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879)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朱允熥也没有希望能得到回答。

他的双手,正静静的按在那冰冷的城墙砖石上。

脚下,是起于春秋战国时,便开始修建的万里长城。

自古中原人便以长城为界,试图将中原最大的敌人挡在外头。可是人们总是选择性的遗忘,中原王朝每一次覆灭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因为外敌。

更多的事情,是因为那无穷无尽的内部斗争。

“孤觉得自己并非是个好人,或者孤不希望自己是个好人。”

朱允熥默默的念叨了一声。

年关之后,风雪渐小,他便从太原城再次启程,在景川侯曹震的护卫下,一路北上赶至边关长城之上。

此处位处大同府内西北角,居于玉林卫和大同右卫之间的杀虎口边关。

在杀虎口后,除了玉林卫和大同右卫之外,还另有威远卫、云川卫、大同左卫、平虏卫数万兵马驻扎。

整个大同府如今已经聚集了不下十万朝廷兵马,作为之后进攻鞑靼部右翼的主力。

高仰止眉头终于是微微皱起。

他侧目看向身边的皇太孙。

“您多虑了。太孙若不是好人的话,那天下间谁还能是好人?”

朱允熥摇摇头:“有人说,罪在当下,功在千秋。孤不期今人说孤是好人,只望千百年之后,后世之人能与孤说上一句,孤是个好人。”

高仰止眉头愈发皱紧,双目观望了一眼四周,而后低声道:“殿下是因何发此质疑?难道是殿下不愿看到我大明将士伤亡?”

“是也不是。”

朱允熥点头之后又摇摇头。

高仰止嗯了一声:“一代人总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情。

便如殿下先前所言,若是今人不修黄河,那便是要留给后人去修。

今人不将草原荡清,那么后人就要深受草原南下之祸。

殿下非是罪在当下,而是功在当下,流芳万年!”

朱允熥侧目看向高仰止,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你高春风,如今倒是愈发会说话了。”

高仰止淡淡一笑:“臣只是希望殿下能保持锐意进取。多少君王,都是沉沦在了斡旋之中。”

朱允熥点点头:“如今各处都进行到哪里了?”

高仰止没有说话。

此段城墙上,除了戒备在两侧的锦衣卫之外,便只有王信陵与少数几名北巡行在的文武官员在场。

王信陵得了高仰止看过来的眼神,立马拱手上前。

“回禀殿下,眼下大同府各处卫所兵马,已经开始往长城一线集结。

凉国公镇守大同城,因陛下旨意,如今自请操练兵马。

山西道有司转调补运粮草十万担,正在运来的路上。

边关各处探马,已经深入草原,寻找草原各部所在位置。臣等推算,因去岁冬季大雪,草原各部定然会迁徙南下,距离长城边关相较过往更近一些。”

“只是道路泥泞,便是离着近,我军也不可能贸然前出。”朱允熥目光幽幽的说了一句。

王信陵点头道:“大都督府随行的将军们以为,至少要等到三四月份,才能大举出兵关外。”

“范虫那边可有消息?”

忽的,朱允熥转口问了另一桩事情。

王信陵微微抬头侧目,看向身前的高仰止。

看到高仰止只是悄无声息的点了点头。

王信陵这才继续道:“范少卿那边……”

“他又干了什么事情?近来孤都未曾收到他的消息。”

询问之间,朱允熥的脑海里浮现出范虫那张谄媚的脸。

这个夷人很有趣。

当初自己是因为寻到了红薯,才对他起了一份心思,给了一个欧监使的新官职。

等范虫回了一趟欧罗巴,又重新回到大明,这才让朱允熥生出要重用此人的念头。

毕竟。

等大明处理外草原上的事情后,总是要有人从西域往极西诸国去打交道的。

王信陵有些难以把握,当太孙知晓那位范少卿干的事情后,会是怎样的反应。

他低声道:“范少卿……他用一块萝卜刻了一枚太孙宝印,许诺马哈木以大明王爵,封地关外万里之地,准允组建卫所兵马,装备大明兵械……”

身为通政使司知事官。

闲暇之余,王信陵总是喜欢翻一翻大明律。

不是因为他希望自己以后能去三法司当差,而是他觉得自己多看看,也能为自己避祸。

按照大明律上的规定,那位范少卿干的这一桩桩的事情,累加起来,便是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高仰止上前一步,沉声道:“鸿胪寺少卿范虫僭越,当严惩,以慑百官。”

曹震则是笑着开口:“兵者诡道也。范少卿如此做,也是为了我大明能暂时稳住瓦剌,好腾出精力先解决了鞑靼部的问题。

再者说,那萝卜刻出来的东西,定然不能当真的。若是瓦剌使臣马哈木以为是真,那也只能说他眼力低下。”

“为国效力,事出有因,然国法不可亵渎。”

朱允熥默默开口,转而说道:“范虫官体有失,罚俸三年。”

曹震笑了笑,不再说话。

高仰止则是皱了皱眉头。

那范虫是什么人?

原本只是一个夷商,在大明和欧罗巴之间贩运商品,本就是个有钱人。

朝廷三年俸禄又能有多少。

这时,朱允熥却是看向高仰止:“铁铉就要来了,还带着朝廷定下的最终对外策略来的。”

高仰止愣了一下,随后平静的耸耸肩,笑着道:“铁鼎石来了,臣也就可以回京师了。倒是要殿下辛劳,还要继续留在这里。”

朱允熥目光闪烁着,幽幽道:“大明人屠啊,他来了,孤哪里还有什么辛劳的。”

高仰止搓了搓有些发冷的双手。

仍然是面色含笑的说着:“臣与鼎石皆为大明臣子,自当是要多为君上代劳行事。”

朱允熥收回视线,看向长城北方,那依旧被大雪覆盖着的地面。

“很难说,这不是我家老爷子暗中做的手脚……”

……

第五百九十九章 练兵官蓝大将军也

高仰止下意识的转动眼睛,看向周围。

长城外的风雪已经渐渐变小。

这位帝国最年轻的内阁大臣,压着声音道:“鼎石在瀛洲数年,有人屠之称。此番本朝倾国之力,举国北伐,要做的事情远超强汉盛唐。

国家所需耗费千万计,动用人力百万量,涉及九边沿线数道上百州府。

若是此次之后,草原仍不安宁,国家想要再行北伐,恐需十年积攒。”

高仰止的语调格外的沉重。

身为内阁大臣,又是此次北巡行在的文官总领大臣,过往文书资料,皆从他手上过。高仰止最是清楚,大明朝为了这一次的北伐,究竟投入了多少。

高仰止双手拍在冰冷的城墙上,目光闪烁着看向长城外的茫茫草原。

他继而伸出右手,面对虚空,出手成刀,面对着草原斜劈了一刀。

“今朝,无汉面,皆斩!”

高仰止低低的念叨了一声,而后转头颔首看向朱允熥,脸上露出笑容:“此番国策如此,陛下又如何能让殿下您主持大局?非是陛下不信任殿下,反而是因为陛下对殿下爱之深切啊。”

朱允熥默默的点点头,高春风所说的,正是自己所猜测的。

大抵是因为这些年大明日益强盛了起来,朝廷对外的国策越发的严厉起来。

过往所推崇的王道,已经渐渐被霸道所取代。

即便朝中还有部分官员,对朝廷与外邦的接触之中所发生的改变还有些许的诽议。

可军略之上的事情,从大都督府交办到各处军中,自然是无往不利的以霸道的方式执行。

“应天来的行文,咱们那位人屠是不是要先到大同城?”

朱允熥双手兜在一起,藏在袖中,转过身背对着长城外,轻声询问。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