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738)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而他作为此次跟随太孙北巡的百官魁首,他的话再更多的时候,也同样是代表着太孙的意志。

有人躬身插手作揖。

当所有人都弯下腰后,河堤上传来一道齐声。

“阁老高见!”

高仰止微微偏头,看向沉默着的皇太孙,而后冷声道:“查!查用料,查用工,查一切可以查的。叫河南道三司的人回来,河南府因谣言出了民乱,他们平定不了人心,就让朝廷兵马过去!”

他一说完,当即就有随行的兵部官员开口:“启禀高阁,凉国公麾下的兵马,正由景川侯等人统领,赶往河南府。凉国公先前,已经亲自赶赴河南府。”

北巡这边的官员自然是知道的更多。

但是在场的河道总督衙门和河南道的官员,却是齐齐一震。

太孙这么快就要动用朝廷的兵马了吗。

速度如此之快,难道是在进入河南道听闻了谣言之后,就已经开始布置调动兵马了。

人人心中存疑。

“调平阳卫、宁山卫、潞州卫南下怀庆府,交由东川侯胡海统御。调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太原前卫屯驻平阳府蒲州城,交由鹤庆侯张翼统御。”

许久未曾开口的朱允熥,平静开口。

众人顿时一震,连带着高仰止也不由侧目看了过来。

虽然山西道地处北地,前面就是关外,因此朝廷设立屯驻了众多卫所。

可是若将设于大同府的山西行都司剔除在外。山西道境内,也不过只有四万多的兵马。

三府及太原三卫,合共六卫兵马抽调南下,这就几乎是去掉了山西道境内半数的卫所兵马了。

高仰止目光微微一缩,他这才反应过来,这里大概是涉及到那一桩事情了。

而如今河南道出现的谣言,竟然是个再好不过的理由和借口。

朱允熥转过身,背对着众人,重新面朝黄河。

“查吧,让锦衣卫去查。在查清之前,无论河南道三司,还是河道总督衙门,其官属皆戴罪当差,停俸。”

朱允熥的目光从河面上抬起,看向了对岸西北方向。

那边是河南道卫辉府,而卫辉府过去便是山西道。

太孙已经发话了。

在场没有人敢出声反对。

依照当初皇帝陛下的旨意,只要太孙离京,他所在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将以他的太孙教令为准。

地方上,无论是文武诸事,还是百官奖惩,皆由太孙一言而决。

太孙要动用山西道六卫兵马,且并非是大同府那边山西行都司治下的卫所兵马,自然算不得什么大事,亦可调动。

“随孤走走吧。”

朱允熥看向还跪在地上的潘德善一眼,随后又扫向身后的高仰止,便自行背着手沿着河堤往上游走去。

高仰止会意,见潘德善似是没有听见,便上前俯身将其拉起。

“河道上的事情,总会查明的,潘尚书不必将罪责归咎到自己一人之身。”

潘德善张张嘴:“下官……”

高仰止立马摇头:“潘总督不必多言,你只需知晓,河道上的事情,不单单只是影响河南道两岸百姓。莫要让殿下久等,殿下恐怕还有些话是要与总督交代的。”

说着话,高仰止便拉着潘德善往前赶。

其余的官员们,则是驻步原地。

北巡的官员中,也已经有户部、工部、都察院的官员,前来与河道总督衙门的官员对接诸事。

朱允熥背着手走在河堤上,目光注视着前方。

尽管兰阳县三义乡这一段当初的决口已经被堵上,且进行了修建加固。

但河道上的事情却并没有结束。

因此,河堤两侧仍有大量的河工在做事。

大抵是因为锦衣卫那一身飞鱼服,河工们纷纷都低着头,连带着做活的动静都小了一些。

朱允熥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等到脚步声离着更近一些。

他才淡淡开口道:“朝廷定下给河工的工钱、口粮,可曾因河道修建而挪用,或有过克扣缩减?”

高仰止侧目看向潘德善,眼神示意。

潘德善当即抱拳,一边脚下跟随走动,说道:“回殿下,河道上的工钱、口粮,都是依照朝廷定下的数目,按日、按月发放的。所有账目,都存档在河道总督衙门。”

朱允熥点点头,看着河堤两侧的河工们,虽然身上站满污渍泥土,肤色也因为之前夏日里的烈日而变得黝黑,可是身子骨却都不曾有消瘦。

他又问道:“冬天就要到了,河道上数十万人的冬衣,可都准备好了?”

潘德善答:“河南道三司衙门筹备了部分冬衣,臣入秋也已上奏户部,请调棉、棉衣,近日也已经分批运抵,解入库房。”

“入冬后、开春时,河道上的用料,可曾都提前备好?”

潘德善这会儿却是摇摇头:“入冬后的用料都已备好,足够使用,不会耽误工期。只是,开春时河道上的用料,如今只是下了数目文书,还未曾解送过来。”

时间太过漫长。

而这漫长的河道,每一日需要使用的材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没有谁能够将好几个月的用料都一次性准备充足。

朱允熥轻叹一声:“你看,河道上的事情都是井井有条,你也是个办事的人,察院、刑部、大理寺也派了人过来监督,不至于有舞弊之事发生,可这河道却偏生出了事,但这事也不是因为你潘德善。”

潘德善躬身弯腰:“不论如何,臣是河道总督,河道上出了事,臣便脱不了干系。”

朱允熥停下脚步,转身回头看向潘德善。

他轻笑一声,在潘德善不解疑惑的目光中,轻轻张口。

“难道你要以死抵罪?”

……

第五百一十一章 哪里出了问题

潘德善迟疑了一下,紧闭着嘴,目光却是不断的闪烁着。

当拦水坝和减水坝毁坏,无数的河水从上游冲下来,将自己卷入河水之中。

潘德善就清楚,河道上发生的这件事情,必须要给朝廷和天下一个交代。

自己是朝廷钦命的河道总督大臣,若要担责,自己是最好的选择。

而河道总督衙门里的那些治河官员们。

他们还很年轻,还很稚嫩,还有更大的希望。

只要自己担下这份罪责,任凭朝廷发落,便能保下这些年轻的治河官员。只要他们还在,还继续留在治河的位子上,总有一天,大明终究也一定是能让咆哮宣泄了无数年的黄河变得安澜。

朱允熥淡淡的看了潘德善一眼,叹气着微微摇头。

随后,他便转身继续沿着河堤往上游走去。

在潘德善身边的高仰止亦是叹息一声,伸手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潘德善看了一眼,默默点头。

两人并肩而行。

高仰止低声道:“潘尚书是个做事的人,也是有担当的人。若是换作旁人,恐怕在河道出事的那一刻,就会将责任推卸到督造拦水坝、减水坝的官属身上。

更不要说,回如潘尚书一样,自履任河道总督大臣以来,几乎是每一日都在河道上。当日那大水下来,潘尚书更是身处险境,因大水而负伤。”

这些都是劝慰之言。

然而潘德善却只是脸色平静的摇着头,低声道:“此乃罪臣职责所系。”

高仰止呵呵一声,沉声道:“潘尚书要以一己之身抗下所有的罪过,出发点是好。可潘尚书是否想过,你抗下罪责之后,朝堂之上便当真不会再起纷争了吗?”

潘德善转过头,眼睛里带着疑惑。

自己以河道总督大臣,加工部尚书衔,一力承担河道上发生的祸事,朝堂上难道还不能满足?

高仰止看着潘德善那不解的双眼,亦是摇摇头:“潘尚书如今的位置,是怎么来的?”

潘德善当即回答:“自是得皇太孙殿下蒙幸,罪臣才能得此高位,手掌权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