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460)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这时候,朱允熥再看向众人,见这些人不再有议案,便转口道:“既然诸位再无议,孤便来说说吧。”

众人微微挺胸抬头,做洗耳恭听状。

朱允熥说道:“六府乃我中原人文之地,不可慢待。朝廷给付钱粮,百姓出工领粮,此乃顺势而为。然大灾之年,历有小人作祟,病害威逼。

明日孤往开封坐镇督办,命太医院抽调太医、医师、学徒三百人,随行开封府。工部、将作监善水者从之,吏部、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各遣考功、官吏刑名者从之。

命去冬离京赈济长江北岸雪情京军官兵,抽调三万军马,往陈州府太康县集结。命河南道都司于马,整顿河南道都司卫所军马。”

前面朱允熥要用太医院、工部、将作监,以及吏部并三法司,众人都能明白其中的用途。

只是到了最后,朱允熥竟然要用原本已经定下,陆陆续续返回应天的京军,抽调三万前往太康县,又让今年刚从羽林卫升任河南都司的于马整顿河南道军马。

这就让众人不由微微一愣。

随后,翟善等人不免就想到了这两年皇太孙殿下,每逢国朝遇事之后的行事风格。

殿下要动刀子!

一瞬间众人心神一紧。

站在一旁的朱高炽眨了眨眼,努力的回想了一下刚刚自家兄弟说过的话。

反复想了好几遍,小胖终于确定自己这一次不在随行的人员里,不由的暗自松了一口气。

……

“这一次便不带你出去溜达了。”

朱允熥双手揣在袖中,从文渊阁出来后,对着身边的小胖说了一声。

朱高炽抬起头,看向前面的午门,撇撇嘴。

整个宗室里面就数这厮最会坑人。

明明是去开封府赈济灾情的,到了他嘴里就变成了出门溜达。

朱高炽歪头看向朱允熥:“有啥要交代的?”

朱允熥转过头,皱眉看向小胖:“你这话说的怎么感觉有些不对劲。”

朱高炽愣了一下,嘟嘟嘴幽幽道:“没有吧~”

哼!

朱允熥哼哼两声:“你留在京中,今年税署的事情是重中之重。我在河南,大概要待许久,这一次既是灾难,也是机遇,你就等着我来信,准备好应天府这边的税署老人。”

朱高炽立马停下了脚步:“你要借六府大水一事,推行税署和二伯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的事情?”

朱允熥点点头。

随后他张开双臂,在身前画了一个圈。

“大明就好似是一个池塘,你觉得这个池塘池深几何?”

“池塘上层水清可见游鱼,朝野上下内外,便会说上一句吏治清明,社稷安宁。可是上层清水下,还有浊水,浊水之下还有淤泥,走虾老鳖潜于淤泥之中。”

朱高炽皱起眉头,缓声应和道:“水清,则池底可见上水。如今六府大水,便将池塘里的水都搅浑了,你就能浑水捉鱼。”

“是这个道理。”朱允熥点头笑道:“天下从来就不可能清澈见底,可我们总得要保证,这池底的淤泥,能时不时的挖出来一点,也好肥了池边的田地不是?”

朱高炽露出沉思的表情。

他觉得朱允熥用池塘来比喻大明,算是很恰当的一个比喻了。

民如水,奸佞宵小总是会将自己藏在最深最深的地方。

乡野里每年冬季还知道为池塘清淤,来年才好装下更多的雨水,滋养周边的田地。朝廷治理天下,更是如此。

……

翌日清晨。

天色未亮,地平无光,西安门外九曲青溪旁的太孙府,便已经亮起了盏盏烛火。

百名太孙府护卫,并千名锦衣卫南镇抚司缇骑,早已阵列府门外。

另有五千二百羽林左卫军马,已至西城外龙湾码头登船过河,于江浦县登岸,走陆路经滁州、凤阳、陈州至开封府陈留县,东控兰考、西临开封。

太孙府里,传来了一阵脚步响动。

进了前门到了前院殿前。

朱允熥已然是换上一身轻便的曳撒,被一众府上的人簇拥着。

在人群的中间,朱允熥的左右,是已经开始有些显怀的太孙妃汤鹊清和侧妃沐彩云两女。

两人一左一右合手陪着朱允熥往外走。

“殿下此去,务当慢慢的办事,照顾好自己,一切稳扎稳打。慢一些回来也没事,只是莫要太迟。到时候府中添丁,总是要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的。”

汤鹊清低声的念叨着。

沐彩云便在另一边,低着头手上拿着两只平安符还有香囊,串在了朱允熥的腰带上。

她不曾开口说话,只是低下的脸,有些紧张和担心。

朱允熥伸手拍拍沐彩云的脑袋,手掌抚摸着太孙妃已经渐渐隆起的小腹,脸上露出笑容:“又不是出征作战,不过是去赈济灾民罢了,年内总是能赶回来的。”

一群人终于是走出了府门。

外面早就列阵多时的护卫和锦衣卫,立马顿足,静默看着站在府前前的皇太孙。

此刻。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注在朱允熥的身上。

而朱允熥则是侧目看向东边的神烈山。

天边,终于是升起了一抹光亮。

洪武二十八年的又一个黎明清晨的到来。

黎明下的阳光,从东方升起,慢慢的铺在地面上,将人的影子拉斜。

“走了。”

朱允熥翻身上马,对着府门前的人群说了一声。

随后轻扬马鞭。

一千多人的队伍,缓缓的移动了起来。

在黎明的薄雾和微光下,向着前方开去。

第三百五十一章 大明有这个底气

千里碧波,万里翠绿。

满天白云藏不住一抹抹的深蓝,一群在南方过冬的大鸟再一次展开双翅,飞上天际,穿过层层云团,向着北方的故乡而去。

云层下,一条最早起于中原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隋炀帝统治之下的巨大水利工程。

如同一条苍龙,在大地上由南往北的盘横着、弯曲着,无数的细支如同苍龙破体,迸射出的血脉。灌溉滋养着两岸的百万顷良田,维系着数百万田地之间,沧桑子民们的活口。

苍龙将起于洪荒时代的大江大河连接起来,千万里的大地,从此紧密的联系了起来,从洪荒的部族生长为一个民族的参天大树。

大江清水,大河黄龙。

目下里,在北归的雁群两侧的瞳孔中,苍龙被黄龙侵蚀过半,名曰洪泽的湖泊,扩地百里,横跨直隶道淮安府及中都凤阳府。

有进犯十里扬州的迹象。

一支巨大的舰队,正由南向北全帆而行。

前有三艘走江大船,两侧配炮开道,周游快船驱赶河道商、民小船。

后侧衔接合共十艘满载五千担的巨大货船,两侧则是更多的盛兵快船,结群严阵以待,防备两岸不法。

舰队的最后,则是另有三艘配炮战船压阵。

而在队伍前部三艘战船后,则是一艘九桅十二帆的大明宝船,行于江面之上,如履平地,毫无波澜。(未考证宝船内河使用,此处仅为艺术效果)

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立于船舷两侧,目光威逼运河两岸,严防宵小靠近。

河岸上,另有数量众多的游骑散出三十里地,随时报备两侧情报。

这是自舰队从长江驶入大运河,走过扬州府地界后便开始有的标准。

宝船船头的眺望台上。

一群锦衣官员、铁甲将领簇拥着身着曳撒的少年郎。

“黄河自三门峡后,水道豁然开朗,地势平坦,融入河南平原。流经河南府、怀庆府、开封府、归德府、兖州府、徐州府、淮安府,又在洪泽湖与淮河水相融,走淮河出海口东去汇入东海。”

“地平,则水流由急变缓,关中沙石流逝,溶于大河水中,泥沙从不在关中渭南平原淤积。

过三门峡,水流骤然变缓,泥沙没有急水冲刷,日复一复,最终才有了现在的大河高于两岸,开封史载埋城数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