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132)

作者:张菇凉 阅读记录

徐庶有些不解的坐在习惯的角落里,弄不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元直难道不知道他林墨跟吕布一样都是出身贱籍,识得几个字就不容易了,还指望他能跳出来比赋吗?”庞统喝着酒,嗤之以鼻。

“这我知道。”

徐庶托着腮沉吟道:“可他这般聪慧的人,能正面击败如日中天的曹操,以一块破石头便瓦解了袁术的基业,怎么可能连这点城府和心术都没有。

这不像他该做的事情。”

“小胜几场便忘了自己姓什么,以为弄个诗会就能号召天下士人,痴人说梦。”

没看出什么高明之处的庞统冷声道:“明日结果出来我便回荆州了,白跑一趟。你呢,是不是跟着我们庞家的车队?”

徐庶深吸了口气,有些惆怅。

他是有心来探探吕布的成色,如果真能成事,不介意就在他麾下辅佐。

他也清楚,看吕布的成色最关键的人不是吕布,而是林墨啊。

可林墨此举,真是昏招,不见半分雄才伟略,难道,真的白跑一趟了。

“我……可能还需要待上一段时间。”徐庶内心里还是认为今日这一切绝不可能是吕布运气得来,他林允文,不该是浪得虚名才对,一定有他的目的,只是我还看不透。

如果是往这个方向去考虑,徐庶反而觉得应该要继续留下来考察。

若是他能布下一个局,连自己身在其中也久久反应不过来,那他的手段,可就足以令自己折服了。

“士元莫非是心向北国?”看似在转移话题,实则依旧是试探庞统有几分留下来的意思。

庞统叹了口气,百无聊赖,“曹操也好,袁绍也罢,眼下都在我的考量范围,也就是他们的实力底蕴,才值得我效力。”

“你啊,跟孔明一样,皆身怀大才,不知未来谁能得你二人眷顾。”

在徐庶看来,短时间内庞统是有可能择主的,但诸葛亮不会。

庞统的身后有四大家族的庞家做后盾,底蕴充足,在荆襄一言九鼎。

诸葛亮呢,诸葛家虽也是名流大家,可因为避祸四散后,失了底蕴,靠着他本身的才华自然也是可以大放异彩的,可是在初时于诸侯的作用必然远不如庞统。

当然,徐庶也知道,诸葛亮这几年一直在经营了,通过水镜先生司马徽立名声,近来又与黄家走近,似与黄月英有些对上眼的意思。

而黄家本就是除了四大家族外的第一世家,又与蔡家有亲,若是这事成了,诸葛亮在荆州的声望将攀上一个全新的高峰。

到了那个时候,他才真正可以算与庞统齐名,不只是才华,还有家世底蕴。

“我庞统生来一副好头颅,不急着做买卖,有的是时间去考量。”庞统很傲娇。

徐庶对此是深以为然的。

除了那满腔才华,谁得庞统,就相当于得到了荆襄庞家的支持,若要治理荆州,四大家族的支持是少不了的。

江东孙策现在为什么会玩命的打山越,不就是四大家族跟他貌合神离嘛。

这种状态下,免不了要将矛盾转移出去,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所以,庞统的自傲在作为寒门出身的徐庶看来,是底气十足的。

翌日,一大早,士子们就跑到了校场上查看榜单。

经过一个十位大儒的连夜批分,结果已经出来了。

前三甲分别是,荀恽的《观沧海》,周忠的《长河吟》,信心爆棚的杨德祖带来的作品《节游赋》只是第三而已,这就不能接受了,竟然比之前袁家诗会的结果还差。

黑幕!一定有黑幕!

杨修眼角抽动,整张脸因为充血而殷红。

可是当他看完了《观沧海》和《长河吟》后,顿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无奈的摇头。

荀恽的《观沧海》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作者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好诗啊。

《长河吟》也不遑多让,从中可以深刻体会到一种人生态度,尽人事、顺天意、不强求、不妄为。

这两部作品,着实是压自己一头,输的不冤。

“想不到竟然是颍川荀家摘得头魁啊。”

“这有什么奇怪,荀氏八龙一时风光无俩,底蕴深厚,藏书不知几车。”

“话不能这么说,诗词歌赋讲究的是天赋,没有天赋,任你藏书再多又如何呢。”

“但不管怎么样,此次诗会的头魁算是出来了。”

“不一定,诗会一共三天,今天才第二天。”

“昨日士子们都已提交作品,这一时半会难不成有人能做出比观沧海更雄伟的作品?”

围在榜前的士人们议论纷纷,评头品足。

显然,对于《观沧海》摘得头魁没人有意见,也不认为这两天还能有人创作出比这更出彩的诗词歌赋,所以已经有很多人围着荀恽道喜了。

“还算是部上品佳作。”

昨夜酒气未散、早上又灌酒的庞统酒糟鼻都出来了,扁着嘴点头,“罢了罢了,回去准备一番,返程荆州吧。”

“好诗,气象万千,雄视古今,这可不像是寻常才子能做出来的,感觉作此诗的人应当是一个雄主甚至是霸主才对。”同样围在榜前的徐庶不由喃喃自语。

作诗当然要天赋,可也要经历,没有一定的阅历和底蕴,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点将台上的吕布双手抱胸,看着眼前点评的士人,心里波澜不惊,就好像,整件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

允文这个臭小子到底在想什么,士人是来了一大堆,寒门学子更是多不胜数,可紫阳书院的士子仅仅增加了二十几个,有什么用啊。

又送琉璃宝器,又花了这么多钱,真是个败家子,造吧,使劲造吧,造到最后我们翁婿就只能被人笑话!

大小乔松了一口气,终于完成了任务,以后不必再被吕布束缚了,可以安心回家嫁人了。

十位大儒看现场无人对榜单有意见,也都准备回去了。

甚至有士人已经开始离场……

恰在此时,校场外一阵骚动传来。

只见一列军士搬着一座座屏风进来,众人大惑不解,面面相觑,就连吕布自己都蒙了,巡防营的将士怎么跑这来了。

伴随着一座座屏风围着演武场摆放落地,笮融昂首挺胸,大步向前走到十位大儒面前躬身作揖:“先生们请留步。”

随后右手一摆,朝着周遭指了一圈,道:“昨夜兰陵侯诗兴大发,一夜作诗九十九首,皆写于屏风之上,还请先生们点评!”

狂妄!怎么可能一夜作诗九十九!

呵,莫不是以为东拼西凑,随便敷衍也可称之为诗?

早就听闻他林墨贱籍出身,能认出几个字来,还学人作诗。

诚然,大家对于林墨一夜作诗九十九的壮举根本不屑一顾,只当他是哗众取宠。

杨修和庞统皆是面露鄙夷之色,徐庶也不由摇了摇头,作诗不是那么容易呀年轻人。

大小乔也对视了一眼,清凉的眸子浮现诧异。

“姐姐,你说这兰陵侯是不是在故弄玄虚啊,怎么可能一夜作诗,有没有可能是他请了帮手呢?”小乔凑到大乔身旁嘀咕道。

大乔摇了摇头,“不会的,天下谁人不惜名,真有这个本事,未必为他抓刀。”

小乔会意的撇了撇嘴,那他一定是在吹牛了。

别说他们了,饶是对林墨从来也是信心满满的吕布,这会也呆住了呀,女婿啊,你这玩的有点大了。

可是,十位大儒不能坐视不理,本就是来当考官的,有人提交作品,那就得批分,哪怕一塌糊涂,也得画上一个句号。

接着,在钟迪的带领下,十位大儒开始靠上了屏风。

仅仅是一眼,钟迪和身后九位大儒就呆住了。

上一篇:大明嫡子 下一篇:路见不平快掉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