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593)

作者:张菇凉 阅读记录

“陛下放心,已经让人去联络了,北国方面让卢家、崔家联姻是最合适的,赵家人因为化肥生意跟吕林走的太近了一些,势头已经稳稳的压了这两家,陛下如今有暗示,他们巴不得献上族人联姻借以抗衡赵家。”

听到这个回答,刘协满意的点了点头。

现在,需要快速的扩充自己的力量就必须用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充实后宫,借助外部力量。

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刘协很清楚自己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所以院长这个位置的人一定要成功挡下科举制带来的硝烟。

至少不能让自己成为了首当其冲。

随后刘协看了董承一眼,后者才继续道:“已经招募了一些人,不过人数还是少了一些,毕竟微臣等要把握他们的出身、忠心,不敢含糊。”

刘协也知道这事急切不得,可问题是留给他的时间不算多了,他叹了口气,忍不住瞧着石桌,“秋收前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待他们翁婿出征荆州,也是平定天下的最后一战了,朕必须要趁那个时间段里,把该换的人全部替换了!”

“微臣尽量……”

“不是尽量是必须!”刘协忽的眼眸如隼,连话锋里都带着一股渗人的寒意。

只一瞬间,他便立刻褪去了这股凌冽,无奈的叹了口气,“国舅,此事关乎社稷,你们务必要快一些,朕,真的没时间了。”

“微……微臣遵旨。”董承拱手作揖,双腿竟然颤抖了起来,心头怦怦直跳,背脊深处如同扎入了一根芒刺。

虽然只是一瞬间,可是那一瞬间让董承几乎不认识眼前的皇帝,他这是怎么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

大概,刘协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了,赶忙起身上前扶起董承,语重心长的说道:“虽然吴硕和种辑拿下了郎中令和卫尉的位置,可不管是御林军还是九门校尉,乃至于是城门守军全是吕林的人。

眼下,朕还不能明着让他们换人,否则只怕会惊动了吕林,从张辽回报的募兵计划里,这场大战马上就要打响了,届时他们翁婿肯定会一起南下,那个时候就是换人的好时机。

同时,朕也会想法把科举的火烧到吕林的身上,毕竟他们本就是始作俑者,到时候下手,没人会为他们说话了。

所以,你们一定要快。”

本来是不想将整个计划告诉董承的,只是刚才的失态怕是吓到了自己人,刘协只能苦涩道:“国舅,你是朕最信任的人了,此事只能仰仗于你。”

“微臣就算肝脑涂地也必定在秋收前招募够人!”

董承这才算找回了曾经的感觉,呼吸也缓和了许多,见刘协这般态度,他便敢开口问道:“陛下,吕布天下无敌,赵云、张辽、魏越、马超等亦是各个有万夫不当之勇,请陛下不到万不得已,切勿轻易尝试兵戈相向啊。”

“这一点你放心。”

刘协扭动着脖子,捋着自己的衣袂,“朕的心里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要么不动手,动手必能完全。”

当了这么多年傀儡,想拿回属于自己的大权,这一点董承当然可以理解,只是他终究担心刘协不是这对翁婿的对手。

更何况,从目前种种迹象来看,他们二人似乎真的不像是曹操、董卓之流,“其实,陛下有没有想过,或许吕林翁婿真的是忠于陛下的?”

刘协嗤笑了一声,“朕知道你在想什么,你觉得他们到现在为止都是对朕恭礼,事事请旨,可你有没有想过,此时天下未定,他们也需要朕呢。

一旦所有的势力都被荡平,那时候才是他们真实的嘴脸。”

说罢,刘协自己就苦笑了起来,“或许他们是真的忠心,或许不是,可朕不能拿祖宗的基业去赌,四百年的大汉不能葬送在朕的手上。”

这么说,董承倒也是能明白的。

只是说起来这滥杀功臣可是会遗臭万年的,本心上来说,董承不希望刘协走到那一步。

要与大汉社稷相比的话,那这种牺牲又显得微不足道了。

当真两难。

看着背对自己的天子,董承再一次觉得,他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没什么事就先退下吧。”

刘协摆了摆手后,董承便躬身道:“微臣告退。”

走了,都走了。

石亭之下,只有刘协一人在春寒料峭的风中孑然伫立。

他不指望有谁能理解他,原本,帝王就是最孤独的人。

轰轰~

一声春雷,瓢泼大雨说下就下了。

刘协探手接住顺着石亭勾起檐角滴落的雨水,面前九珠迎风摆弄,“要起风了……”

……

朝会,如期而至。

初春的天,亮的比较晚,这个时间里还是一片漆黑,加之春雨急切,寒意逼人。

伴随着内侍的一声吆喝,文武大臣全部朝着金殿走去。

没有了曹操在场,没有了入朝不拜、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大臣们还少了一道等人的环节,似乎都找到了心目中朝堂应该有的样子。

朝会开始后,各部大臣开始汇报一些繁杂事务,大体都是吕林一派的在报,譬如兵力调整,譬如军需供应。

作为大司农的荀彧也上报了春耕的计划和秋收的预算,然后就是各部人员不足需要补充的名单。

不算大,可这些事情都是要在朝堂上定夺,一通过去都得一个多时辰的时间。

直到这些事情全部敲定后,刘协才挺直了腰杆,准备开始今天的重头戏。

“诸位爱卿,科举推行已成必然之势,然太学院院长一职仍旧空缺,今日便是要择定一人出任,此位关乎选才用人,干系重大,诸位爱卿不妨畅所欲言,哪怕是毛遂自荐亦可。”

话音刚落就有人站出来了,是宗正内卿刘艾,“陛下,微臣提议由杨司徒出任太学院院长,杨司徒钻研儒经,学富五车,在天下士人的心中有绝对的威望,由他出任,必是众望所归。”

有了刘艾打头,很快就有其他人一一出列支持。

不算多,但也有十几个人。

龙案下,刘协右拳紧攥,除了他这一道支持外,竟然就没有其他人说话了,这是刘协完全没有料想到的局面,吕林的人干什么,全部都哑巴了,你们还真是不想要这个位置了?

事实上,同样的疑惑也在杨彪的心里产生。

在他的计划里,今日朝堂之上必然是吕林党羽全部下场支持他们的人,声势浩大肯定盖过自己,不过没关系,已经酝酿好了说法来反驳。

一旦形成了僵持局面,陛下再往自己这头倾斜,这事还是很大可能办的成。

不管怎么说,从曹操手里出逃这件事,自己也是居功至伟的,他不相信刘协会支持吕林不支持自己。

结果却是,吕林派系无一人说话,蒙圈了。

这可是手握天下士人晋升之道的太学院院长之职,你们当真不抢一抢?

刘协脸上古井无波,可内心里急切的想跳脚,这个位置必须要让林墨来出任,这是他的计划之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科举推行时天下世家的怒火都发向吕林一派。

同时,他们的出身又注定了是世家们会质疑这是经年累月沉积下来的阶层矛盾,双方到最后注定不能共存。

有了这样的大前提,到时候自己屠杀功臣的事情就不会有任何人有意见了,因为他们都巴不得吕林覆灭。

好,你们不争,那朕来帮你们!

“林爱卿当年在彭城诗会一举夺魁传为儒林佳话,更是赢的才高八斗之名,你在天下士人的心里也是有很高地位的,为何今日不说话呢?”刘协笑的很和善。

此话一出,杨彪就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你们什么时候抱团了吗,陛下这是要偏向吕林?

林墨躬身道:“陛下谬赞了,微臣出身贫寒,未经诗书礼易浸润,不过是学了些诗文小道侥幸夺魁罢了,要论传经授业、资历威望,微臣是远不及杨司徒的,微臣也觉得,杨司徒出任未尝不可。”

上一篇:大明嫡子 下一篇:路见不平快掉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