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870)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落光了叶子的杏树下凉亭里。

解缙动作缓慢的为铁铉重新倒了一杯茶。

福建道送来的大红袍,茶汤红润,汤面微微涟漪,卷着一缕白烟。

铁铉望着升起的白烟,低头轻轻的吹了一口气。

那烟,也就开始扭曲了起来。

铁铉轻声开口:“对此,大绅兄有何见解。”

“新政去不得。”解缙回的很果断。

似乎在刚刚,铁铉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就已经有了他的见解。

铁铉微微皱眉,面露疑惑:“哦?”

解缙眉头有些凝重:“眼下新政看似弄得风风火火,可是其中繁杂,却会将你牵扯深陷其中,而无暇顾及其他。

地方上,有秦王在督办,他能说不通便动刀子,你呢?你敢吗?”

仅仅是因为摊丁入亩、清丈田亩一事,秦王殿下这几年已经不知道杀了多少人。

光是内阁收到的有关弹劾秦王的奏章,便是好几辆大车都装不下。

这个冬天,光是烧那些弹劾奏章,都够内阁取暖的了。

且不说,还有如今尚未结束的地方官员审查一事,但凡是被查出不法,便是一个株连,一桩案子就能让成百上千人丢掉性命。

铁铉摇摇头。

他可以在瀛洲肆无忌惮的施行倭人灭绝政策,但绝对不能在中原还是那般无所不用其极。

解缙轻声道:“新政需要时日,而你需要走的更远。今岁河南道之乱、山西道之乱,根由是什么?就是因为新政压制之下,地方上积攒起来的一次爆发。

为何陛下屡屡动用秦王,而非让我等内阁直接操办?秦王办完了差事,可以回封地,若是冤声太大,陛下还大可将秦王削了,禁在京中思过。

若是我等,恐怕只能是以人头平息地方怨气,再让新政继续推行下去。”

铁铉沉吟良久:“所以……大绅兄是希望我去九边?”

解缙点点头。

“你在瀛洲数载,可以说国家能将瀛洲分设四道,你才是出力最大的。

你熟悉如何节制域外之地,熟悉如何让我朝将域外之地驻步蚕食。

而今,太孙正在边关,无论与瓦剌能否结好,这两年关外定然会有一场大战,一场使我大明鼎定乾坤的大战。

若胜,则百年之内我大明北方无虞;若败……”

“恐怕国内新政也将受到影响,乃至于中断。”

铁铉接过话,也终于是明白了九边那边,如今对朝中的时局影响有多大。

解缙点点头:“正是如此,所以你该去九边。草原上的狼崽子,这上千年来总是杀不完的。那九边长城便是起于春秋战国之时,便是大秦即将被七国余孽覆灭,朝廷也未曾回调镇守边关的大军。

汉武帝雄才大略,有卫青、霍去病将帅之才,也不过是打下了数十年的太平光景。

这么多年来,草原上消失了一批批的人,却又有新的势力生出。

大明要想真正走进盛世,掌握那万世基业,草原上必须结束这般状态。

而你,你最熟悉如何去做这件事情。”

亭子里,铁铉陷入了沉思。

许久之后,他才重新抬起头。

“所以,若去九边,我所行之法,亦不能如在瀛洲所施之法一般。”

解缙点头道:“正是如此,你得审时度势,重新思量对策。”

铁铉忽然笑了一下:“大绅兄有何指教?”

说完,他目光深邃的看了解缙一眼。

既然解缙今日能如此推崇,让自己去九边,那他定然是早就思量过这件事情。

而他只是缺一个帮他去实施这些计划的人而已。

自己这次回京,似乎是正正好的。

解缙也笑了一下。

他们都是聪明人,这些心思,他就没指望能瞒过这位人屠铁。

“其实你在瀛洲做的事情,我都有看过,从一开始到现在,每一条都仔细审阅过。虽然不能尽数转用于草原之上,可其中却有不少法子,是可以用之的。”

“改其风俗,定其居所,弱其族群,化其为汉。”

解缙一字一句的说出自己心中所想之策。

在他对面的铁铉,听得认真,一字不漏的记在心中。

解缙则是继续道:“近来我时常去工部寻张尚书,他那水泥甚是便捷,以我所思,可用于关外草原之上筑造戍堡,继而扩为坚城,以此震慑一方,徐徐推进。

再以水泥路与铁路,连通各处,继而以路切分草原,使其不可一统。

招牧民为我大明放牧,给予粮草,收买人心。

售于草原部落贵族以豪奢,腐化其心,沉沦享乐。

再以……再以密教行之草原那长生天之下,祸乱其族群,绝其根基。

待我朝收复西域,再造安西、北庭两道,北上至巴尔喀什湖、也儿的石河、鄂木河一带,从西边截断草原。若能成此之局面,则九边关外之草原,可为我大明内陆草场。”

解缙节奏井井有条的将心中定计一一道来。

而铁铉已经是听得两眼瞪大。

等到解缙说完之后,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然后重重吐出。

铁铉紧紧的盯着面前的解缙:“这可是比从交趾到北平的路途还要漫长啊!且不论我大明收复西域,便是关外所行之法,也要耗费无数钱粮,以海量之或不足也。”

西域太过遥远,遥远到自前唐玄宗之后,中原人便已经忘记了那里。

可九边之外却不一样。

若是按照解缙所言,以城池为节点,切割分化草原部落,驻步驯化草原上的部落。

朝廷需要为此投入的资源,将是不计其数的。

解缙冷笑一声:“若能让大明有万世基业,这些付出,不过尔尔。只要你铁铉点头同意,我便在内阁动议。

此后交趾道、占城道等地财税粮草物资,将直运北平,转调九边各处,为你使用。

瀛洲四道金银产出,也将分出一份,与你专用九边之事。”

解缙的眼中闪烁着幽光。

没有什么事情,是中原人办不成的。

只要朝廷有着绝不更改的决心,有着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这两桩事情总有办成的那一天。

亦如千百年前,中原人一步一步的走到西域,继而将那一片土地插满汉旗。

铁铉长出一口气:“朝廷里不会这么答应的。”

解缙笑笑,不置可否,却转口道:“重开西域,鼎定草原,陛下、太子、太孙,都会同意的。”

铁铉愣了一下。

是啊。

即便解缙的计划耗费海量,朝中有着无数的反对。

可只要这件事情,是能让大明走上远超汉唐的路子,那么一定能办下来。

解缙又说道:“为何汉唐两次失守西域?”

“路途遥远,中原生乱。但最重要的,还是西域太远了,远到一件事情需要数月才能传回朝廷。”

这是史书上就解释了无数次的原因,铁铉笑了笑。

解缙点头道:“确实如此,所以就在我怀里,已经写好了一份奏章。”

“写了什么?”铁铉立马询问。

解缙从怀中取出那本被自己捂暖的奏章,送到了铁铉面前。

趁着铁铉翻阅的时候,解缙则是解释起来:“这桩事情,其实还是我大明有幸啊,方能解决西域根本问题。

朝廷兵马钱粮自应天城出发,运河北上,转道黄河,行至河南府。

自此,朝廷修建铁路,通行火车。

横跨河南、陕西两道十数府,西出嘉峪关、玉门关、阳关,直至哈密卫。”

铁铉已经是听得目晕眼花,嘴里嘀咕着:“这条路得要多长……”

解缙微微一笑:“已让工部测算过,大抵有五千里。

只要这条路修通,原本朝廷兵马粮草需要数月乃至半年,才能抵达哈密卫,此后将只需一两个月的时间即可往返。

若是朝廷自哈密卫发兵,此路还可继续往西修建,直通西域故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