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404)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看来还是戴御史有面子,我们能跟着沾光。”老兵感叹,心中以为这是招待所的优待。

在其余地方的驿站,他们可没这么多好东西可以吃,更不提能放开肚子吃。

招待所提供给士兵的是大通铺的房间,虽然不算宽敞,但是胜在干净和整洁。

还有热水提供给他们洗漱,屋子中有茶壶和茶杯。

“茶壶和茶杯都会用水煮消毒,请放心使用。”招待所的工作人员详细的介绍后,见士兵们没有多余的问题,然后关上门离开。

戴德彝拉着招待所的管事,好奇的询问一些问题。

“虽然取消的了驿站,但是驿站的功能仍然保留,而且比以往更有效率和方便。”

“听说后面会筹办邮局。”

“邮局?”

“以后不但公文通过邮局,不需要专门的人跑路,民间百姓们也可以通过邮局来传递书信。”

招待所的管事很恭敬,这是以前的习惯。

戴德彝忍不住怀疑,“维持如此规模可不是小事,要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

“听说经过调研司的调研,对社会生产效率和流通性有大大的提升,总体上有利于社会发展。”

“想不到小小的招待所,竟然有你这种大才。”戴德彝不可思议的感叹。

“哈哈。”那管事忍不住笑了起来,“我哪里有什么本事,不过是报纸上说的。”

戴德彝越发的好奇了,自认为天下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可刚来北平,依然有许多的事物让他无法理解。

第二日一早。

招待所竟然提供早饭。

士兵们幸福的吃饱了肚子,对北平的印象好了起来。

随后他们重新坐上火车,这回就不再紧张了,反而很高兴,充满了期盼。

火车一路经过顺德府,真定府,保定府,然后进入了北平府。

北平府的涿州火车站。

一路千百里,竟然只用了两天的时间,这还是包括了站点停靠等候的时间。

涿州离北平城不远了,只有不到两百里,戴德彝反而停了下来。

这一趟铁道之旅,让戴德彝不得不重新思考。

北平的变化之大,戴德彝看见了其中的威力。

日行八百里的神话,在这里竟然普及到了百姓头上,超过了戴德彝的想象。

这怎么可能啊。

他要停留下自己的脚步,仔细的观察北平,认真的琢磨自己的任务,前任叶希贤的失败,敲响了他心里的警钟。

涿州,是北平城的门户。

这里驻扎了涿州新军三营。

从大兴的学校出发,三百名孩子举着旗帜,乘坐铁道火车抵达涿州,参与社会活动。

高年级的学生们去往了厂区参观。

低年级的学生们前来军营。

这些第一次离开家中和学校,出远门的孩子们,脸上充满了笑容和欢悦,他们正在熟悉世界。

学校的乐器队走在前面,他们敲打吹奏各色的乐器。

身后是举旗手。

举旗手们举起各色旗帜。

在学校里讲究公平,任何活动都要经过选拔。

这些举旗的孩子们,在道路两旁的观众眼里,昂着头精神饱满,一丝不苟。

那些敲打乐器的孩子们,脸上满是被社会认同的骄傲。

还有那些后面随行的孩子们,他们又羡慕前面的孩子,又兴奋的四处观望。

还有些孩子心中失落。

可惜他们的特长无法展现,如果在运动会上就好了,那时候出风头的就是他们了。

鼓声是那么的激动人心,笛声又是那么的悠长,还有螺号的声音,竹排琴的声音……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

孩子们整齐的唱着歌声。

他们穿着学校免费的校服,校服用料为上好的丝绸,他们头上带着蓬松帽,脚下踩着皮靴。

学校的校服和鞋子,帽子,必然是最好的。

就是用的丝绸和牛皮。

中华重工不在乎利益,他们给予孩子们最好的东西。

无论这个孩子的家庭是穷还是富。

但是只要在学校。

他们从物质到精神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一批人,中华重工的资源在投入军事,可现阶段的教育,并没有因为控制规模而削减待遇。

年幼的孩子们,靠着他们朦胧的意识感受着尊重和认可,社会对他们的期盼和爱护。

他们激昂的唱着学校教给他们的歌曲,每名孩子的脸上都充满了自信与朝气。

这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真金白银培养出来的,用物质和精神堆积起来的效果。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

孩子们穿的奢侈,两旁围观来的百姓们,没有人感到不公平,更没有人觉得不该如此。

他们脸上笑呵呵的看着孩子们,仔细听着孩子们的歌唱。

因为这是来自百姓们家中的孩子。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人们傻笑着。

有新媳妇抱着怀里的婴儿,面对学生们的方向,努力让自己的孩子看那些学生。

“快看哟,你以后要想大哥哥们一样去读书哟。”

年轻的新媳妇,对自己刚来到世间才两个月的孩子,许下了美好的愿景。

而在人群中的戴德彝,失神的看着前面。

那些年轻的学生们,用最饱满的精神面貌,从他的身前一个个的走过。

在戴德彝身后的少年兵,自卑的往后退了两步,把自己藏在人群中,不希望人们发现他。

第三百七十五章 融进祖国的江河

北平的水利设施已经修建到远离水源,原来的荒地因为使用蒸汽机作为抽水站的灌溉沟渠,变成了片片的良田。

众多的沟渠,把远处的河水扩大了使用面积,让耕地面积随之增加。

戴德彝在布政司碰了壁。

他要调叶希贤上回办案的卷宗,布政司的官员告诉戴德彝,那些卷宗失火烧掉了。

这就代表戴德彝需要从头查起。

而按察使司的官员们避之不及,每个人见到戴德彝扭头就走,绝不和他多言。

是的。

戴德彝有应天府的卫所兵保护,没人动的了他。

再小的军事力量那也是军事。

需要发生军事冲突,这就不是轻易可以找理由解释的,实打实的造反。

但是没人配合他,戴德彝反而不如叶希贤当初的顺利。

他现在连一点头绪也没有。

北平就像铁通一样的稳固,没有个他查的口子。

“燕王已经离开了北平,又是什么力量促使北平这么稳定呢。”戴德彝不得而知。

在他的想法里,或者说应天府官员的认知中,失去了燕王的北平,必定会慌乱。

当年的陕西就是这般。

权力巨大的秦王,等他一离开陕西,他在陕西多年打造的权势就迅速崩溃。

戴德彝是个坚定的人,没有因为困难而退步。

“从我来北平前,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戴德彝看向眼前的张琏。

现在的张琏,早已没有几年前在工部观政的意气奋发。

这位刚步入三十岁的中年官员,本该有大好前程,并且是北平按察司的副使。

本是政治上升起的新星。

张琏很憔悴,他知道戴德彝一定会来找他。

因为他是皇太孙一系的人。

高勉找过他,叶希贤找过他,现在轮到了戴德彝,自然也会来找他。

可他已经厌烦了。

当初高勉瞧不上自己,认为自己缺少大义的精神。

后来叶希贤只是向自己打听了高勉的情况,也没有瞧上他。

张琏很愤怒,可他又很气馁。

他恨叶希贤没有带上他去查案,又幸运叶希贤没有带上他。

为了心中大义而死,他的确退缩了。

现在的他人不是人,鬼不是鬼,谁都瞧不起他。

他只想活着而已。

他是年轻的御史,年轻的按察使司副使,有大好的前程,哪怕按部就班的下去,他也必定会走到最前面的一批位置。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