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大唐万里一孤城(484)

作者:长腿大叔 阅读记录

“好了,现在工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机械动力不足的问题。

所以从明天开始,以狼青为小组长,AT、仓管、两人为副组长,组成一个蒸汽机攻关小组,争取在最短时间里根据资料,制造出一台50马力的多胀式蒸汽机出来。

等到蒸汽机出来之后,立刻制造各种口径的火炮。

顺序是先制造虎尊跑、佛郎机等小炮,红衣大炮这些放到最后。

队正你不是啥都会一点么,那么就去烧玻璃、造肥皂这些,要是技术资料不够,可以让狼青等人写给你。

武卒继续负责钢铁生产,旭风负责铁矿、煤矿的开采和运输。

在月底,每日的钢铁产量必须达到15万斤;战争打的就是钢铁嘛,不管现代还是古代,都是这么一个道理。

老铁,今后除了继续制造盔甲,把火枪制作也接过来。

玉米你堂堂一个大学生,去制造火药、手榴弹、地雷这些应该是没问题吧;硝石不够就用土法堆肥,这玩意难度不大。

二胖继续做你的开封府尹,只要开封城不乱,你就是大功一件。

老黑、风车、大鱼、陈塘,继续负责新兵营的训练,不过考虑到后面的训练科目更多、更复杂了。

老蛇、风华会、李三、范猪他们应该也快回来了,到时候也一并投入新兵营。

羽汉枫、歌者、黄逸之,你们三个负责对内和对外的情报收集,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具体的分工你们自己去商量。

办报纸的事情我看也是可以,前期为了拉眼球不妨搞几本名著出来。

黄胖子你不是在说,如今开封其外好些人都在骂我是活曹操、专好人七啥的么,那么就把《三国演义》和《金瓶梅》都写出来。

这些经典的名著,不管老爷们和老SP都爱看,销量一上来我们就能在报纸中,夹带一些私货了。

贵妃你一方面负责商务部,想办法从大宋这些奸商的石头里榨出油来。

另一方面,羽汉枫他们不是挑了一部分的瓦舍女子,打算培养成伟大的联盟,‘燕子’一样的特殊情报人员么。

他们都是老爷们不合适,你负责把她们培训和管理起来。

战犬、一阵风、巴龙,麻花(另一个幸存的网友)、你们四个跟着我成立一个应急小组,哪里忙不过来去哪里支援。

不过大家都要记住一点,以上分工仅限于新兵们在新兵营期间,一旦是新兵三个月的训练期过了后;战队起码有着八成的人员,需要编组到新军中去。

因为若是打不过金兵,后果你们是知道的。”

听到了这么一句之后,想到了某些情况的众人当即就是打了一个寒战,他们哪里不知道那一个严重的后果,根本就不能承受……

……

次日,天色都没有彻底发亮的时候。

在家睡了一个晚上,又等于没怎么睡的侯三,吃过了自家媳妇做的一碗汤面之后,就是匆匆地出门而去。

他可是没有忘记,昨日解散之前教官嘴里叮嘱的那一些话语:

今天早上,若是三通鼓毕之后,还是未能回营的人员,将是被视为逃兵处理。

开玩笑!新军如何处理逃兵他又不是没见过,隔壁翠河坊一个叫做周犇的汉子,许是在金兵杀来之前家中情况不错,一直没吃过什么苦头。

在新兵营中,不过是待了五天的时间,就受不住后打算趁夜偷偷溜走。

结果才是出营不到二里,就被教官们抓了回来,连夜当着他们的面开始行军法;判罚的三十军棍才是挨了二十一棍,整个人就是被生生打死。

这还不算,昨日从自家娘子嘴里之后,她家中老母、媳妇、两个孩子也是没有落得好下场。

虽然女皇陛下和胡爷爷仁慈,事后没有抄家和连坐,更没有将其驱赶出开封城中。

但是他家中的老母和媳妇两人,再也从街道办接不到半点活计,两个原本已经是入学的孩子,也被小学拒之门外。

如今着这一家四口,可以说过的凄惨无比。

总之,在听到了这么一个消息后,侯三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在军中累死、战死,也不能当逃兵连累了自家娘子。

出门之后,已经习惯了每日早上负重跑上了十里的侯三。

自然而然的,就是按照着每跑上八步就呼吸一次的频率,开始小跑了起来。

才是跑出了一小会的时间,就能看到从大街两侧的巷子里,一个又一个军中的同僚纷纷从一条巷子、坊市中跑了出来,汇入了大街之上。

哪怕之后彼此之间,根本不是一个连队。

但是这些人,依然是自然组成了三条整齐的纵队,默默地开始奔跑起来。

如同一条长龙一般,开始穿过了开封城的长街,穿过了城门、一头扎进了广阔的城外旷野之中。

这样的一幕,被一个前江湖术士,如今某街道办的环卫工人看到后。

一时间,那是连扫马路的事情都是忘记了,嘴里用着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喃喃地自语了起来:

“《周易》上经初九曰:潜龙,勿用;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这胡一统和麾下一众党羽果然不是凡人,好一个潜龙在渊之相……”

第四百五十九章 奇妙的开封城之旅(一)

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之间,时间已经是到了茂德元年四月十七日;距离着胡彪他们那一次的初步分工,又是过去了一个多月。

在通过了这一次更为科学,还有合理的分工。

又或者换上一个说法,胡彪那一个死扑街更疯狂的压榨着一众网友了后,不知道熬秃了多少油腻老爷们的头顶后,大家的工作效率也是更高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封城这里的情况依然很有些艰难,不过已经是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地点:通往开封城大运河,其中的一条蔡河上。

当时人在船舱之中的杜宝君,忽然听得舱外的船老大,扯着嗓子吆喝的一句:

“杜掌柜,再有两个时辰的功夫,我们就能到开封城;到时候天色尚早,都没有彻底黑下来了。”

听到了这么一个消息后,顿时他整个人也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杜宝君、一个三十岁来年纪,外表上看起来文质彬彬,更像是一个读书人,而不是市井商贾的妙人。

事实上,说他是一个读书人也没错。

他本身就出自于江南湖州地区,杜家大房中的嫡系子弟;自幼就开始就进入了家族的私塾中读书,启蒙的恩师都是当地有名的先生。

无奈的是他个人读书天赋有限,对比起了家中的其他兄弟,更是远远不足。

眼见靠着读书也没有什么出路之后,便是接过了杜家众多的生意,算是整个杜家钱袋子一般的人物。

有关这一点,在商业极度发达的有宋一朝,说起来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

算起来,杜宝君已经有着两年有余的时间,没有前来这开封城了。

理由很简单,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金人两度打到了开封城下,最初是兵荒马乱的太过危险了一些。

等到第二次金人走了之后,开封城中上百年的财富被搜刮一空。

他们这些商人,说白了都是一些无利不起早之辈,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但是亏本的买卖绝对没有人做。

杜宝君每日在家中好好喝酒听曲、依红偎翠,不比来残破的开封城,面对那些穷鬼们强多了。

问题是这样的情况,在差不多一月之前的时候,有了一个惊人的变化。

那一日,在湖州算是私下掌握了最大盐巴售卖的吴家,宴请了湖州一众有些实力的豪门,去当地最大的‘庆平楼’中宴饮。

在酒宴过半后,吴家的家主拿出了一应稀罕之物,算是当场惊艳了众人。

有着晶莹剔透的各种杯盏,简直就是巧夺天工的宝物;还有着一种巴掌大小,但是却能将人照到纤毫可见的镜子。

同类小说推荐: