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525)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裴本之和高于光赶忙带着官员们躬身作揖,出声响应。

朱允熥却是忽的露出笑声,在众人不解的注视下,又道:“说起来,应天城那边通往杭州府正在修建的水泥路,你们也都知晓吧。”

众人纷纷点头。

应杭水泥路的修造,今年在朝中是有过一轮热议的。原本文华殿行走、翰林学士解缙,是要同时开工三条水泥路,最后还是经过角逐,暂时先修一条。

朱允熥便说道:“你们或许不知道,那水泥之法,这一次也被用在江南那无数的沟渠河流之上。新修桥梁,可承载万钧重物,犹如坦途。”

皇太孙身处黄河之上,却说起了江南的水泥路,话题转变的有些快。

可众人却依然是从最后这番话里,品出了真意。

高于光悄然抬头,看向朱允熥身后那数百丈宽的黄河,心中不免生疑。

水泥之法,能让黄河也变成坦途?

裴本之则是觉得,若是水泥之法当真有用,也是未尝不可试的。

如若成真,大明岂不是便能将黄河天堑变坦途?

若是当真做成这件事情,大明便可万世流名。而更为重要的是,黄河将再也不会成为阻拦大明南北的障碍,九边也将会得到更强劲的支援。

南北交流,将会变得更加的从容起来。

朱允熥笑了笑,桥梁工程的复杂性和难度,不是他能够解释清楚的,也不是他想做成就能做成的。

那是修造横跨天堑的桥梁,不是在土地上铺设水泥路。

二者,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事情。

不过总是要心存希望和畅想的不是?

若是连想都不敢想,世间万事万物,又如何能得以成真?

朱允熥笑笑道:“还望诸君力往一处使,说不定哪一日,我等眼前这条大河天堑,就真的会变成坦途了。”

说完后,朱允熥的脑海中便当即浮现出一副画面。

一座由无数巨大的水泥桥墩构建起来的桥梁,横跨这条奔流万年之久,无数华夏子民只能撑船而渡的大河。

巨大的钢铁构建如同龙骨一样,跨立在桥梁之上。坚韧的钢轨,沟通了南北两个方向。

忽然,苍茫大地上,响彻起了一阵嗡嗡嗡的蒸汽声。

天边是一道洁白的水蒸气,拔地而起,飘散到天空中,变化成一片片的云朵。

一列动力十足的蒸汽火车,拉动着数十个巨大的车厢,哐当哐当的疾驰在钢轨上。烟雾中,车厢窗户后面,露出一名名披甲戴胄的明军官兵,还有那些南来北往寻亲访友的百姓。

在火车的后半部分,是一尊尊口径硕大的新式火炮,以及无数的武刚车、军阵军械。

最后的最后,是一车厢一车厢的粮草物资,商贾的货物。

通宵达旦之间,整个大明因为这些存在,而变得宛如一个整体,帝国的血脉在蓬勃强劲的流动着,时时刻刻为帝国带来充足的动力。

举世皆明!

日落为明,日出为明。

“殿下,臣并总督衙门对水泥之法,如今也有些浅显的尝试,还请殿下能拨冗指点。”

潘德善的呼喊声,将已经畅想到了无数年后大明的朱允熥给重新拽回现实。

朱允熥的目光恍惚了一下,看向现实里的大明。

他不曾惹人注意的自讽的笑了笑,而后看向潘德善:“但说无妨。”

潘德善面色恭顺,引着众人又往前走了一段距离。

等转过一道河湾后,潘德善引着众人看向大堤下那一大片被清空,并且夯实铺平的工地。

只见在这一大片的工地上,如今依然是堆放了无数的砖石木料。在中间位置,好一片巨大的工坊,悄然的拔地而起。

几座工坊在朱允熥的视线里,是何等的眼熟。

他不由的看向一旁的潘德善,目光之中透露出一丝好奇。

潘德善轻声道:“臣自徐州府之后,便往应天回了函。请大匠师调拨些人手过来,与臣用之于黄河河道之上。

这些便是前不久便开始赶工弄出来的混凝土工坊。此地不产石料,所以水泥生产,臣是定在了河南府那边。此地只用于混凝土的生产。”

在潘德善的介绍下,朱允熥与众人再次将目光投注到大堤下的工地上。

只见在那些工坊中,目下正不断的有一车车的混凝土给运送出来。而后便会集中在一块儿,交给另一批人,将这些混凝土倒入地上的一个个木范之中。

在周围一大片的空地上,无数只木范摆放在一起,宛如一个军阵整齐密集。

从成色上看,距离越远的木范,里面的混凝土颜色便越浅,越往里则颜色越深。

在另一侧的空地上,则是有无数浅颜色的混凝土长条给对方在一起,像是一道道厚实的城墙一般。

裴本之、高于光等人不知其中的原因和道理。

朱允熥却是一眼就分辨出了潘德善此举的意图。

他不由轻声开口道:“是要用水泥之法,取代石条?”

潘德善点点头,却又是摇摇头:“臣等近来日常研习,深感若是用水泥之法浇筑出来的这些水泥砖板,将会大大加快修筑河堤的进度。

虽然水泥浇筑砖板,看似工序颇多,过称复杂,却是可以同时大量生产的。而原先历朝历代修筑黄河河堤所用的石条,却需要从山上完整取下,又要耗费人力专门凿刻成型,而后再将那些沉重的石条运到所需之地。

反观水泥之法,却是不许这般繁琐耗时。

只不过,臣等还以为,石条仍是需要用于不少地方,所以也算不上是完全取代石条。”

这便是专业人士的解读了。

无论是新任的河南道布政使裴本之,还是按察使高于光,亦或是都指挥使于马,对此已然是懵懂无知了。

现场便只有朱允熥继续开口,与潘德善交谈起来:“总督衙门对水泥之法的运用,可还有旁的见解或是尝试?”

潘德善重重的点着头,脸上流露出一抹喜色。

他挥手便指向众人脚下大堤,往大堤的底部指了过去。

“殿下,总督衙门与张大匠师派来的人交谈过,随后得出了一条可行的法子。

只要事先用木板筑范阻挡,再将河水排出,随后以竹条……最好是有铁条或是……钢条为框架龙骨,最后浇筑混凝土与木范之中。

只要等到这些都阴干凝固,便是一座宛如天成的大坝水门,足可抵御千百年以来的洪水之威。

若是以此法,使于黄河上下千里的支脉连通之处,筑造一道道的大坝水门,便可控制黄河与支脉的联系,排出放入河水,皆可以人意定夺。”

潘德善说的很是仔细,而朱允熥却是听得眉飞色舞。

他知晓潘德善的治水之才,不下古人,不落后人。

但他没有想到,潘德善对如今在大明,尚且还算是新鲜事物的水泥,竟然有了如此多的研究,甚至于是想到了水泥来浇筑大坝水门。

并且最关键的是。

他都已经弄出来了一道混凝土水门成品。

就在自己脚下的大堤底部!

潘德善还在继续道:“启禀殿下,臣近日还在与总督衙门同僚商议,是否能调请太平府矿那边,大匠师制造出来的蒸汽机运来总督衙门?”

朱允熥眉头一挑:“你要蒸汽机做什么?”

潘德善脸上露出一丝不好意思,搓了搓手道:“臣等以为,黄河现今大堤是可以作为主体的,臣的治河造堤之法,还是要依托现今的大堤而为。

可如今的大堤,高过地面无数,若是以人力上下运输物资,颇为费工。而那蒸汽机,却可轻松吊起万钧重物。臣听闻大匠师正在以一种钢轨铺设,蒸汽机行于其上,便可运送重物。

臣想着,是否能在黄河大堤上,运用此物此法,也好节省民力。”

朱允熥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不少时日未见的潘德善,今日里给自己带来了众多的惊喜。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