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623)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朝廷现在新政如火,可改变的是官员,是军队。但是百姓们呢?”

“每一次我翻阅史书,很不解历朝历代的革新者们,为何好似是默契的忘记了百姓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就只是站在那高高的庙堂之上,用他们以为的善政去做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

“可他们有问过百姓们是否需要吗?”

“前宋王公是不是能臣?我想,他算是的。可他的新政,当真照顾到了百姓们的需要吗?王公真的有问过百姓们,他所做的新政是否是正确的?”

“我想,同样是没有的。”

朱允熥目光忧愁。

他不相信所谓的王朝周期律,可在人治的中原,庙堂之上的大人物们,从来就不会去真正的体察民情,去询问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他们真正需要的什么。

“百姓们需要什么?”

朱允熥再一次发问,抬着头看着这一片工坊上空,因为那一根根烟囱,而变得灰蒙蒙的天空。

他轻声开口:“百姓们需要吃饱肚子,需要有余粮,需要有余钱,需要有更宽敞的屋子,他们的孩子也需要上学堂,而不是爹种田儿种田。”

“摊丁入亩,上林苑监大力提高粮食产量,这些都只是为了让百姓们能吃饱肚子。可百姓们想要的其他东西呢?”

“为何我会让文渊阁票拟通过另外几条水泥路的修建?为何又要授予潘德善近乎无尽的权力,在整个黄河河道上大用工?为何要在这个时候试图建造铁路?”

“我朝的百姓们,需要有一部分人从田地里走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或者说,去做能赚到更多钱,让日子过的更好的事情。”

“倭工只能是去做最艰苦的事情,去挖矿、挖煤、修筑边塞。我朝百姓,便可以去做水泥路的修建,河道的修建,铁路的修建。”

“这几样事情,朝廷都没有征辟徭役。即便是有征辟,也是给足钱粮,不让百姓们再如过往,自备干粮,为朝廷白做事。”

朱允熥的声音很平静,也很悠长,却有着让人说不上来的信服。

朱高炽沉默了良久,才缓缓开口:“可如此做法,朝廷哪来那么多的钱粮?便是钱钞充足,可一旦过多,民间物价必然抬高,百姓们的日子还是不会有改变。”

这是最浅显的经济学问题了。

一旦天下间的钱钞多了起来,物质总量却没有相应的增多,那么多出来的钱钞就只能被附加在缘由的物质上,也就是涨价。

赚的越多,涨价也就越多。

“所以开国公还要在那边待上数年,乃至于十数年。”

朱允熥不假思索的坦白着:“南边就是一个聚宝盆,南征大军前进十里,大明就能多十里地的产出,就能都给运回来,平抑物价。”

“我在书上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说法。”朱高炽低叹一声,低声呢喃着。

这样的说法,他没有看过。但这样的说法,他却明白,是没有错的。

这几年,随着倭国越来越多的金银被运回应天。

应天城里的物价,已经隐隐有所上涨,只是有朝廷坐镇所以才没有显得太过明显。可变化,却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

经济学是个大问题,朱允熥不觉得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人。

他转口道:“这是长远的事情了,大明也不能仅仅只有修路、修堤这两样事情,招揽大量的百姓做工赚钱养家,从而过上富足的日子。

而近在眼前的,是要让朝廷上下内外,看到新政是正确的,是不会错的。

复行秦法军功爵的旨意,已经下来许多时日,不说京军诸卫还是上直亲军卫,就是地方上的卫所官兵们,也确如炳哥儿所言,如今是求战望战的。

朝廷要让天下人知道,朝廷说出去的话,便是一口唾沫一个钉子,若是当真有人立下不世之功,那就给他封王!

大明需要让自家人看到诚信,封王亦真也!”

朱高炽目光闪烁不断,他学着朱允熥的姿势,双手背到后面,撑在了地上,却才察觉到自己的肚子被绷的有些紧。

而他则是低声道:“所以,全面经略倭国,不论从哪一点来说,都是为了朝政。”

朱允熥重重点头。

“这一战,非打不可!”

“不破倭国,誓不罢休!”

……

第四百三十九章 走在朝廷前头的曹国公

洪武二十八年的前半截,是漫长的让人心惊胆战的。

而后半截,却又让人觉得是无比的快速。

刚刚到了七月,太孙府就一片紧张。

可在这紧张的气氛下,又潜藏着一份压抑着,只等最终结果的喜悦。

太孙妃和太孙侧妃,都到了临盆生产的日子了。

在九曲青溪附近,或明或暗的多了一些终日里闲散晃荡的年轻人。

大明的第四代嫡系即将降生,由不得朝堂之上和宫中紧张。

而在朝堂上,新政似乎也进入到了一个渐佳的状态。

皇帝在新政上强硬的态度,以恩准数百名京官为开始,让天下人明白了皇帝的意志是不容更改的。

地方上的士绅功名之辈,乃至于那些不可数的未曾表态的地方官员们。在面对因为复行秦法军功爵,而变得求战求功似渴的卫所官兵,不论心中如何的不满,都不敢都丝毫的表露出来,唯恐自己的项上人头成了那封王路上的一级军功。

新政的一开始,在经过激烈的皇权和官权的碰撞之后,意外的进入到相对缓和的局面中。

文渊阁里。

又是一日内阁会议。

首辅任亨泰端着茶杯坐在一张凉椅上,在他的一旁则是翻阅着几份奏章的次辅解缙。

至于年轻的高仰止,和暂时一人代表明军的徐允恭,则是围着几人中间的书桌,纷纷坐靠在因为盛夏而添置的凉椅上。

“太孙府那边,不单单是要应天府和上元县派人盯着,提防不测。还要叫兵马司让那边,再多设几个铺子。”

任亨泰喝了一口早起的凉茶,目光看向左侧的徐允恭。

徐允恭点头道:“兵马司这几日已经在太孙府周边,新增了五处铺子。随时有人候命在内,只要外头稍有动静,便能封堵各处。

锦衣卫在周边也增添了人手。从京军马军营调入上直亲军卫的那个千户官马洪庆,如今也带着亲军驻扎在太孙府里头。”

解缙放下手中的奏章,抬起头满面期待:“啊,愿上苍保佑,我朝世代平安。”

任亨泰则是更实在一些:“这些年太孙冲的太前了,谁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人心怀怨恨,伺机而动。宗室子嗣繁衍,是社稷之事,我等身份内阁,责任重大。这些日子,还要国公多多费心,务必不能出了差错。”

徐允恭点点头,这是应有之意。

高仰止细想了许久,见到几人都开了口,这才小声说道:“是否要在应天城门处,便开始盘查一应入京人等,若有情蔽,也能及早发现。”

徐允恭看向最年轻的内阁成员:“小高阁老,应天城那些个城门,早就已经接到大都督府的军令了。”

高仰止张张嘴,随后冲着徐允恭拱拱手。

大都督府所想,似乎根本就不用走到内阁,无疑又是一次军方在内阁中的亮眼表现。

任亨泰看了徐允恭一眼,转口道:“应天通往淮安府、凤阳府的水泥路,是殿下交待下来的事情,征辟沿路百姓的公文已经发下。朝廷还需要催促户部调运粮草、筑路物资;工部亦要派遣熟稔的匠人过去指派做工;大都督府那头更要下令地方卫所,做好护路准备,谨防歹人破坏。”

刚刚慢人一拍的高仰止,正欲抱拳开口。

在他对面的解缙却已经是抬起手,制止了高仰止已经到了嘴边的话,转头笑着看向任亨泰:“户部和工部那边,便由我去吧。

修筑新式水泥路的事情,本就是我提议的,如今应淮、应凤两条水泥路即将开工,这些事情还是我去做好一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