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945)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追回!”

“这些都是我大明朝的银子!都是该放在户部太平仓里的银子!都是要用于我直隶总督衙门治理地方上的银子!”

“必须要追回!”

邹学玉继续在上面愤怒的咆哮着。

虞大廉放下了手中的茶杯。

既然督台大人已经说出了要追回的话,那他这位督台座下头号马仔,自然是要在这个时候紧紧跟随督台大人,做出表率了。

虞大廉放下茶杯站起身。

“启禀督台,下官已下令应天知府衙门,自明日开始重新核查洪武元年至洪武二十四年一应商税数目总账。争取一月之内,清查完毕所有账目。年底之前,追缴洪武元年至洪武二十四年地方所有亏欠之商税!”

虞大廉下了军令状。

在场的总督衙门官员,纷纷沉默不语。

这都是定下的事情,今天这场会议,不过是走个流程做个样子。

有了这个流程,事情就会名正言顺起来。

到时候,地方上就不要怪总督衙门动刀子了。

邹学玉却是脸色一沉:“查!一路查到今岁洪武二十九年!本官倒是要看看,这些人吞了朝廷多少银子!”

虞大廉脸色一振。

“下官领命。”

至于这二十多年的账目到底要怎么回溯,就不在虞大廉的考虑之中的。

反正现在的局面就是,随便往下面查一查,必然就能查出来隐蔽欺瞒。到时候随便定一个数,保管十个里面九个都是不被冤枉的。

还有一个,那定然是隐瞒的税额超过了定下的税额!

虞大廉倒是想起了另一桩事情。

他看了言上方愤怒不已的邹学玉。

邹学玉沉声道:“应天府有什么要说的?”

虞大廉上前一步,轻声道:“督台,若是要追查过往二十九年的商税隐瞒一事,恐怕免不了要追查过往历任官府,若是这样的话……下官想着……”

邹学玉眉头一挑,这桩事情他倒是没有想到。

“想着什么?”

虞大廉当即开口道:“下官是想着,要是从商税追查到历任官府,是不是该请了秦王殿下过来协助?毕竟……殿下审查地方官员的差事,还没有交办回朝廷……”

邹学玉顿时眼前一亮。

再看向虞大廉的时候,邹学玉的眼睛里已经透着要狠狠栽培这个头号马仔的神色了。

邹学玉当即拍案道:“本官现在便修书秦王殿下,请殿下协助总督衙门清查追溯直隶道一十八府过往二十九年一应商税隐蔽案。”

“督台英明。”

……

第六百四十章 反贪风暴

在大明官场上。

又或者说是在中原历代的王朝官场上。

是存在着一条不可明说的潜规则,与其他所有的潜规则,一同组成了中原古老官场文化体系下的灰暗面规则。

即人死、去官,则过往一切之罪过,一概不究。

虽然这样的潜规则,在有些时候可能会出错,会有那么几位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会将已经埋进土地或是去职还乡的官员,重新拉出来惩治其所犯罪责。

但总体来说,当一个官员不再为官或是已经死亡之后,那么他做的事情也就随之一同烟消云散了。

这并非是那些被去职或是死亡的官员,为自己争取到的一项特殊权力。

而是那些活着的,还站在官场上的人,为他们的将来制定的潜规则。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在官场上赚到了银子,位子给了别人,自个儿回家了,自然是要拿着银子享福的。

这是大多数人的共同认知。

所以,当邹学玉在朱允熥的授意下,要在直隶道一十八府地界上,开展一项周期可以追溯到洪武元年的商税贪墨案,立马便受到了来自大半个朝堂的反对。

即便是一身正气,过往从来都没有触犯那严苛的大明律法的官员,也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声反对。

潜规则如同明面上的规则一样,都是不允许改变的。

古老的王朝,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则。

“臣,反对直隶总督所请追溯直隶道一十八府,自洪武元年所起一应商税贪墨案。

臣以为,今或有商税贪墨隐瞒之事生,却不能因此而盖之于洪武元年起。

即便洪武元年至今日,或有商税贪墨隐瞒之事发生,却绝非一十八府皆有之。

今时律法森严,直隶道初设未几,人心思动,官吏贪功。若准允直隶总督衙门所请,恐会开藤蔓连坐之事。大明过往二十八载,所涉一应商税账目,浩如烟海,架阁库内,所存账本早已尘埃其上。

追查几时而终?期间是否有人会以此徇私舞弊?臣不知晓,但臣却知人心。

邹督台公忠体国,历任交趾道、应天府,一向为国为民,臣敬佩督台之忠心。

既要查税,臣以为督台可自今岁洪武二十九年始查,以震慑宵小,弥补朝堂于直隶道一十八府商税亏空之数目。”

文华殿内,户部科道给事中有属官员,沉声开口,反驳着邹学玉提请要开查直隶道一十八府自洪武元年以来的所有商税账目。

邹学玉一身大红袍,站在朝堂文官班列前端。

他的脸色不太好看。

即便是现如今直隶总督衙门,已经开始调取户部存档,开始核对直隶道一十八府过往二十多年的商税账目,可只要今天朝堂上的这场争论最终裁定禁止他的行为,那么等到退朝之后,他也只能带着不甘回到总督衙门,叫停这项可以倒逼直隶道地方官府衙门的事情。

一群蠹虫!

邹学玉心中暗骂了一声。

他认识这个站出来反对自己的户部科道给事中,往日里是个中正的人,为官也向来清廉。

却偏偏会在自己提出的这件事情上出声反对。

邹学玉不禁看了一眼身边的户部尚书夏原吉。

夏原吉给了一个爱莫能助的眼神。

他虽是户部尚书,但没有权力指挥或者说是控制科道官员。

这是大明律法附议大明言科官员的特权。

邹学玉愈发不甘,抬头看向站在陛阶上的皇太孙。

朱允熥也没有想到自己准备借着清查直隶道一十八府过往商税账目的事情,会在朝堂上引发这么大的反对声潮。

他低估了朝堂之上潜规则的力量。

看着眼前跪在大殿金砖上,这数十位官员,朱允熥有些无奈。

这些人里头,很多人为官做事,那是一点错都不会犯的。

即便偶尔有那么一两个人会犯错,那也是因为国政而便宜行事所致。

他们是在怕吗?

朱允熥很清楚,他们不是在怕。

那他们为什么会反对?

或许是因为官员体系的一种自我防范意识吧。

吏部科道官也站了出来,在户部科道官之后。

“启禀陛下,邹督台要清查直隶道商税隐瞒一事,臣以为乃可行之善政。”

就在邹学玉以为这人是要为自己说话的时候。

这位吏部科道官却是话锋一转:“然而,大明自洪武元年至今,已有近三十年。期间涉及多少人和事。无数地方官员,早已去职还乡,更甚者已经入土为安。

三十年来,便是有隐瞒商税之人,现今仍然为商者还有几人?

邹督台欲要清查直隶道商税案,臣以为此举乃是为厘清直隶道商场风气,肃正直隶道清白之风。乃是大善之举。

只是三十年之商税账目,突加清查,若起冤案,岂不与督台本意本心有所违背?

若自今岁洪武二十九年始查,则又难以起到震慑肃正之成效。

臣以为,当从洪武二十四年起,直隶总督衙门大力清查其时至今一应商税账目。

如此可追回朝廷之损失,肃正直隶道之风气,利国利民,免生祸端,方为上善。”

从洪武二十四年开始追查直隶道偷瞒之商税!

邹学玉眼睑一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