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616)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辉煌的华盖殿里,声振三歇,栋梁萦绕不绝。

靠在交椅上的太子朱标已经默默的坐正了身子,他很想为自己的儿子叫好喝彩,但皇家体统威严却让他只能保持沉默。

朱标目光闪烁不定,想到了很多过往的事情和过往的人。

近在眼前,站在陛阶上的孩子,如今的背影早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变得能扛起大明的江山社稷了。

大殿里的百官无言以对。

今日能留在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有着如皇太孙殿下所说的,一纸公文就能叫一地百姓艰难的权限。

朱允熥则是继续沉声道:“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百姓畏惧苛政,远胜那山林百兽之王。大明行仁政,宽待百姓。这是善政,却有蠹虫,拜迎官长头磕碎,鞭笞黎庶目朝天。

我大明新政不是苛政,于百姓而言,皆为仁政。

但我大明新政,却也似虎,于天下数万官身,虎视眈眈,观尔可有差错。

新政之下,无人能够躲避。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新政功与过则交由后人评说。

这是警醒,亦是善意。

望尔等善行之。”

华盖殿里朱允熥的声音终于是渐渐熄灭,然而官员们却是尽数沉默了起来。

今日这是皇太孙的表态,在这大殿之内,在皇太子面前,对整座朝堂所做出的关于新政的表态。

皇帝交托朝议于太子,而太子则没有表达半点的反对。

文官们不禁侧目看向对面的功勋武将们。

谁又能想到,千年前的一则军功爵之法,竟然就能让满朝对新政莫敢多言。

悉数前宋旧时,那一场场的新政,初一开始也似猛虎,猛火烈油一般的。只是新政来的快,停的也快,一朝朝的君臣最终再也不敢提及革新之事。

而今大明,却是谁也不敢对新政提出诽议。

有。

昨日里那洪武门前满朝九成的文官提出了,随后便再也不可能步入这座殿堂之内。

站在武将班列最前的魏国公徐允恭,亦是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这场革新之下,头一个因势入值文渊阁的功勋。

武英殿大学士是什么?

想来,便如那文华殿大学士一般。

至于入值文渊阁又该有如何的权柄。

这位中山王之后,大明的第一勋贵人家掌舵者,脑海中浮起那句军国之事皆由文渊阁票拟。

大明朝是没有宰相的。

然而今朝,却有宰执天下的位子。

就此权倾朝野?

徐允恭不敢有这样的想法,文渊阁只是宫中的一处不算豪奢的建筑群,武英殿大学士更像是一种皇帝恩宠的荣耀。

朝堂之上,六部尚书依旧是官职最高的人。

入值文渊阁的人,若是没了皇帝的信任,亦不过是一道口谕就能将其逐出文渊阁罢了。

似乎,这是为了保持朝中权力的均衡。

徐允恭短暂的时间里,便已经将入值文渊阁的事情消化清楚。

旋即,这位新晋出炉的帝国公爵上前一步,双手合抱,单膝着地。

“臣,恭领教令。”

魏国公领令了。

文官班列头前的高仰止眉头一挑,不禁侧目看向身边的解缙和任亨泰两人。

解缙似乎是感受到了学生的注目,悄无声息的回过头,给了高仰止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

任亨泰依旧是持身而立,再进道:“臣请议新政。”

在殿的文官们,这时候皆是瞪大了双眼。

国家要改革新政,猛如虎也。而这新政的方向,在昨日便已经昭告天下,接下来的日子便是一条条新政的具体条则摆在所有人眼前。

每一条新政改革,都有可能触及到天下所有人。

陛阶上,朱允熥稍稍回身,侧目看向坐在交椅上的太子老爹,而后方才开口道:“新政诸事,交由文渊阁依照陛下旨意,议定整理章程,呈于圣前。”

“太孙所言,即是孤意。”

许久不再开口的朱标,终于是缓缓开口道来。

一侧伺候着的孙狗儿见状,当即上前:“百官退朝。”

今天宫中的意思本就是为新政表明态度,奠定基调,且安排好文渊阁的人事组成。

新政余下的事情,也非是今日一次朝会就能够尽数确定的。

殿内百官明白,见太子和太孙已经开始赶人,心中便是再有想法,也只能是躬身告退。

而朱标和朱允熥父子二人便只是静静的坐在、站在华盖殿内的御桌前,望着百官一一退出殿外。

“孔子的那句话引用的很不错。”

朱允熥正在望着任亨泰、徐允恭这几位在朝的内阁成员,走在最后跨出大殿,身后便传来了太子的声音。

他回过神,双手端在一起,面上带着笑容:“朝廷眼下虽然十官九缺,但新政却要急行,若是这个时候还不能让他们明白了将来,儿子以为便有百万明军在侧,恐怕也难以长久。”

朱标则是转动着手上的扳指,目光好似是穿过了殿门,望向殿外那些正在出宫的官员们,一声长吟后,他幽幽道:“郁新、王儁二人,你不急着处置发落了?”

朱允熥干笑一声,微微颔首:“总要给任亨泰他们在朝堂上留几个能说反话的人,如今朝堂这般,他二人又能再起什么风浪?”

朱标却是摇摇头:“既然你说新政对他们而言,便如猛虎。那留他们原地留任,身边却要放置几只猛虎才是。新政初行,万事以稳为要。”

太子爷说完之后,也不给朱允熥思考的时间。

朱标坐在交椅上歪过头,看向了一旁低头注视着这边,时刻等待着接令的孙狗儿。

孙狗儿当即拱手抱拳,提着衣袍就往殿外走去。

少顷。

这位执掌内宫二十四衙门的大总管,便已经是到了殿外百官身后。

“有口谕。”

孙狗儿的声音并不大,但在宫中这么多年,他的喊话还是传入了每一个官员的耳中。

华盖殿前,百官们慢慢的停下了脚步,眼里却是有些疑惑,不知这口谕到底又是谁的。

孙狗儿则是继续朗声道:“着令,魏国公、武英殿大学士徐允恭,充任大都督府大都督,蓝玉充任大都督府左都督,沐英充任大都督府右都督。

文华殿行走、户部郎中夏原吉,晋户部左侍郎,参知文渊阁。

文华殿行走、兵部郎中铁铉,晋兵部左侍郎,参知文渊阁。

承事郎、大匠师张二工,晋工部左侍郎。

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白玉秀,晋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

户部右侍郎祁著,晋刑部尚书。

工部左侍郎蒋毅,晋都察院左都御史。”

原本就带着沉重心事的官员们,回头看向华盖殿前陛阶上的孙狗儿,心头好似钻进了一声虎啸声。

当真是新政猛如虎啊。

前一刻殿内刚刚提及,此刻便已雷厉风行了起来。

徐允恭、蓝玉、沐英三人就任大都督府,这在情理之中。

而对夏原吉和铁铉两人的谕令,却充满了意外和戏剧性。

反倒是国朝那头一个匠官张二工,晋升成为工部左侍郎,早就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只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件事情将会发生在龙江船厂那艘蒸汽海船下水之后,却不想会被提前到了现在。

似乎,这是宫中为了进一步显示对新政的态度。

华盖殿前,有人躬身领命谢恩,也有人目光闪烁不定,心中念头无数,百感交集。

郁新和王儁两人深深的对视了一眼,只觉得后背发凉。

双手更是悄无声息的藏在了袖袍下,不愿被人看出已经冒汗的手心。

陛阶上,孙狗儿传达了口谕之后便悄然离去。

而在殿前,官员们已经开始道贺。

张二工被一群不知从哪里来的官员们给围着,若非有其他的匠官护在自己身边,这时候的他定然是要狼狈逃窜的。

望着眼前人头攒动,耳边嘈嘈杂杂,张二工只觉得一阵目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