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690)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朱允熥又是哼哼了两声。

太子爷老爹肯定是不需要顾命大臣的。

那按着今天这番话,解缙他们这是被老爷子钦定留给自己的顾命大臣了。

朱允熥的眉头不由紧了紧,近来老爷子便时常感叹自己年迈,已不似当年。

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讯号。

可按照原本进程,如今洪武二十八年,往后还有……

朱允熥摇了摇头,不愿在这个问题上去思考太多。

突然得知自己马上就要被赶出应天城,要在外面晃荡一整年,行万里路,绕一个大圈子才能再回应天城。

朱允熥也没了继续留在上林苑监,看那帮监生接下来挖红薯的场面。

拍了拍,朱允熥瞅了一眼解缙。

“解大绅如今到底是愈发醇熟,看似不会装,实则是最会装的。

走了,回宫找我家老爷子说清了这件事情。”

被点破了的解缙,满脸尴尬。

只顾着拱手颔首。

“臣恭送殿下。”

……

“臣等参见殿下。”

华盖殿前,高仰止、白玉秀、马洪庆、牛大富四人,身着各自品级的官袍,让在殿门旁,朝着刚刚从上林苑监赶回来的朱允熥行礼。

事情根本就没有这么简单!

朱允熥一路琢磨着老爷子要将自己从应天城赶走的事情,一路到了华盖殿前。

高仰止四人的呼喊声,方才将他喊醒。

他抬头看向殿门旁的四人,眼中闪过一丝意外。

老爷子这么快就开始安排了?

朱允熥目光扫过四人,摆摆手:“免了礼,可都是刚刚面见过陛下?”

四人里面,高仰止官位最高,乃是文渊阁大学士、内阁大臣、督察院左都御史。

他抬手拱手,看了眼身边三人,随后方才开口:“回禀殿下,今日陛下召见臣等,方才言毕。”

话不多,嘴很密。

朱允熥点点头,看向高仰止身边的另外三人。

白玉秀是如今的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当初入了心学的门,观政之后任官通政使司正八品知事官。后来河南道大水,官场震荡,为了给那些观政的心学子弟铺路,便将他升任吏部文选司。

马洪庆则是京军马军营统领千户官,也是去过一趟河南道平叛的。只是如今看他身上的官袍,倒是已经升了官,成了京军卫所指挥佥事。

以上两人跟着高仰止一同入宫面圣,都在朱允熥的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

倒是最后的那个牛大富,让朱允熥有些意外。

这人还是当初东征大军名下的百户官,当初东征大军平灭倭国,还是这个牛大富带着捷报回京的。

后来似乎就一直留在应天。

在朱允熥的设想中,最多也就是大都督府那边为其升一级,留在京军里头给个好差事。

可看对方这一身新官袍,竟然成了个千户官。

老爷子这是已经给自己选定好随行的人了呀。

朱允熥心中默默的想着,轻笑开口:“可要在此等等孤?”

牛大富低着头,白玉秀看着头顶雕花的横梁。

王洪庆左看看右看看,最后盯着地位最高的高仰止不动。

高仰止笑了笑,拱手道:“臣等自是要候在此处。”

“那就等孤面了圣出来说话。”

朱允熥跺跺脚,转身挥袖进了华盖殿。

跨进华盖殿,朱允熥明显有些异样的感触,不知有多久,自己没有在华盖殿内面圣了。

一进华盖殿,正上方的御座不见老爷子的踪影。

朱允熥习惯性的看向一侧的偏殿。

洞开的门后,果然是自家老爷子和太子爷老爹两人,正相对而坐弈棋品茗。

“孙儿参见爷爷,参见父亲。”

朱允熥恭敬的走到了两人身边,躬身作揖。

嘭。

棋子落盘。

“太子你这局又输了……”

朱元璋发出喜悦的笑声,转头看向回宫的大孙子,啧啧嘴:“解大绅办事倒是麻利,这么快就让你小子找回来了。”

朱允熥干笑着:“孙儿都要被爷爷赶出家门了,哪能不回来问清了到底是孙儿做错什么事情。”

喊了声委屈,卖了个苦,朱允熥就闭上嘴不说话。

棋盘前,朱标挑着眉,无声的笑了两下,便端着棋篓子从棋盘上往里归子。

朱元璋取了一旁的湿手帕擦了擦手,转过身来:“叫你出京,是为了办正事。”

“爷爷这次绕了一个弯子,让孙儿从解大绅嘴里知晓,却是让孙儿心中有些不安。”朱允熥如实开口。

“你瞧瞧你儿子,模样可怜,可这脾气啊,也不知道随了谁,倔!这是非得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朱元璋哭笑不得的指着朱允熥,对着在归子的朱标吐槽了两句。

朱标轻笑道:“儿子以为,大抵是随了父皇的性子。”

朱元璋瞪了太子两眼,便又对朱允熥说道:“让你出去走一走,替爷爷看看,还能以后委屈了不成!”

朱允熥立马转口:“那自然没有委屈,只是……”

说着,朱允熥小心的打量着老爷子。

离着近了,仔细的看,老爷子当真是老了很多。

朱元璋轻叹一声:“甭看了,你爷爷是真的老了。与你说吧,等你这一遭出京转一圈,朝中新政大概也能步入正轨。接下来爷爷就要倾九边全力,北伐平定草原,乃使我大明放牧大漠。

等到那个时候,爷爷就禅让,你老子当皇帝,你当太子。俺就带着圣儿、茯苓,过上含饴弄孙的养老日子。”

虽然明知老爷子的心思。

但当老爷子将这话说出口,朱标还是立马放下手中的棋篓子,跪在一旁的地上。

朱允熥这时也赶忙跪下。

“爷爷龙体安康,福寿绵延,大明离不开爷爷,朝廷也离不开爷爷,爷爷万不可行禅让之举。”

朱元璋却是冷哼一声:“老子是皇帝!老子想禅让,你小子敢拦?这几日安顿好宫里宫外的事情,就赶紧给老子滚出京,走完这一趟,咱大明才算是真的安稳了。”

……

第四百八十一章 禅让和离京

禅让。

大明的洪武皇帝,终于还是亲口说出了要行禅让之举。

从今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八年开年以来,老爷子就数次流露出自己年事已高,不复当年的迹象。

可是对于皇帝要行禅让之举,所有人都只是在心中有所揣测,却不敢明言。

谁也不敢问皇帝是不是要禅让。

朱允熥认认真真的回想了一下,历朝历代到底有多少位皇帝干了禅让的事情。

上古时期的自不必说,当夏禹时禅让才变成了家天下制。

而在唐以前的所谓禅让,懂的都懂,那些禅让的帝王最终的结局大多不过是被杀被害。

唐以后,大多都是善始善终。

但是帝王的禅让,却不意味着皇帝权柄的转移。而每一次禅让,都会带来一次权力的冲击和碰撞。

老爷子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当真是要决心禅让吗?

朱允熥小心的注视着眼前说要禅让皇帝之位,好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老爷子。

“您是大明的皇帝陛下,自然是说一不二。”朱标撑着膝盖缓缓站起身,脸上流露着无奈:“只是朝廷如今新政当行,天下间还有数不尽的事情没有办好,边疆战事更是没有一日停歇下来的。

这个时候,大明最需要的就是稳。何以稳?地方稳,百姓稳,百官稳,朝堂稳。但皇帝更需要稳,皇帝之位一旦更迭,国家便要乱上一阵子。

到时候,新政停摆,边疆起战火,如今看似花团锦簇的大明,还未尝可知又会生出什么事情来。”

朱标轻声说着话,走到了儿子身边,弯腰伸手将自家崽拉起来,目光真诚的看着老爷子。

“这孩子不过是涉足朝堂数载而已,您要他去凤阳、去九边,都可以。可是要他做现在做太子,要他真的坐在国家储君的位置上,这便是拔苗助长。”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