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779)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殿下心中应当是已有定计了吧。”

年轻的通政使司知事官王信陵,低声嘀咕着。

他觉得殿下不是那等莽撞之人,固然他当初在交趾道的时候会身先士卒,抢先登城。

但这些年下来,殿下定然是知晓以他的身份,已经不必再做这等以身犯险的事情了。

这太行山后面的山西道,现如今是个什么情况?

那可是随时都有可能会生出遍地反贼的凶险之地。

而且这帮反贼还完全不同于以往。

他们手中有钱有粮还有人。

山西道现在就是一个还不曾喷发的火山,在那高高的山口下面,正有汹涌的岩浆在激荡着,每一次碰撞都会激发出剧烈的火焰。

而这个火山也随时都有可能会完全喷发出来,将山脚下的一切都给淹没吞噬干净。

如果皇太孙没有十足的打算,是断然不可能说出要改变计划,做那以身犯险冒进山西道的事情来。

朱允熥转头看向王信陵,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清空太原府以南各府境内卫所兵马,前番以行文山西都司,皆以提防河南道生变为由,调诸卫兵马南下。

而今,再以筹谋明岁开春,朝廷征伐关外为由,再调山西都司卫所兵马北上大同,转由凉国公蓝玉统御。

以大同兵马,暗中看管镇压山西道境内北上之卫所兵马。”

将山西道境内的卫所兵马清空,只保留太原府境内有限的兵马。

这便是朱允熥的计划之一。

高仰止眼睑动了几下,明显是在思考由此而带来的影响和可能性。

他开口缓声道:“将山西道卫所兵马南北调离,固然可减轻后续压力,即便是晋商过往有所收买。但在所调卫所周围亦有朝廷别处兵马威慑,大概是不会生变的。如此,殿下要进山西道,可能遭受的风险也就小了很多。”

身为内阁大臣,即便是最年轻的那位,高仰止还是措辞的很谨慎。

曹震则是嘀咕道:“风险变小,却不代表就完全没有风险了。”

高仰止接过话:“是这样的。而且若是大举调动山西道兵马,也必然会引起反贼们的注意。即便是朝廷有所掩饰,也不可能消除反贼们的揣测。”

朱允熥笑道:“太原城里,还有晋王府的三卫兵马可以供我们调用吧。”

这时候,一旁的孙成却是脸色微微一变。

他赶忙上前:“臣请罪。”

朱允熥愣了一下,转头看向孙成:“你又有何罪之有?”

孙成脸色涨红,当即就跪在了地上:“回禀殿下,刚刚入夜之前,臣接到了山西道那边传回的一则消息,尚未来得及禀告殿下。”

曹震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嚷嚷着:“你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悬在这里吊人胃口?”

孙成小声道:“殿下前番行文晋王府,要晋王殿下北上大同,和凉国公一同坐镇大同,控扼山西道北部。晋王殿下已然抗令不尊,言称要与太原城同在,死守太原城不落于贼子之手。晋王府三卫兵马,也……也要调往宁武县那边……”

大明朝的晋王爷要和太原城同在?

黑夜里,分明看不清每个人的脸,却又能从彼此脸上看到那一抹抹浓郁的惊讶。

朱允熥惊讶之余,却是有所感叹。

“三叔这才是以身犯险,明知可能会身临险地,却面不改色,与城同在啊。”

高仰止则是急声道:“晋王这不是胡闹吗!到时候贼子若是擒住晋王,叫殿下何以处置?若放贼子作乱而不顾,则叫天下寒心,百姓受灾。若是强行镇压,则晋王危矣,殿下必遭宗室攻讦!”

曹震亦是面露不满。

他知晓晋王向来都与太子殿下亲近,也是九边诸多宗亲藩王里面,对太子殿下最是鼎力支持的一位。

但此番选择,却明显是在打乱这边的布局。

朱允熥目光有些恍惚。

他想到了正在大本堂里进学的晋王府世子朱济熺。

在老爷子那一众皇孙里面,朱济熺是如今最年长的那一位。

但是在应天,他也是最低调,最不爱与人说话的一个。

在朱允熥的印象里,朱济熺不如炽哥儿多智,不如炳哥儿勇武,但他却有着另一种让人愿意留在身边的感觉。

在不多的交往接触中,朱济熺那耿直的性子,最让朱允熥记忆犹新。

而且,似乎是因为三叔和太子老爹的关系,朱济熺总是愿意和自己闲聊。却从来也不说朝堂上的事情,只说大本堂里各家堂兄弟每日发生的事情,也会偶尔说些大本堂放假后,他在应天城里遇到的新鲜事。

这就是一个老实且耿直,没有多少心思的人。

而后,朱允熥又想到了将来晋王一系所遭遇的变故。

心中不免又多了几分唏嘘。

想着当初那个能在藩国当众车裂人的三王叔,又听闻这几年晋王朱棡颇有改善,更是多了不少的贤名。

朱允熥脸上露出笑容,转口道:“三王叔要与太原城同在,此乃我宗室之骨气!便是有所违令,但我们为何不换个方向去想?”

曹震连忙好奇道:“都这样了,殿下还能怎么做?”

朱允熥轻口道:“既然三王叔也留在太原城,手底下必然是有所准备的,断然不可能只有那要被调离太原城的王府三护卫兵马。到时候,我们何尝不能在太原城里应外合,彻底肃清太原城,令山西道正本清源!”

高仰止见皇太孙已经断然不可能更改主意,心中虽然紧张,但还是不断的思考着若是北巡行在真要进山西道后的各种安排。

黑夜里,这位着红袍,手握帝国内阁大臣之权柄的年轻人,沉声道:“殿下若跨太行入山西,北巡兵马不可少一人。景川侯麾下兵马,若左右护卫,或短日尾随。”

高仰止的脸上露出一抹狠色:“山西道可乱,关口可失,百姓可临危。然!殿下之安危,重如泰山,不可有一丝闪失!”

……

在距离怀庆府很远的北方九边长城上。

冬季的雪,已经将长城内外覆盖的严严实实。

冰冷刺骨的风,叫长城上的大明边军只愿缩在戍堡里烤着火取暖,而不愿到外面去。

若非每日都有巡边的任务,这些情愿直面草原骑兵手中弯刀的大明最强战力,也不愿去面对那大自然所带来的冰雪威力。

一场接着一场的雪总是下个不停。

一直下到整个北方都变得人迹罕至之后,方才停了下来。

似乎,北方的雪,就是在提醒人们,没事别出门。

只是帝国的运行,却总是需要人们走出烧着火堆的温暖的屋子。

宣府镇,和西边接壤的大同镇,共同组成了山西、河北一带长城的重要军镇关隘。

宣府镇境内共有十一卫、七千户所,合共超过六万大军云集一处。组成了河北道西北一侧最重要的防御线。

敌军过宣府,则可直入北平府,继而畅行于整个河北道,乃至于继续南下逼临黄河,威胁中原安宁。

而在宣府镇前出最远的东北侧。

依山而建的长城,巍峨且肃穆,安静的护卫着帝国每一天的安宁。

开平卫,与开平忠武王常遇春有着同一个称谓的大明卫所,正是宣府镇东北侧最核心的防御力量。

开平卫中军治所,坐落在一片山脉之间的独石堡。

独石堡往北,出东栅子口、北栅子口,便可冲出大山进入大漠草原。

此时的独石堡已然与所有整个北方长城一样,被皑皑白雪所覆盖着。

山脚下的独石堡因为驻扎着开平卫的主力,偌大的独石堡周围一遭倒是被战马给踩踏出黑色的泥土来。

从独石堡往北边山上,也暴露着一条条黑色的痕迹。

那是独石堡这边的役工们修缮长城所留下的印记。

在北栅子口和西栅子口之间的山顶上,沿着山脊线而修建的长城蜿蜒崎岖,最高峰修建有一座砖石材质的望楼戍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