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760)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不论是任亨泰、解缙、朱高炽,还是郁新、王儁、冀凯这些人。

所有人都在静静的聆听着。

袁少师今天起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命题,开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奏对。

“陛下,百姓之艰,于地一尺。

三皇五帝乃始,地以公分,氏族共食。

至夏商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士大夫公卿配享,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成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前秦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集关中老秦六世余烈,而成始皇千古之一。

至于后,汉有王莽王田。北魏、隋、唐,乃有均田。

开国之治虽好,累数朝却终是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夏商周三朝行贡赋之制,春秋管仲行相地而衰征。两汉编户齐民,分有田租、算赋、口赋、徭役、兵役。魏晋南北行租调,隋唐使租庸调,宋以募役及方田均税。

恒地于中原,千载数朝,百姓何以哀于元末,筑我大明重塑。

臣之老矣,如似桑泥之老农,行于泥泞,拔腿为艰。得蒙陛下隆恩,以少师荣。

老臣此间之诚,莫叫悔言。

中原恒地,强似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百年国祚,开国之民,亡国可在?开国之地,亡时名于何人之下?

稻种于春,收于夏,复耕秋收。麦种于冬,收于春,夏秋两税。百姓四时而动,终年不歇,薄田一二,揭盖以水,筷立而倒。

陛下亲历阡陌,起于农桑,经前元乱世,知乱世之下,百姓易子而食之灾。

上善若水,民为水。

盖谷不足,则食不足;食不足则民之所天不遂,物之可贵如此,苟非顺时调护,何以得之农者,当知其力矣。”

袁素泰的身影,在洞开的奉天门下,随风摇摆着。

他已奏对完,可这篇长长的奏对之声却还回荡在奉天门前。

朱元璋目光凝重,静静的回想着袁素泰刚刚的那番话。

袁素泰今日当众的这番话,通篇没有提及半处朝野上下的人和事。整篇也只有一个核心,那就是百姓之艰,农事之难。

只是皇帝明白。

这位如今朝堂上文官第一人,是在和自己说明新政必须要做下去。

不做。

大明现在连新政都做不了,往后更不可能做成。做不成,大明终有一天也会和强汉盛唐一般,成为史家手中墨笔下的点点文字。

“陛下!”

先前就已出班的户部侍郎夏原吉,当即沉眉高呼一声。

旋即,夏原吉双手提起衣袍向前一抖,重重的跪在地上。

“臣请陛下严查!国家不能纵容此等不法之事滋生,国家更不能纵容有此不公之事出现!

赋税乃国家之源,百姓忠厚,按时纳税。然大户缙绅,却横加藏匿,损国家之利,私肥一家之荣。此举,朝廷绝不允许!

今日他藏一分之利,明日又藏二分之利。长此以往,大明便犹如那千里之堤,终会毁于此等白蚁之手!”

试问新政对哪里带来的改变最大。

满朝上下,可以说是户部的改变最大。

户部在应天城外的大仓,一日更比一日的充盈,递交到工部加建的行文一日多过一日。

杭州仓、淮安仓,供应着大江南北的一应所需。

交趾道的岁入,经由海船直入北平,只需要再运作几年,整个九边将会彻底摆脱粮草物资之困。

瀛洲四道的金银,如潮水一般的乘着大明的战船运抵城外码头,沉重的金银压得马车咯吱作响,便是最健壮的战马,也拉得气喘吁吁。

阻拦新政,便是挡了户部的路,挡了户部所有人升迁的路子。

夏原吉目光幽幽的扫向户部尚书郁新。

这就是个蠢货。

或者说,这是一个太过精致的聪明人。

随着夏原吉的奏请。

奉天门前,再一次的响起了附议之声。

“臣,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解缙,附议!”

“臣,吏部尚书,翟善,附议。”

“臣,通政使司通政使,来征,附议。”

“臣,应天府知府,邹学玉,附议。”

“……”

如同先前附议弹劾清查河道河务一般,无数的文官在此刻站了出来。

然而,当内五龙桥南边的声音停下来之后。

奉天门前。

大明魏国公、大都督府都督、内阁大臣徐允恭,亦是一震双臂。

“臣,徐允恭,附议。”

随着徐允恭的开口,朝会上发出了一阵骚动。

身为大明如今当之无愧的军方第一人,执掌大都督府,入值文渊阁的徐允恭开了口。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大明朝堂上罕见的一幕发生了。

随着徐允恭的开口,自他以下,五军都督府之汤醴、上直亲军卫统领之常森,以及所有的功勋武将,在京武官,尽数齐刷刷的跪在地上。

“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武将们的声音,响彻在皇城之内,震得皇城宫殿上的琉璃瓦好似都抖了抖。

那些原本还附议弹劾清查有关河道事故的朝中官员们,只觉得一阵目晕眼花。

大明朝的武将们,第一次以如此整齐统一的态度,对某一个事情表达了一致的态度。

而随着徐允恭带头,朝会上所有的武将们都跪地附议时。

文官那边,原本还属于中立,并不想参与弹劾有关河道河务亦或是奏请清查地方清丈的官员们,也站不住了。

这个时候,谁站着谁就是傻子。

没有中立派可以容身。

一阵清风拂过。

整个奉天门前,所有人都跪在了地上。

徐允恭侧目看向如郁新、王儁之流,眼底闪过一丝轻蔑。

比人多?

大明朝有百万雄师!

比上下一心?

军中最讲究的就是军令如山!

朱高炽在人群中,抬起头,将目光投向了奉天门下的老爷子。

朱元璋脸上带着一抹笑容,说不清是什么含义。

只见他在许久之后,方才轻轻的拍了拍扶手。

朱元璋轻笑两声:“看来,大明的朝堂之上,都是一片赤诚忠良啊。”

就在人们以为皇帝将要开口圣裁的时候。

朱元璋却是双手按在了扶手上,将身子撑起来。

一旁的朱标立马起身上前,伸出手试图搀扶着老爷子。

朱元璋却是回头,淡淡的看了老大一眼。

朱标立马收起手,有些无奈的跟在了已经走下台阶,向着前方走去的老爷子。

跪地的官员们,随着皇帝的走动,默默的挪动着腿脚。

朱元璋脚步稳健,一路便走到了袁素泰面前。

他站在袁素泰身前,轻笑了两声:“少师之体,少师之功,往后此等礼节,不可再做,此乃朕之口谕!”

袁素泰一愣,抱着笏板抬起头。

朱元璋已经是俯身,伸出双手托住袁素泰的双臂,他只是微微用力,袁素泰脸上便是一阵神色闪过,不敢迟疑,赶忙就双腿用力,自己站了起来。

“臣汗颜。”

朱元璋握了握袁素泰的手臂,昂首挺胸,目光平静注视着眼前跪在地上的大臣们。

“朕当真希望,满朝皆是袁少师。”

袁素泰已经感动的双目泛红。

自上林苑监成了朝廷里受人瞩目的地方以来,无数人都希望能调任上林苑监为官,陛下和朝廷也屡次希望自己能到别的位置。

甚至于,解学士也与自己商谈过几次,言称内阁之中该多些如他这般做实事的人。

只是都被袁素泰一一谢绝。

而皇帝这番话,无疑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同时,皇帝这番话,也无疑是在对新政表达最明确的肯定。

朱高炽见此情形,当即起身。

“陛下,臣还有话要说!”

朱元璋侧目,越过袁素泰,看向自家这个胖孙。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