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901)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出了北安门,就临了钟山。

那边平常白天也是人烟稀少,更遑论是这个时候了。

那禁军指挥不敢抗旨,皇帝也说了不开城门,只从城墙上吊下去。皇帝金口玉言便是旨意,他也只能是带着人照办。

朱标无可奈何,跺跺脚只能是急急忙忙的跟上去。

黑夜里。

大明朝的开国洪武皇帝,又双叒叕偷偷溜出宫了。

不过这一次倒是不曾被外头的人发现。

皇帝只带着太子,还有常升、李景隆两人。

在一帮提心吊胆的禁军官兵掩护下,悄无声息的到了府军左卫那段城墙上。

然后在禁军官兵们持续的心惊胆战之下,从城墙上以箩筐吊到了城外。

双脚踩在城外的土地上。

朱元璋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在他左近是琵琶湖,右手不远处则是前湖。

此刻夜里,地气上升,空气中有些微凉,却让朱元璋觉得分外清醒。

他信步走在山脚下。

一队禁军官兵们,则是通过绳索自城墙上滑下来。

这些年,朝廷在钟山上的工程始终就不曾停下来过。

即便是朝廷财税最艰苦的那几年,亦是如此。

整座钟山周围,有着好几条上山下山的路。

朱元璋背着双手,走在上山的阶梯上。

朱标越过常升和李景隆两人,将自己身上的披风搭在了老爷子的肩膀上。

“夜里头冷,湿气重,您可不能着凉了。”

朱元璋眉头皱着,可听着太子的话,最后还是没有拒绝太子的这份心意和孝敬。

皇帝不说话,只顾着走上山的路,常升和李景隆两人便只能是紧跟其后,不敢说半句话。

等上到半山腰。

朱元璋大概是走的有些累了,站在上山阶梯中间的一段平台上。

常升和李景隆两人跟在朱标身后,见皇帝停下了脚步,三人便也停了下来。

而远远跟在后面的禁军官兵们,更是立马便停了下来。

他们这些在宫中当差做事的人,最是会看人眼色,查看形势,审时度势。

今晚皇帝陛下必然是有些不好在宫中说的话,要与开国公、曹国公二人说的。

朱元璋站在原地,抬头看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山顶,轻叹一声说道:“俺到底是上了年纪,若是放在头十年,也就是几脚的功夫就上去了,如今却是要在这半道上喘口气。”

李景隆小心翼翼的打量着皇帝的脸色,随后露出少许笑容,轻声说道:“您现如今也是龙马精神,刚刚赏微臣的那一棍子,一般人可没有这等力道。”

朱元璋瞪了这小子一眼:“你是说俺打你打的厉害了?”

李景隆立马弯着腰,笑着脸说道:“微臣可不敢这样说您,微臣只觉得您身子骨硬朗。”

朱元璋看了李景隆两人。

这小子样样都好,可偏生不如他父亲那帮行事沉稳,多了几分油滑。

他叹息一声:“老了便是老了,也就你们这帮混账说着让俺开心罢了。便如俺与你们一样,俺走到这半山腰便没了力气,你们却还能往上走。”

这话的延伸就有些多了。

李景隆闭上嘴,不敢说话。

朱元璋则是继续说道:“大明朝往后还得要靠你们,而不是俺这个老家伙。今天打你们,也是因为你们混账。”

李景隆立马拱手弯腰,随后又觉得不对。

便拉着身边的常升,一同弯下腰。

“是臣太混账了。”

朱元璋不理这厮,叹息道:“俺不是那等会忌惮臣子的人,也不会觉着你们立的功劳太多,往后没东西可赏了。

便是没得赏了,你们就不会为俺当差做事了?就算是没东西赏给你们,俺请你们吃饭喝酒,总也是可以的吧。”

李景隆满脸笑容,连连点头。

常升的眼眶却是红了,深深的低下头:“臣知错。”

朱元璋摆摆手:“你倒是也没错,做臣子的哪能不多想想这些事情。只是咱们大明朝,不兴这样的事情罢了。

明天本是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日子,是你们两给那早就死了的老家伙们长脸的日子。现在倒好,明天朝会上,俺还是得要在群臣面前,训斥你们。

吃饭喝酒的事情,俺就留在下一回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便再次提起脚步,往山上走去。

他大概是歇够了,走的脚步比之前快了一些。

又似乎,是他不愿意输给这些晚辈后生们。

常升则是跪在了地上,重重的磕了几个头。

李景隆本是想要追赶上去,见常老二这样做,自己也只能是照样做了。

等两人跟上了磕完头之后,追上前面的朱元璋,便听到皇帝再次开口。

“瀛洲的事情,俺估算着大概算是了结了,九江这一次回来便好生歇息一段时日,在京中帮着大都督府做些事情。

南边不安生,听说升哥儿你们已经快要打到高原背面去了?”

听到自己这一次回来,就不用再去瀛洲,李景隆的脸上顿时露出灿烂的笑容。

常升则是点点头,随后又摇摇头:“南征大军如今自交趾道,西进不过两千里。

实在是打下来的疆土,需要从交趾道以及广西道、广东道、云南道等地迁徙百姓定居,如此方能稳固地方,却又会迟缓进军速度。

臣等估算着,大抵还要两三年才能真正打到高原背面去。”

朱元璋点头道:“俺也是这样估算的,那就等今年过完了,九江去陕西行都司,到时候或许西进,再或南上高原。总是要将这西边和南边连成一体的。”

刚刚还因为不用再去瀛洲,而暗自喜悦的李景隆,脸上的笑容没有停留多久,便立马消失不见。

瀛洲固然不好,可也比西北那边好上无数倍。

至少,自己在瀛洲那边做点什么事情,不会有谁胡乱指摘。

可西北却不一样了,那边本就是大明的疆土,地方上都是大明的百姓。

常升则是想来一下,而后才说道:“陛下有意西进,收复西域?可是……”

“可是俺却否了解大绅的那条铁路?”朱元璋回头,淡淡的看了常升一眼,而后笑着说道:“他太急了,即便俺有意要让大明重现强汉盛唐的景象,也得等北边的事情落定才行。

况且,他的理由并不充分,朕和朝廷还需要足够的理由,才能动那条铁路。”

常升不再言语。

朱标这时候,便接过话:“升哥儿这一回也多在京中留些日子,也好让前线的将士们能暂时缓口气,整顿歇息一段时日。

等你和九江这一趟晋封郡王爵的事情忙完了,钟山这边还是要再来一趟。

信国公要葬于此地功勋陵,开平老王叔和岐阳老王叔也要在这里重新起一座衣冠冢。

到时候你们都要来观礼,也是让老王叔们在天有灵,能看上一眼如今咱们大明的儿郎们,都长大成人,能够为国家操办一方差事了。”

有太子起了头。

朱元璋这时候才又说道:“还有功臣陵,东征和南征的将士们,都是有功与国家的,我们不能辜负了他们。应天的风水不错,朕也在这里,还能有空去看看他们。”

若说那功勋陵,是为了拉拢朝堂功勋将门的心,历朝历代也都君王做出类似的事情。

可那功臣陵,便从古未有。

常升和李景隆两人对视一眼,齐齐跪在地上。

“臣等代东征、南征牺牲将士,叩谢陛下皇恩。”

“起来吧,到山顶大概就能看到日出了。”

……

第六百一十三章 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

和朱元璋说的一样。

当他们一行人爬到山顶的时候,远方的天边,一抹淡淡的灰蒙蒙的暗淡亮光,将漆黑的夜色擦去了一点。

微风在山巅拂过,吹动着林间枝头,也吹在了人们的脸上。

钟山的东面,那一抹暗淡的亮光,渐渐变得明亮起来,颜色也开始有了更多的变化。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