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242)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说到此处,便是连那不知太孙和王爷们正在说着什么的小吏,也不由的在这逐渐炎热的天气下打了个寒颤。

朱堈则是默默的瞅了一眼老四,一把拉住朱允熥的肩膀,低声道:“咱只与你说一句,前几日在孝陵,老爷子交代了很多事情。你只管放心,读书咱们读不过那些人,但若是能怎么杀人,他们比不过咱们。”

随着晋王这么一句话。

原本还准备多沾些福气的上元县小吏,两腿已经是开始发软,低着头吞咽了一口口水,小心翼翼的后退了好几步。

朱允熥瞧了一眼这快要被吓破胆的可怜小吏,微微一笑:“侄儿记住了,有事便找王叔们。”

朱棣嗯了一声:“还要记住,只要咱们家坐天下,手底下就不会缺人手去办事。缺了谁,大明还是这个大明。”

老四叔的话不能不听,人家是青史昭昭的永乐大帝,虽然这辈子大概没可能了。

但朱允熥仍是重重的点着头,以表示自己的认同。

那厢,在后面领着一帮弟弟的周王朱橚,这会儿从后面走上前,开口道:“话说不完了?自家人的事都记在心里,还是快些上船吧,回了封地还有一堆事要料理。”

朱橚的封地是在开封,河南一地自古以来又都是中原的产粮之地。这些年山东、河南也一直在支援北疆的粮草军需。

今年北边好几处地方不宁,还要预备着王府封地食邑摊丁入亩的事情,算起来朱橚要有一阵忙活的了。

朱堈哼哼着伸手点了点朱橚:“回头拿不出粮草,咱就去开封揍你!”

说着话,众人便开始要各自登船。

朱棣则是转身对朱允熥说道:“老爷子身子骨尚算安康,倒是你父亲的腿脚,你往后要多帮衬着,多辛劳些,做事也仔细些。”

朱允熥点点头,躬身合手:“侄儿恭送诸位王叔。”

嘭。

一声巨响,从东水关码头对岸发出。

旋即,码头上便是啊的一声。

等到朱允熥回头的时候,只见那负责管理码头的小吏,已经是瘫坐在了地上,两腿战战,满头大汗,脸色也在眨眼间变得一片煞白。

而那小徒弟则是搀扶着小吏,低声解释着:“是爆竹……也不知谁家的孩子不年不节的就在玩这东西了……”

随后便是好一阵安抚。

朱允熥默默一笑,转头再看码头前的江船。

只见朱堈、朱棣、朱橚等人已经是各自登船,脸色平静的注视着站在码头上的朱允熥。

小船亦有船帆。

等到一张张船帆升起之后,在水手的操作下,小船也就缓缓的开动了起来。

朱允熥再一次躬身。

“侄儿恭送诸位王叔离京,此去一路顺风。”

再等到朱允熥直起身子的时候,眼前便已经是不剩一条江船。

他侧目看向东水关闸口,最后一条船也渐渐的消失在了视线里。

等他完全站直了身子后。

身穿一袭玄黑劲服曳撒的田麦,便已经是从暗处走了出来。

“启禀太孙,狮子山上目下一切如常。”

田麦刚说完一句,就被朱允熥挥手打断。

“换个地方说话。”

等到西安门城楼上被清空了好大一片之后。

朱允熥目光长长的看向西城那边,在视线里清晰可见的狮子山。

他轻声道:“狮子山现在就是一座牢笼,不值一提。这些人家里的反应,还有与他们有关的子弟、门生、旧故,如今都是什么反应?”

田麦也看了一眼西城那边的狮子山,觉得这个角度的狮子山并不是太好看,便收回视线,低声道:“陆续有消息回来,这些人家都在暗中串联,似乎频频与各地的学子们接触。”

这时候,孙成则是从城墙后面走了上来,到了朱允熥身后小声道:“三爷,解学士来了。”

等朱允熥转过头的时候,便见解缙正笑容可掬的说道:“书局建好了。”

朱允熥当下眉头一挑,而后看向田麦:“暗卫的人盯住那些人家,锦衣卫会在明处配合着你们,不用去管他们做了什么,哪怕是谋逆的事情,也只需要记录在案即可。”

田麦不疑有他,只管低头沉声领命。

反倒是刚刚赶来的解缙,听到谋逆两个字,不由的头皮发麻,他上前一步低声问道:“太孙,不知是生了什么事情?”

难道这个时候的大明朝,还有什么人胆肥了敢谋逆?

朱允熥则是对着解缙招招手,邀请了他一起站在城墙后,观赏着皇城以西的整座应天城的美景。

解缙不知此举何意,只是认真的看了一眼后,便感叹道:“此景人间至美!”

朱允熥表示了认同。

西安门是个很好的地方和观景的位置。

从这里,可以眺望整个应天城,而不是洪武门左右那枯燥的连营造模样都是一致的各部司衙门。

在西安门以西,整个视线里,是连绵不绝、参差不齐的百姓们的生活日常。

这里充斥着烟火气,也是此时此刻最真实的人间模样。

朱允熥看了好一阵,才开口道:“既然书局已经建好了,大绅兄做好成为心学大家的准备了吗?”

解缙心头一震,低声道:“臣时刻准备着。”

自己是要成为心学圣人的!

解缙心中肯定了一声。

朱允熥点了点头:“大绅兄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吧。今年会有很多人高中,也会有更多的人落榜。现在开始铺垫起来,等到那时候,就是大绅兄坐收无数门徒拥护的时候。”

说完之后,朱允熥转过身,脸色郑重的看向解缙,再次重申道:“大绅兄当真做好准备了吗?”

解缙这一次沉吟了起来。

他明白这一次的问话是什么意思。

夏原吉在浙江道和秦王一起为太孙背锅,铁铉在倭国具体做了什么事情他解缙不知晓,但隐隐也知晓同样是在背锅。

现在,轮到他背锅了。

而且,很可能会是最大的那口锅。

那个将要推翻现在占据整个朝堂的理学体系的锅。

道统之争,拼到最后失败便是身死道消。

解缙沉吟良久,直到自己的心绪平定下来。

他才重重点头,沉声道:“臣已然决意!”

朱允熥盯着解缙看了许久,随后才缓缓点着头,轻出一口气。

而后他说道:“今天,凉国公一早便带着人渡江往北,赶赴罕东平定叛乱。我要他去试试,看看我大明能否重新掌握安西故地。”

不等解缙将心中的疑惑问出。

朱允熥又道:“先前,我送走了王叔们,他们是坐着船出城的,船帆不大,风也不急,却走的很稳当。”

低着头的解缙,肩膀被朱允熥轻轻的拍了两下。

随后,便听到朱允熥那悠长悠长的声音,传入自己的耳中。

“大明这条船的船帆也已经升起。”

“我相信,大绅兄会看到一个大不同的大明。”

第二百三十七章 铁铉灭种 举人入京

“扬帆!”

“起航!”

寂静的海湾码头上,一声豪迈的声音,从一座木制营墙上向着眼前的海面呼喊了一声。

旋即,只见已经快要将这片海面铺满的数十艘,属于大明的宝船、运兵船、粮草船,在无数水手们喊着整齐的号子声下,一面面巨大的几乎是遮天蔽日的船帆,被缓缓升起。

文华殿行走、兵部郎中、镇倭大军副使铁铉,双手紧扣着营墙上的木桩,目光激动的看着面前海湾上的巨船升帆。

这些船,是当今这个世界上建造最大的船只,是汇聚了整个中原无数能工巧匠最精湛的技艺打造出来的镇海猛兽。

如今,这些镇海猛兽,开始从远离中原的地方起航,将无数的财富运送回中原,供应中原使用。

几乎是忙活了快要有一年,其中之艰辛唯有身处在倭国的大明人,才能够知晓和体会。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