恐惧和担忧。

而夏原吉,也是这个官绅群体中的一员。

夏原吉心中此时猛的一跳,他很清楚,自己是官绅群体之中的一员。他更加清楚,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如今虽然只是在浙江道施行,但终有一日会推行到整个大明。

“臣以为,论苦,终究是芸芸众生,天下黎民百姓。”

夏原吉很谨慎的回了一句。

朱允熥便露出了笑容:“你很好,办好浙江道的事情,余下都交给我。”

两人都没有明着说出白话,却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

夏原吉说百姓最苦,这就是在声明,即便他家也开始摊丁入亩官绅一体,日子过的也比百姓好,所以没有道理去反对这件事情。

朱允熥说的就更简单明了。

他夏原吉办好了这件事情,往后的仕途官路都不必再操心。

夏原吉感叹了一声:“这天底下的道理,终究是民心社稷。”

朱允熥笑道:“就是这个理。”

……

“没天理了!”

脸色涨红的如同关公像的大明朝中书舍人刘三吾,一时吹胡子瞪眼,将手中那一件把玩品赏了十载有余的青花盏,给砸了个粉碎。

又是长臂一挥,将花梨八仙桌上的一方福寿青花瓷罐给扫落在地,与那破碎的青花盏作伴。

坐在下手的户部尚书赵勉,端着手中的茶盏,轻轻嘬了一口。

从去岁采了新茶,便由为出阁女娘以身烘焙的茶尖,在茶盏里打着转散发着细腻如奶腻子一般的幽香。

只是这位户部尚书大人,此刻也没有心思去品味这千金难得的茶。

仅仅是借着喝茶的功夫,压制自己心头的怒火。

刘三吾看了过来,冷哼一声:“你还有心思喝茶?再过些日子,都要摊丁入了亩,都要一体纳粮。国朝官绅、天下读书的体统全都没了,到时候你连寻常新茶也没得喝!”

赵勉苦笑一声:“刘舍人放心,只要有本官一口茶喝,便有您这一份茶汤。”

刘三吾挥挥袖,偏过头。

他觉得想赵勉这种只谈利益,不谈读书人体面的人,终究是在学问上做不长久,也不可能深远的。

只是半响的功夫,刘三吾也不见赵勉开口。

他只得是又转过头,沉声道:“浙江道的事情你都知晓吧,足足杀了半座浙江道,上千的官绅,上万家眷牵连处斩,数万人被发配秦藩。”

赵勉眉头一挑:“要让御史和言官说此事?”

刘三吾闷声点头:“老夫现在算是看出来了,秦藩钦差赈灾是假,不过是披了张皮。”

赵勉呵呵一笑:“秦藩戍边多年,哪里懂如何赈灾,不过是为了背骂名的而已。”

“陛下的心思……这些年下来,老夫也算是早就看清了,并非与我等站在一起。”刘三吾的脸上有些落寞,眼前似乎出现了前宋那读书人最光荣的时代画面,幽幽一叹:“这件事情,若是没有陛下点头,年轻人不敢做的。所以,只能从半座浙江道血流成河着手。陛下,总不能让那些乡野百姓来牧守天下吧……”

赵勉点点头,浙江道的事情必须要停下来。

这不是目下他们在场的这两人的想法。

更是无数不能来到这里,遍及整个大明的官绅们的想法。

“如今都看得出了,只要浙江道一切顺利,朝廷大概就要全面推行,到时候人人都会被圈进来。”赵勉这会儿终于是暴露出了心中的担忧和不安。

刘三吾道:“将皇太孙从浙江道弄回来,只要他不在,秦藩难以为继,汤醴不能插手政务,只剩下你们户部那个夏维喆,便是独木难支,亦会遭受地方反弹的压力,再也不能继续推行下去。只要浙江道做不成这件事,陛下就没有借口再继续推行。”

“那要闹出些乱子来。”赵勉皱紧眉头:“可若是惹出乱子,依着陛下的性子……”

皇帝杀人,比皇太孙更加的凶狠,且不留余地,不容商量。

刘三吾猛的拍向了桌子。

让人很担心,那张梨花八仙桌,究竟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而刘三吾已经是满脸愤怒。

“这是体统,是天下万千读书人的体面!”

“陛下这些年的施政,我等不曾说过什么,可如今这是要将我等读书人,与天下人放在一张椅子上。”

“圣贤门徒,何至于此?”

赵勉应了一声,算作认同。

士族优待,天下奉养士族与宗室,是他们的共识。

而刘三吾则低声继续道:“此次不论浙江正在推行何种政令。便是半座浙江道官场覆灭,亦是骇人听闻。有了这一次,便不会没有下一次。”

刘三吾心中无比焦虑,深沉道:“陛下这些年已经杀了很多人了,如今皇太孙这位国本也在杀人,何时是个头,天下何时才能安宁?”

“今日能杀半座浙江道,来日又是否要清了半座朝堂?”

终于,这位年迈耄耋的中书舍人,将心中另一个忧虑给说出了口。

皇权的无限制使用。

赵勉不由的转头看向外头。

静悄悄的一片,这才让他心中稍稍安定下来。

限制皇帝的权威肆意不加约束的使用,是他们这些人,又或者说是朝堂上大半官员,不约而同,不曾说出口,不曾商议过,却共同默默执行的潜规则。

赵勉心中不由的慌乱了起来。

一口气将一盏茶尽数喝完。

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之后,他才压低声音道:“此事非一日之计,非一代而成,我等只能做前驱,静静的等待着。”

第一百九十二章 犬儒皆该死

去冬迎春。

应天城的雪,悄然的消解在江南柔情里。

秦淮河畔的风也变得温柔了起来,教坊司里的推杯换盏、冬日买醉的人们,自可以出城踏青后,便终于是稍稍的缓和了一些。

春,扒开了衣衫,暖了一座城。

只是在这初春里,朝堂上的气氛却随着去岁冬天遭了雪灾的浙江道,而变得有些让人不安起来。

好似是浙江道积攒了一个冬天的雪水,都从东南涌入到了应天城里,在目前还保持着平静的朝堂下面,生出了一副暗流涌动的局面。

“解行走还不入殿?”

“解行走是在等谁吗?”

皇极殿前的广场上,身着朝服的解缙,双手搓在一起,藏于袖袍下面,目光平静的望着皇极门方向。

几名朝中同僚,从他的身边走过,好奇的开口询问着。

解缙回了回头,不曾看清对方的面容,只顾着随口答道:“不曾等人,不曾等人。”

有些神神叨叨的样子。

几名同僚笑着摇摇头,对这位国朝新贵的举动不再关心,转身继续向着大殿走去。

“您可终于是来了!”

已经等的焦急如焚的解缙,看着开国公常升姿态从容的走入自己的视线里,赶忙迎上前去。

常升眉头皱起,看了一眼从身边路过,赶着去上朝的官员们。

两人向着边上挪了挪,脚下也是不停,只是速度慢了一些向着大殿走去。

“怎得?是在担心浙江道的事情?”常升目光看向前方的大明宫殿。

解缙有些心急,可看到常升这般模样,只得是有样学样的挺直了腰板,挺起胸膛。

可他一开口,语气中便满是担忧:“浙江道死了很多人,很多人!殿下的声望受损,便是此事不说。如今开始在浙江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余威尚在,浙江大概没人敢说不答应。可是……”

解缙迟疑了一下,目光却是盯着面前那些花花绿绿的官员们的背影。

常升默默一笑:“你是在担心朝中的人。”

“太孙这次去浙江,即便是那些被裹挟成了乱民的百姓,也不曾有过定罪。杀的是官绅,是商贾。这些人却非浙江独有,朝中、天下,举目皆是。”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