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979)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至于湖广道那边……

太孙现如今正领兵前往,朝廷一直说这是陈兵四川道,应对高原,不过实则却是为了西南土司之改土归流。

老爷子带着炽哥儿、炳哥儿两人,倒也有可能会去那边,亲眼看看熥哥儿是如何做事的。”

张辉抱起双拳,身子前倾:“那臣下现在就去信指挥使,调集弟兄,往中都和湖广道那边找寻过去。”

朱标点头:“去吧,另外再往九边派些人手。难免老爷子没有马踏草原的想法,还是该往这个方向派些人。”

张辉已经是抱拳站起身,低着头沉声道:“臣下领命。”

……

“希望京城里的那帮人能猜到老爷子是要去湖广道的。”

已经随着老爷子走到安庆府,即将进入湖广道黄州府的朱高炽,心中默默的想着。

和忧心忡忡的朱高炽相比。

朱元璋的心情就很是美好了。

将自己伪装成土地主的朱元璋,避过官道,带着人走在乡间小道上,望着周围的一切,脸上的笑容就一直没有停下来过。

即便安庆府地处大别山区,历来都是清苦之地,却又得益于安庆府属直隶道,这几年朝廷一样样的新政都是第一时间落在实处,如今百姓的日子也算是相对富足了一些。

这时节田地里都已经种上了水稻。

放眼望去,皆是碧绿葱葱的稻苗,水田里波光粼粼,百姓们则面带笑容的忙活着除草施肥。

更远处的村子里,也有阵阵读书声传来。

那是朝廷这两天大力推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知识再一次向着更低层下放。

教育,不再以考取功名为目的,转为更广泛的人群获得识字能力为目标。

朝廷出钱出粮,招募秀才、举人去往地方乡野村庄,专门教授这些乡村百姓子弟识文断字。

自然,朝廷是公允的。

凡是在地方上认认真真教授百姓子弟的秀才、举人,都能在日后参与公考的时候,获得一定的加分。

朝廷只是出了些钱粮,并给出一个加分的优待,立马就引来了无数秀才、举人投身到大明的基础教育当中。

近前是百姓们于田间地头忙活,远处的村子里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更远处还有地方官府里的吏目在指导百姓修缮沟渠等事务。

这一切都让朱元璋感到欣慰。

“这一趟出来,总还是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了。”

朱元璋不免感叹了一句。

孙狗儿在一旁拔开水壶,送到皇帝面前。

朱元璋接过水壶,便吨吨吨的喝了起来。

朱高炽压下心中的担忧,脸上挤出笑容:“皇爷爷推行新政,上下一心,百姓们自然是能得到实实在在好处的。”

这是拍马屁的话。

朱元璋却只是笑笑,然后说道:“可见,只要朝廷认认真真做事,百姓的日子是能好起来的。”

说完之后,朱元璋便没了继续往下说的心思。

朱高炽却是目光一动。

朝廷认真做事,百姓就能有好日子。

那如果朝廷不认真做事呢?

又或者百姓没有好日子过,又是因为什么?

这话没法往下引申。

不然等回头继续往湖广道过去,路上要是看到不好的东西,那必然就是官府和朝廷的过错。

到时候又得是一场血雨腥风。

朱高炽想了想,便立马解释道:“如今直隶道百姓的日子算是渐渐好起来了。至于天下别处,还是要一步步的来,只要君臣一心,这百姓的日子终究都能好起来。”

朱元璋这时淡淡一笑,将水壶还给孙狗儿,便继续沿着小道往前赶路。

他没坐跟在队伍后面的马车。

出京之后,每日朱元璋都要亲自走在路上,看一看地方上的真实情况。

向前走了一阵,到了乡野荒芜的地段。

大别山便坐落在北边,而在南边则是奔流不息的长江。

朱元璋忽然开口道:“再往前便是湖广道黄州府黄梅县了吧。”

朱高炽立马点头:“回爷爷,眼下咱们在安庆府宿松县,再往前过去确实就是湖广道黄梅县了。”

“黄梅采茶调颇是有趣。”

朱元璋面带笑容的说了一句。

朱高炽同样是面含笑容。

这黄梅采茶调,也就是黄梅戏。

起源便是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最早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经过宋元发展,如今黄梅戏风已经颇为盛行。

朱元璋面带笑容说道:“你们这些孩子是不知道的,早些年这黄梅县人唱采茶调,是采茶时的乡野之音。

后来则是因为两岸多为江水淹没成灾。

百姓们只能背井离乡,沿路乞讨。可乞讨总不能干说,便将这采茶之音改了改,就有了现在的戏腔。”

这是乞讨之时唱讨的事情。

朱高炽的脸色变了变。

朱元璋却依旧面有笑容,好似玩笑着说道:“说起来当年家中日子过不下去,你爷爷我啊,也学过一些黄梅戏腔,去各家各户讨要些吃食。”

老爷子说的时候满脸的笑容,似乎在这个时候看来,那时候唱戏讨食不过尔尔。

朱高炽的脸色却是有些黯淡。

老朱家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天下共主,作为朱家宗室子弟,他再清楚不过了。

三十多年前,那时候的天下,就不是人能活下去的天下。

老爷子此刻满面笑容的说着当初唱戏讨食,可是谁又能知道当初他受到了多少的白眼和闭门。

朱元璋瞧着胖孙子的模样,却是笑着伸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都过去了,眼下爷爷可不用再唱戏讨食了。听蒋瓛说,前些年地方上还偶有些唱戏讨食的,只不过这两年也渐渐的都没了。这便是好事,是大好事啊。”

朱高炽点点头,却说不出话。

同样是陪在老爷子身边的朱尚炳,却是笑着说道:“再有两日咱们就到黄梅县了,到时候孙儿寻问寻问,替爷爷找一处好的院子,再听一听黄梅戏就是。”

朱元璋立马欣然接受:“炳哥儿这是好主意,俺也来听听,现在这黄梅戏文可还与过去一样了。整日待在应天,听得都是那莺莺燕燕的昆曲,起不来劲。”

朱尚炳则是拍着胸脯保证,要在黄梅县为老爷子找到一处手艺好的黄梅戏园子。

而这个时候,已经距离这爷孙三人悄悄离京半月有余。

而在另一面。

自从朱允熥领着五万大军乘船沿江而上,目前已经过了潘阳湖口,即将到达武昌府外。

远远的,从江面上看过去。

武昌府方向。

坐落在岸边不到二里地的黄鹤楼,已经映入眼帘。

由江夏侯周德兴于洪武四年扣减的武昌府城,巍峨的控扼着长江天险,同年重修的黄鹤楼似是亦如前唐崔颢诗中所写的一样。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站在船头的朱允熥,低声诵读着这首六百多年前的诗篇。

此次京军副将普定侯陈桓,周身披甲,腰间持刀,陪站在朱允熥的身边。

陈桓自至正十三年便投奔朱元璋,一路南征北战,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

又在洪武十四年开始跟随傅友德南征云南,在十七年因平定云南加之开国之功,被封为普定侯。

随后一直在云南设立军营、屯田,到了洪武二十年年底才被调任湖广道都司,诸军普安。

洪武二十一年更是率领二十三大军前往云南,支援沐英,驻军毕节。

再过一年,湖广道千户官夏得忠勾结九溪洞蛮作乱,陈桓和靖宁侯叶升率军前往征讨,到洪武二十六年彻底平定九溪洞蛮之乱,随后在地方上建立营堡、开垦屯田,继而返回应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