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981)

作者:肉丝米面 阅读记录

太子殿下以为,陛下最有可能往湖广道、中都凤阳、九边三个方向,所以加派人手快马加鞭将消息提前送到武昌,只等殿下一到便能知晓讯息。”

朱允熥站不住了,一手按在胸口,一手叉腰,一步一步的走到一旁的台阶上。

朱桢跟在一旁,小声安抚着:“老爷子虽说是悄无声息出京的,但身边有炽哥儿、炳哥儿,定然还有其他护卫,安全自不必担心,眼下只要找到老爷子便好。”

武昌府锦衣卫百户官落在最后,亦是小声禀报道:“殿下还请放心,指挥使已经尽出人马,亲自带着人在外寻找陛下。消息也赶在前头,送到了各地锦衣卫驻所。”

朱允熥却是摇着头:“想来也有不少时日了吧,这么久都没有再找到老爷子。他老人家必然是避开官道和大路,专走乡间小道的。

老爷子既然是说要亲自走走,亲眼看看,那肯定是要到地方上的。

如此,便是你们锦衣卫在地方上的人都知道了,可是这么大的范围,要想找到也是万难之事。”

按照锦衣卫的办事效率,当日知道老爷子不见了,基本就能找到。

可到现在还是没有找到,只能说明老爷子在有意躲避锦衣卫。

作为一手建立锦衣卫的人,朱元璋还能不知道如何避开锦衣卫的搜寻?

眼下,朱允熥最烦恼的是,老爷子究竟会往哪个方向走。

朱桢这时候也明白了,为何刚刚这名锦衣卫百户官,不在湖广道官员面前禀报此事。

一旦朝堂官员们知道皇帝不见了,那这个消息势必不可能再被封锁起来。

而大明朝的皇帝陛下离家出走,消失不见。这个消息只要流传出去,必然会造成一场乱子。

朱桢一时间颇为无奈,有些哭笑不得。

老爷子这一手可是好算计啊。

既满足了自己溜出京的想法,又能让太子哥哥帮着他老人家封锁消息,好让他老人家能在外面多停留些时日。

至于安全问题。

朱桢相信,只要老爷子遇到什么危险,不出一个时辰,就能叫来无数的兵马护卫。

毕竟,虽然说现在大伙都不知道老爷子究竟人在何处,但老爷子肯定是清楚地方上的驻军都在哪里。

“六叔觉得咱们家这位老爷子……最可能去的地方是哪里?”

朱允熥皱紧眉头,转头看向身边的朱桢。

老爷子就不可能无缘无故瞒着所有人悄悄离京的。

即便是往日他在京中,时常会悄默声的出宫,但那也仅限于是在应天府,乃至于是在应天城周遭溜达。

这一次却是完全不同于往日,他不单单是离京了,还悄无声息没有告诉任何人。

老爷子想要亲眼看看地方上如今是怎样的境况,这一点自然是做不得假。

但往哪个方向,想要具体看些什么。

却成了最要紧也是最关键所在。

朱桢狠狠地思考了一番,这才带着些揣测的说道:“或许……老爷子是回凤阳了?”

这位楚王殿下用了一个回字。

毕竟按理说,大明的江山就是从凤阳开始一点一滴打拼出来的,朝堂上那所谓的淮右功勋集团,自然不是开玩笑的。

而大明开国至今也有三十年,老爷子便很少有回去的时候。

算起来,老爷子这一次离京,回凤阳是最有可能的。

朱桢便开始解释了起来:“一来,凤阳离着京师不远,若是京中一旦出现什么事情,老爷子也能闻讯快速返回。

二来,直隶道一十八府是最早开始推行新政的,凤阳又是咱们老朱家的老家,老爷子想要亲眼看一看如今的天下民生,凤阳便是最好的选择。

三来,你也知道老爷子现在年事高了。这人上了年纪,便会愈发念旧。他老人家回一趟凤阳,大抵也是想看一看当年的旧事旧物。”

朱桢觉得自家老爷子定然就是回凤阳老家了。

想了想,就连他自己都不免有些伤感了起来。

“人人都说我等宗室子弟坐享荣华富贵,受天下人供养。可是谁又知道,我等年长便要离京就藩,为朝廷坐镇地方。

这些年,便是回应天,都要先上奏朝廷,得了应允方能回去见一见父亲和兄长弟弟们。

更莫说是凤阳老家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你六叔都不知道。”

朱允熥很认真的想了一遍朱桢给出的解释。

半响之后,他却缓缓的摇起了头。

“我觉得爷爷不是回凤阳。”

朱桢立马投来不解的目光。

朱允熥解释道:“若爷爷真的是想要回凤阳看看,那必然不会瞒着父亲和朝廷偷偷离京。只需要一道旨意,借以祭奠皇考的名义,朝廷谁敢阻拦?往来也不过半月,根本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朱桢眉头一动,觉得朱允熥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

他不由开口询问道:“那你觉得咱家老爷子会去哪?”

朱允熥站起身,站在码头边,双手叉腰。

“侄儿觉得,老爷子说不定正在来武昌城的路上。”

朱桢蹭一下瞪大双眼:“老爷子要来武昌?”

“这是最大的可能!”朱允熥很肯定的说着:“未免错漏,侄儿还是慢些行军吧。派出锦衣卫和六叔王府里的护卫,乔装打扮,从武昌城出发,向着应天方向,无论官道、大道还是乡间小道,全都派了人一点一点的排查过去。”

他想到了一个最大的可能。

朱桢却是有些迟疑:“这有可能吗?”

从应天往武昌来的路可是不好走的。

朝廷这两年虽然有计划从太平府那条水泥路开始,打通连接至武昌府,却也没有那么快就能完工。

朱允熥却是笑了笑:“或许,我已经知道老爷子究竟是想要做什么了。”

……

第六百六十三章 老乡们好

因为皇太子殿下的愤怒,遍布整个大明的锦衣卫在半个月内便尽数知晓了皇帝陛下悄悄离京的消息。

一时间,地方上明面纹丝未动,然而私底下已经是无数人在悄悄的寻找着皇帝陛下的踪迹。

武昌城方向,在朱允熥猜测老爷子很有可能是让武昌而来之后,不光是将武昌城内的锦衣卫尽数派出,沿着长江往下游方向寻找。

还趁着五万京军入城之际,暗中派出了上千人,像是撒出一张渔网般,迎着朱元璋可能过来的方向网过去。

然而谁都不知道。

此刻的朱元璋,究竟是多么的开心。

带着两个大孙子的朱元璋,在黄梅县足足停留了三天,饱饱的听足了戏,这才意犹未尽的继续往湖广道方向赶路。

又过几日,朱元璋已经带着人,悄悄离京,越过黄州府广济县、蕲州县,乘江边渔船跨越长江,进入武昌府大冶县境内。

大冶县毗邻长江,境内水陆纵横,已然是湖广粮仓腹地,加之大冶境内矿藏丰富,自古便有开采银铜铁,使之大冶较之别处更显富硕。

只是过往,这份富硕却是属于豪门大族、官宦人家,与百姓无关。

朱元璋选从大冶过境,往武昌城去,一来就是要看看现今湖广道地方对洪武新政的执行程度。二来便是为了看看如大冶县这样富硕之地,其辖下百姓的日子究竟又是什么样子。

铁山镇,便在大冶县城西北方不过三十里地的位置。

作为大明在江南地区重要的铁矿生产地,大冶承担了几乎一小半的生产量。

而大冶县境内的铁山镇,又承担起了整个大冶铁矿产量的七成左右。

这是一座已经有着初级工业基础的城镇。

站在四峰山东南角,向着西北角的铁山镇看过去。

坐落在四峰山西南角的铁山镇,和郁郁葱葱的四峰山相比,铁山镇就是光秃秃的一大块。

大片的土地被清空,地皮被掀开。

矿洞大大小小的布满整个铁山镇四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