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940)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若不是慑于王法,恐怕邹学玉家的门板都要被屎尿屁糊上了。

百姓们倒是无可无不可的。

交粮食是交,交银子也是交,只是稍微麻烦了一些而已。

再也不用白给官府干活,更是开心的直呼邹学玉乃是青天大老爷。

淳朴的中原百姓们,根本就不会想到,交银子也有可能会遭到剥削。而地方上的官员品性,也绝对不是一件值得信任的事情。

很快,便有人发现了这一点。

“按照邹学玉的说法,此后直隶道一十八府的赋税,都将折算成银钱征收。试问各位,百姓哪来的银钱?”

依旧是苏州府,只是不曾在那狮子山上。

而是在城南一处临近太湖的别院之中。

庭院里,聚集着一帮在苏州城赚营生的各地商贾。

一人当先开口,神采奕奕,对自己的发现倍是兴奋。

有人便询问道:“百姓自然是无银钱的,只是这般,我等又有……”

这人终于是反应了过来,闭上了嘴,眼里也露出了光亮。

“对!百姓手中固然没有银钱,但我们手上有啊!咱们谁手上不是大把大把的银钱花不出去,堆在家里都快要腐朽了!”一名肥头大耳,违规身着绸缎的商贾,双手拍打着桌案叫喊了起来。

“百姓有粮食,咱们有银钱,朝廷要征收赋税。那百姓只能拿着粮食来找我等售卖,到时候这银价几何,粮价几何,还不是我等说了算的?”

最前发现这计亩征银漏洞的那人,发出一阵得意的笑声。

有人噌的一下站起身,在众人注视下,已经摆出了离开的姿态。

“今年秋粮就要收上来了!诸位,我先告辞了!”

说罢,那人也不管在场这些人诧异的目光,径直离开。

半响之后,此间众人终于是反应了过来。

按照直隶总督衙门的说法,从现在开始就要换成那计亩征银的法子了。那今年还没有开始收上来的秋粮,自然是算在里面的。

那人分明就是回家筹措银钱,好抢先到下面收购粮食的!

银价上赚一笔,粮价上再赚一笔。

众人已经隐隐明悟,恐怕往后这粮食生意,都要比那两淮的盐商生意更好了。

头一个人的身影早已消失不见。

余下的人再也走不住了。

这个时候晚筹措银两一刻钟,就是数不尽的银子损失。

仅仅是眨眼间的功夫,便是连此地的主家也消失不见。

所有人都一窝蜂的冲了出去,希望能抢占先机,多筹措到现银好下乡与百姓收购粮食。

仅仅是数日时间。

随着直隶总督衙门的公文,整个直隶道一十八府都陷入到了一种莫名的抢银子的疯狂之中。

在后来为大明续命近百年的一条鞭法,提前两百年出现并得以施行。

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改变最后会是怎么的结果。

但眼下,双方却陷入到了较量之中。

应天城。

皇城洪武门正对面的朝阳门城门楼上。

朱允熥身着曳撒,早早的便迎着旭日登上城楼。

在他的身边,户部尚书夏原吉、直隶道总督大臣邹学玉、税署署正朱高炽、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等众多官员云集于此。角落里,本该在宫中的内廷二十四司衙门大总管孙狗儿,亦是默默的站在那里。

朱允熥面带笑容,望着城外官道上一骑绝尘,奔向应天城而来。

他缓缓开口:“事情都准备的差不多了,那么现在就开始动起来吧。”

第六百三十七章 让这些土包子长长见识

中原人是知道经济战的。

前宋的时候,王安石便用粮食狠狠地做过一场。

但是,大概是因为惯性的原因,又或是大明朝过往的金融体系成分,今人对金融的概念还是模糊的。

信息的不对等,必然注定了结果会是怎样的。

秋收的日子已经临近。

直隶道一十八府地界上的名门望族以及那些巨商们,一个个都筹措到了足够的银两,时刻准备着,只等秋收开始,他们便会用马车拉着银钱下乡,然后再将低价收上来的粮食高价卖出。

这些人家往日里精心打造的后院,这些日子里一一被毁坏,方便将地窖里已经开始发黑的银钱取出来晒太阳。

明面上,所有人都在等着今年注定会是丰收的秋季,但是在直隶道一十八府下面,却早已暗流涌动。

今岁直隶道一十八府粮食收购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完全的统一下来。

远低于过往的价钱。

而这些人为了显得不曾压价,便开始以各种手段抬高银价。

以至于到了最后,银价兑金价,远远突破此前的一比四大比例,升到了一比三。

现如今更是有人开始观望着,银价兑金价最后会不会在直隶道地界上,被这些人强行拉升到一比二的地步。

“典当!抵押!”

“就是给咱们这栋宅子抵出去,也要给老子还回来银子!”

抵临应天府的镇江府城里,一户商贾家中,主家满脸涨红的冲着家中的管事们咆哮着。

而这样的场面,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直隶道一十八府上演。

抢银子。

所有人都在抢银子。

那么是付出比过往更大的代价,这些人也要将银子给拉回来,好在过几日秋收开始,换成价值更大更多的粮食。

按理说。

地方上出现如此疯狂的情况,地方官府应当及时出手,将这股浪潮给压下去,稳定地方民生经济。

但几乎是所有的地方官府衙门,都默契的保持着安静,衙门紧闭,作势外头风起云涌。

便是偶尔有那么一两座衙门因为胆小,而下发行文,可是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多的动作了。

在外头的喧闹和疯狂之中。

应天城北边玄武湖畔,几挂鞭炮声扩散了出去,在湖面上引起一层层涟漪。

北方属水,主玄武。

水则生财,有源源不绝之意。

在接连不歇的鞭炮声下,随着湖面吹过来的风,将此地弥漫着的烟雾吹散,露出了两座临湖官衙。

左近衙门匾额上书:大明商号。

右近衙门匾额上书:大明银号。

商号,银号,似乎都是与经济有关的。

在场为这两座朝廷新衙门揭幕的,除了户部的官员,却还有内廷二十四衙门大总管孙狗儿在场。

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孙狗儿簇拥在朱允熥身边,看着一辆辆装满银箱的马车驶进大明银号衙门。

“总共是五百万两白银,前期户部解送三百万两与银号,待明岁开春瀛洲四道银矿产出送回,便补上缺下的二百万两。”

户部尚书夏原吉笑吟吟的看着马车,将这一箱箱的银子从户部大仓拉到大明银号,一副本尚书天下第一有钱人的模样。

从这位户部尚书的脸上,全然看不到半点心疼的模样。

这若是放在洪武二十四年以前,谁要是想一下子从户部拉走五百万两银子。

不!

便是现在摆在眼前的这三百万两银子,户部上上下下能将对方给生吞活剥了。

想从户部手上拿钱?

没门!

但是现在,户部说拿五百万两银子,就实实在在不打一分折扣的给出。

孙狗儿则是笑吟吟的说道:“夏尚书升任户部,这几年朝野上下都是有目共睹的。国家稳定,可是离不开夏尚书您这位财神爷的。”

夏原吉则是含蓄的笑了笑。

毕竟这大明商号和大明银号,虽说都是刚刚设立的,但却属于皇室管理。

商号和银号掌事的,都是秦王殿下。

自己这位户部尚书和孙狗儿这位内廷大总管,都只能在两边各自担任左右副差。

按照皇太孙的说法。

这大明商号和银号,既不属于皇室也不属于朝廷,不论是皇室还是朝廷,派来的人也只是拥有管理权。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