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246)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显然是被这稻穗粒数过百的消息给震惊到了。

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虽然后世三种稻穗的粒数也只有重穗和大穗两种是粒数过百的。

三种稻穗。

多穗粒数不过百,大穗粒数过百,重穗粒数两百左右。

他看了一眼周围的稻田,似乎是更像重穗型的,虽然并非后世那种经过无数的改良之后的稻穗,但已经有了原始的雏形。

而在这个稻穗粒数从来就没有过百的年代,粒数过百无疑代表着大丰收的含义。

更代表着,大明往后能够让所有的田地都长出粒数过百的稻谷来!

正在他想着这件事的时候。

朱元璋已经是长长的吐出一口气:“乖孙!乖孙!”

朱允熥转过头,只见老爷子满脸动容的盯着自己。

他点点头:“爷爷,定然是都过百的!”

朱元璋心头仍是震惊不已,久久不能平复,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后才说道:“这是真的?爷爷没听错?”

朱允熥嗯了一声,重重的点着头:“爷爷,肯定不会出错的。”

随后,他挥手一指,指向了已经是从稻田里带着一把把稻穗赶回来的袁素泰等人。

“爷爷,只要再多复查即便,就能确定稻穗粒数过百是个例,还是都如此。”

朱元璋深深的望着赶回来的袁素泰等人,吞咽了一口口水,手掌重重的拉着朱允熥的手,用不容置疑的语调说道:“此事若属实!功在千秋!我大明百年无虞,千年可期!爷爷就是死后,也可去寻那三皇五帝,历代明君,与他们说,咱大明比他们更好!”

朱允熥亦是肯定道:“爷爷已经功过三皇,泽被天下,大明强于历朝历代!”

朱元璋此刻只觉得自己周身气血翻涌,这一刻的感觉,远超他当初攻入应天城,登基称帝。

直到袁素泰等人带着一把把的稻穗回来之后。

他才重重开口:“数!给朕一粒一粒的数清楚了!”

袁素泰等人这会儿也顾不上君前礼仪,盘腿就坐在了地上,低着头一个个稻穗,一粒粒稻谷的数了起来。

朱允熥则是搀扶着老爷子,低声说道:“爷爷,如今我大明的稻穗,大多不过八十多粒,丰年也不过九十出头,如今当真过百了,我大明将会出现仓禀实,满而溢出的盛况了!”

产量提升百分之十以上,如果以整个大明的土地来计算,将会是一个海量的数字。

朱元璋这会儿只记得一下下的重重的抓紧朱允熥的手掌,眼睛死死的盯着眼前盘坐在地上的袁素泰等人。

终于。

上林苑监右监正袁素泰,猛的抬起头。

“陛下,臣数稻穗十五,皆过百!”

旋即,上林苑监其他官员纷纷抬头。

“臣数稻穗十三,有十二过百!”

“臣数稻穗十七,有十五过百!”

“臣数稻穗十一,皆过百!”

第二百三十九章 乖孙,爷爷是不是在做梦

蹬蹬蹬。

朱元璋眼神震动的连退数步,伸手指着袁素泰等人手中的稻穗,胸口剧烈的起伏着,脸上涨红。

数十个稻穗核实之下,几乎是九成九的稻穗粒数过百。

已经不需要在去更进一步的核实了。

袁素泰他们这些上林苑监的人,自是最懂得如何在稻田之中取样。

一块稻田只取数个稻穗,几十个稻穗的样本,便将劳山皇庄老大一片的稻田给涵盖了进去。

朱元璋伸着手在自己的视线里轻轻的晃动了几下,很想确认自己是否听得都是实情。

朱允熥挥挥手,示意袁素泰等人起身,准备奏对。

随后,他笑着走到了老爷子身边,已经是下意识的顺手托着老爷子的手臂:“爷爷,都数清楚了,九成九的稻穗粒数过百,都是真的。”

朱元璋一下子握紧了朱允熥的手掌,用力的晃了几下,目光直直的盯着站在自己面前,如今已经与他一般高的孙儿。

他低声道:“真的都数清楚了?”

朱允熥点点头,脸上的笑容更盛。

他很清楚,此刻的老爷子大抵只是三十多年前,那个还在凤阳城外的孤庄村,为一家的生计而发愁的乡野之民。

而一口能够让肚子不再嗡嗡叫的口粮,就是他每一日最梦想得到的东西。

若是当年家中能多一口粮食,地里头能多长出一斗稻谷。

或许,老爷子不会走进山庙之中,也不会去到军中,更不会成为如今大明朝的洪武皇帝。

朱元璋却是忽的脸色一黯,幽幽叹息:“来的迟了啊!来的迟了啊!”

朱允熥凑近半步,另一只手安抚着老爷子的后背:“来的不迟,只消将法子传下去,明岁我大明朝就是遍地丰收的场面。只需几年,我大明再也不会有人饿死,再也不会有人卖妻卖子。”

朱元璋则是瞪着眼盯着近在眼前的朱允熥,重重开口道:“你立大功了!立的是功在千秋、泽被万民的大功德!爷爷现在只觉得,这一切都如梦似幻一般的不真实。”

这时候,袁素泰等人已经是到了近前。

朱允熥看向几人,对着老爷子说道:“袁监正是上林苑的,爷爷若要知晓清楚,还是得问了他们才能有数。”

朱元璋点点头,再看向面前躬身低头的袁素泰等人时,腰板不由挺直板正,目光也渐渐的锋利了起来。

“算一算,劳山皇庄的产量,要多久能遍及大明所有的田地。”

袁素泰等人这边也没有立马给出回答,而是几人凑在一起小声的商议了好一阵。

朱元璋也没有显露出急躁,他反而是颇有些赏识的看了袁素泰等人一眼,而后对着朱允熥使了个眼色点点头。

朱允熥伸头,低声的说了一句:“知行合一。”

朱元璋便微微瞪了一眼,而后低声道:“信口雌黄之辈,多是做不得事情的人。唯有亲身经历,知晓了前后缘由,才能办好事情。”

听到此言,朱允熥便默默点头,老爷子这番话亦是知行合一。

而那头,袁素泰等人也已经是商讨出了一个定论。

随后,由袁素泰这位上林苑监的右监正站了出来奏对。

“启禀陛下,臣等商议之后,以为今年秋粮最多不过是应天府周遭能够推行增产之法。”

“直隶及周边,须得至明年春耕前方可推广开来,夏粮增产。”

“大明边缘诸道,需明年秋乃至后年春,才能全部推广开。”

听到要两三年的功夫,才能将劳山皇庄这里粮食增产的法子推广到整个大明,朱元璋不由的皱起眉头。

低叹一声:“竟要这么久?”

老爷子一开口,本来还在谋划着要尽早将劳山皇庄增产之法推广出去的袁素泰等人,心中顿时一个咯噔。

当即不安的看向了朱允熥。

朱允熥点点头,压压手,示意几人稍安勿躁。

随后笑着对老爷子说道:“事关田地粮食,操之过急难免会出差错。得要百姓们都真正学会了如何去用好增产的法子,才能让我大明官仓真的装满了粮食。”

袁素泰立马点头附和道:“太孙此言不假,推行增产之法臣等万万不敢急切。另外,上林苑监目下对增产之事,还有一些旁的想法……”

“还有想法?”朱元璋原本还沉浸在整个大明粮食增产一成左右的盛世景象之后,此时听到这话,立马瞪大了双眼:“可是还能让粮食多多的长出来?”

看着被老爷子这一惊一乍的反应,而吓得有些不知如何开口的袁素泰等人,朱允熥默默一笑。

若不是上一回他去过一趟上林苑监,知晓了去岁上林苑监左监正的事情,他此刻大概也不知道袁素泰的意思。

眼下,看着袁素泰有这般想法,他大概也能猜出。

上林苑监是已经在做选种的事情了。

当下,朱允熥便开口示意道:“袁监正但说无妨,事关粮食之事,便是不成也并无过错,若是能成真,陛下自会不吝赏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